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11


參加蒲州梆子特技絕活青年表演人才培訓的學員,練習紙幡功(上)和火彩(下)。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
連日來,來自我市各大院團,以及湖南長沙、陜西渭南等地的20名戲曲精英,正在運城學院參加為期一個月的蒲州梆子特技絕活青年表演人才培訓。
這是在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扶持之下,蒲州梆子(又稱“蒲劇”)的故鄉運城,高素質戲曲人才培養手段的再度提升。
磨技、育梅、塑魂……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運城市將高素質人才建設作為蒲劇傳承發展的重要抓手,憑借一代又一代蒲劇人的堅守開拓、接續發力,將蒲劇傳承發展、高素質戲曲人才建設緊緊抓在手中,使得蒲劇這個古老劇種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
磨技,涵養守正之根本
無技不成戲。
8月10日,運城學院,蒲州梆子特技絕活青年表演人才培訓火熱進行中。
20歲的周杰是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演出二團演員,這次培訓他主攻紙幡功,教習老師是一級導演李泉水。
紙幡功的魅力在于,3米長的紙幡“尾巴”在演員背部自如甩動,如行云,似流水。第一次練習之后,周杰因為腰疼,躺在床上半天起不了身。
戲曲界有這樣的說法,“凍不死的青衣,熱不死的花臉”,紙幡功演員同樣也需要經受高溫的考驗。
因為需要用繩子緊勒在胸前,天氣再熱棉背心也絕不能離身。每次甩完紙幡,汗水一定會將衣衫浸透,皮膚也必然留下道道勒痕。苦固然苦,但周杰練得認真。無數次甩動之后,他欣喜地發現自己突然就找到那個“巧勁”了。李泉水鼓勵他說:“現在把這絕活傳給你,你還要繼續往下傳呢!”
在本次授課中,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吉有芳講解了椅子功、蹺功的關鍵要領。藝無止境,精益求精,是她給學員們的囑托。而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王藝華認為,新時代的青年戲曲演員,唯有科學掌握基本功訓練和活學活用的表演能力,才能塑造出鮮活的人物形象。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蒲州梆子起源于運城永濟(古稱“蒲州”),是中國梆子腔系的母體,得“梆腔鼻祖”之名。它不僅以表演程式豐富著稱,更憑借多達30余種的特技絕活為業界仰視。
運城學院音樂系負責人楊高鴿近幾年對這些蒲劇特技絕活作了整理,發現一些特技已在舞臺絕跡。
國家級人才培養項目的“甘霖”此番能浸潤蒲州梆子特技絕活,彰顯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明導向。它無疑能讓蒲梆先輩留下的寶貴財富,成為高素質人才“守正”的豐沛底氣和健碩直根。
育梅,20載花開66朵
7月13日,安徽安慶,第29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專業組展演現場。
13歲的武奕汐一上臺就成為焦點——她右臂綁扎的白色繃帶分外顯眼。因為練功骨折,小奕汐傷未痊愈便登臺參賽。悲憤的唱腔、飛舞的水袖,她小小年紀臺風穩健,傷臂非但沒有影響她正常發揮,反而為其表演平添了幾分風骨,最終與“同門師妹”張依釩雙雙摘得個人項目“小梅花”。
如武奕汐和張依釩般的孩子,山西省蒲劇藝術院(運城市文化藝術學校)已經培養了幾十茬。從2005年至今,該校已累計收獲“小梅花”66朵,早已形成令全國業界稱道的“運城小梅花現象”。
在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閆慧芳看來,獲得“小梅花”是一個良好開端,它必將成為激勵孩子前行的強大動力。
運城戲曲底蘊深厚,13個縣(市、區)皆有專業劇團,且村村有戲臺。現如今,一茬茬“小梅花”作為新生代戲曲演員中的佼佼者、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已經成為全市各專業劇團的“臺柱子”。
近年來,山西省蒲劇藝術院始終將人才視為藝術傳承的根基,系統性構建“小梅花培育工程”,依托“三團一校”,形成“招生-培養-就業”閉環,同時設立名家工作室,借“大梅花”催生“小梅花”。
塑魂,德藝兼備寫精神
高素質蒲劇人才,傳承的不僅是技藝,更有精神。
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戲曲系教師賈銳本就是從運城市文化藝術學校16班脫穎而出的,在她看來,戲曲人的精神能夠讓人受益終生。
“可以說,16班的所有老師影響了我們那代人。為什么我現在愿意加班加點給學生排練,因為當年我們的老師都是這樣心無旁騖、無私奉獻的。我的師父景雪變更是如此。”賈銳說,那時候他們沒有假期,老師們也沒有,凡有空閑一定會對他們進行培訓。就算到現在,她有啥問題,還會去找師父把關。
賈銳說,自從學了戲,就與寒暑假“生死離別”啦——做學生時遇到師父景雪變的嚴要求,根本就沒有休假的念頭;進了團,師父會請其他劇種的名師利用假日來指導,雙休日過得也是有數的;進了學校,她又把寒暑假全交給了學生。“師父的這一棒,我一定要接好,蒲劇傳幫帶這一好傳統在我這里也一定會承接好再傳下去”。
事實上,一代代蒲劇人所接續傳承的精神,除奉獻內涵之外,還有精益求精、苦練技藝的那一份執著。
規范,育才方式在嬗變
過去學唱戲,都是師傅帶徒弟,憑的全是口傳心授。
如果說師承制是活態傳承的靈魂,那么院校教育就是規范化育人的基石。山西省蒲劇藝術院的制度設計,無疑將二者作了深度融合:
一方面將口傳心授納入課程體系,由戲曲名家、名師把《掛畫》《拾玉鐲》等經典劇目的表演精髓代際相傳;另一方面打破身份壁壘,讓演員帶著舞臺經驗走進課堂,教師則參與劇目創作提煉教學案例。這種雙向轉化既破解了“教演脫節”難題,又賦傳統藝術以時代生命力。
如今,該藝術院已探索出“教學、科研、創作、演出”四位一體的全鏈條育人模式——編寫校本教材,深入進行蒲劇表演體系研究;排演新編和傳統劇目,用舞臺經驗反哺課堂;融入文旅產業,形成“以演促教、以文興旅”生態循環。
在規范化戲曲教學方面,運城學院也在不斷進行著探索。2017年,該學院成功獲批戲曲表演本科專業,填補了山西省內培養高等戲曲表演人才的空白,8年已累計招生150人。
“最近,我們聯合西安音樂學院嗓音研究中心,借助儀器采集學生的喊嗓、念白等,進行個性化訓練。”楊高鴿介紹,他們還謀劃編寫系列教材,讓蒲劇教學實現體系化。
“俊英腔”創始人、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武俊英認為:“人才培養要把握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既不冒進又不拘泥,要在傳承中賦予蒲劇新的生命力。”
展望,蒲劇藝術正青春
蒲劇人才培養同樣也是一個播種與收獲的過程。而運城濃郁的本土戲曲文化氛圍,無疑成為滋養“小梅花”種子快速發芽成長的優質土壤。
自2013年起,運城就持續開展免費送戲下鄉惠民演出活動,場次累計超兩萬,受惠群眾超千萬人次。
去年4月起,由山西省宣傳文化名家景雪變工作室發起的戲迷培訓活動受到廣泛關注。該活動致力于培養蒲劇表演民間新生力量,對戲曲人才結構產生深遠影響。
抖音平臺上,“東方有戲”的粉絲量已達37萬,獲贊460余萬。這個由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孔向東打造的直播賬號,解鎖了蒲劇傳承新密碼:“既守得住鄉土,也走得到遠方”,扎根在戲迷與傳承者的雙向奔赴中,自然能在新時代生發出新枝芽。
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期望未來能培育出更多既精通戲曲創作,又熟悉文化旅游的人才,通過沉浸式演出、文創開發建立產業反哺機制。李泉水則強調,蒲劇人才的行當要齊全,編劇、導演、音樂、舞美缺一不可。
“我們將堅守‘以人為本,傳承戲脈’的初心,擁抱‘讓老戲唱出新聲’的變革,讓我們的蒲劇藝術從河東大地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山西省蒲劇藝術院院長、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賈菊蘭說。
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景雪變也對新生代演員寄予厚望,希望他們堅守初心、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眾望,為蒲劇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共同守護好這塊文化瑰寶!
記者 王斌 景冬波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