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07
在現代網絡語言環境中,“控”已經成為一個被廣泛使用的熱詞,借以形容一個人對于某樣事物的癡迷與醉心。沒想到,在中心城區水岸華庭小區,記者日前遇到了一位92歲高齡的“成語控”達人。
老人家名叫王新正,臉色紅潤,面容方正,腿腳靈便,雙耳及頜,只是略略耳背,與人交流時嗓音反而更顯洪亮。老人鄰居介紹說,這老先生可不尋常,前年才拿過一個“專利”,有證書呢!九旬老翁獲“專利”?這絕對是樁新鮮事!
老人的家屬很快從家里取來相關證書,原來是經由山西省版權局核發的作品登記證。證書由國家版權局統一監制,登記號為晉作登字-2023-A-00000231;作品名稱為主題閉環成語接龍;作品類別為文字作品;創作完成日期為2023年6月1日;登記日期為2023年6月30日。證書上,大紅色的山西省版權局作品自愿登記專用簽章極為醒目,著作權人一欄填的正是老人家的名姓。
利用數年時間,王新正老人借助我們中華民族的成語寶庫,分金木水火土、天地日月星、東西南北中和工農商學兵4個主題,用頂針、回環修辭格,依照主題諸字,逐一作首,共排列了20列成語長龍,每列成語八九十條不等,直至結尾成語之末字,又回歸于全列成語首字,從而形成閉環。據粗略統計,老人全系列作品,總共調遣使用了1500條左右的成語。
王老生于1933年2月4日,農歷癸酉年正月初十,恰值當年立春日。長輩給立的“新正”的名字倒也真是合時。因為出身寒門,少年時代的王新正僅有過短暫的求學經歷,用老人的話說,參加工作后各種登記填表,文化程度一欄自己都斗膽填了“小學”。其實心里很清楚,就咱認的那幾百個字,填“小學”都高了,算是高配啦!20世紀四五十年代,人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能識文斷句、寫寫畫畫,說起來也算是有一技之長了。老人17歲參加工作,一崩子在鄉下干了三十幾年,白里黑天都是與“三農”打交道,說農民的話,吃農家的飯,文化程度固然不高,卻也不至于搭住車耽誤事。那些年,他跟著老領導、老農民,積攢下一肚子古經,也踅摸到了最接地氣的工作方法,成長很快。老百姓平常最愛說歇后語、順口溜,一張嘴就讓人開心得不行。當時有個同事叫吳仕之,墨水顯然喝得飽,說話干梆硬脆,時常會冒出一些四個字或八個字的“日洋”詞,干啥都很上心的王新正跟著記了不少。后來,隨著閱歷與才干的齊頭并進、水漲船高,才知道人家老吳當年掛在嘴邊的那些四字八字詞叫“成語”。
一番閑諞下來,老人精神頭更足了,像是開了掛,拿“金”字那列現場給記者作演示:“金玉良言、言聽計從、從容不迫、迫不及待、待人接物、物極必反、反躬自問、問道于盲、盲人瞎馬、馬到成功、功德無量……難分難舍、舍己救人、人忘物在、在所不惜、惜墨如金。”就像相聲演員說貫口,一組83個成語老人一氣呵成,吐字清晰,快而不亂,全無磕絆,用時僅兩分鐘多點。
嘆為觀止,難以置信,這竟然是一位92歲老人,事先未作任何準備之下的臨場發揮!
面對記者感嘆,王新正老人悠悠地說,年紀大了,表現也大不如從前啦。老人親屬告訴記者,老爺子是個極為自律的人,作息規律,凡事有度,做什么都很有章法,健康狀況很好,體檢報告所列的身體各項指標,比他們做小輩的都要正常。
了解后才知道,老人在成語方面真正發力,還是60歲退休之后。20世紀90年代中期,退了休的王新正老人到北京幫助二女兒經管孩子,偶然在書柜里發現了一本成語詞典,得空了就會翻著看幾頁。看得多了,記住的也多了,慢慢就迷上了成語接龍的游戲。
“那時候科技不發達,成語接龍不容易,為找個合適的費死氣力了。現在多好,動動手指把手機點開,上網一搜,一下就能給你好多套方案。說實話,要是不借助現代化的通信手段,我完成20組主題閉環成語接龍還不得到猴年馬月了?”王老先生不藏不掖,給記者講了自己的訣竅。哈哈,這王老爺子敢情還是個活躍在網絡信息潮頭的沖浪高手呢!
老人親屬告訴記者,老爺子迫于年事,近些年很少下樓活動,與外人交流,信息來源除了兒女,就是隨身攜帶的那部智能手機了,看新聞、查資料、解疑惑、刷抖音,玩得很溜。老人也順勢從衣袋摸出手機,熟練地將屏幕解鎖,打開備忘錄里存貯的文檔,補充說:“好東西你用慣了根本離不了,成語接龍在省上登記成功后,感覺還有修改打磨的空間,后來我專門騰出時間,把它們一個字一個字敲進手機,存成電子版,不管你咋樣修改,都是齊齊整整的樣子,還真是方便。”
老人深有體會地說,年紀大了腦子萬萬不敢閑置不用。俗話說,“人老先老腿”,這不假,但記性其實才真正是老年人的底氣。老年人的好記性,一靠勤使喚,就是要自己難為自己,硬性去背些東西;二靠好竅門,就是要找最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說到這里,老人舉了自己早年間如何記憶水滸一百單八將諢號與姓名的例證,幾十年過去了,現今肯定記不全了,但準確說出一多半來應該沒什么問題。
采訪歸來,王新正老人的形象久久盤桓于腦際,難以消散。永久性保持適度學習狀態,不間斷努力適應新生事物,無疑是他對抗衰老的方式且已屢被證實有效。老人家晚歲的健康狀況與精神狀態,足讓人欽羨不已,心生感佩。任何一段人生,固然都無法模仿,更不容復刻,但我們從別人的故事當中完全能夠借鑒到方法、塑造出精神。
王新正,這位92歲高壽老人的人生智慧與智慧人生,鞭辟入里、明白曉暢地告誡我們所有人——年齡從來都不是止步裹足的理由,多姿多彩也絕非某個年齡時段的專屬或特權!
記者 郭瑞倩 實習生 續思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