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碧水安瀾潤河東

——我市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水支撐”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04

盛夏的河東大地,水韻悠長。正在加快推進的官道河生態修復與整治工程自北而南穿城而過,將樊村水庫、安邑水庫等散落水體串珠成線,形成一條碧波蕩漾、會呼吸的生態走廊;自西向東綿延百里的姚暹渠鹽湖區城區段干河以下渠段拓寬改造工程全線通水,先后迎接兩次較大降雨,實現安全泄洪……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今年以來,全市上下緊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圍繞市委“一城兩區三門戶”目標和思路,以建設富裕文明幸福的好運之城為引領,統籌推進防洪、生態、民生三大水利工程,不斷夯實運城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水支撐”。

防洪體系,筑牢安全屏障

曾經,高懸頭頂的河道坍塌變形、雜草叢生,每逢雨季總是令人膽戰心驚;如今,修葺一新的高標準河道幾乎“長”了一倍,還新建了一座5孔分水閘以應急分洪……姚暹渠永濟市開張鎮土橋村段,這條始建于北魏時期的千年古渠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蛻變。

作為我市重點防洪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姚暹渠改造工程總投資6.59億元,全長45公里,防洪標準提升至20年一遇。工程分鹽湖區和永濟市兩段實施,其中鹽湖段24.9公里,投資3.94億元;永濟段20.4公里,投資2.65億元,目前主體工程均已順利完工并實現通水。

“這次拓寬改造,我們對渠道邊坡進行精心設計,其下部采用混凝土襯砌,確保工程牢固性;上部則鋪設多孔植草生態磚,綠草如茵的坡面與周邊農田相映成趣。這種‘上柔下剛’的設計,既滿足了防洪需求,修復了水生態系統,又保留了生態美感。”站在新筑的堤岸上,永濟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馮杰指向不遠處的一座建筑,“你瞧,我們還新建了一座5孔分水閘,每道閘門高2.5米、寬8米,采用自動化控制系統,汛期可精準調節水流,科學分洪。”

著眼“水之寧”,筑牢河湖防洪安全堤。立足水安全,我市著力完善防洪體系,總投資2640萬元的4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均已完工,投資1077.3萬元的2025年水庫水閘及堤防維修養護、小型水庫雨水情測報和安全監測設施正加快建設。同時,投資4600萬余元的絳縣里冊峪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亳清河垣曲段河道治理二期工程等兩項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進,投資1200萬余元的永濟市太峪口溝道中段治理工程等山洪災害防治項目也已開工建設。

太峪口溝道是涑水河的一級支流,曾因中下游3.5公里溝道淤堵嚴重,每逢暴雨天氣山洪就變身“脫韁野馬”,威脅沿線村莊。如今,在前幾年完成上游段綜合治理的基礎上,又高標準開展的中段治理工程,正為這條“問題溝道”重塑筋骨。

在施工現場,工人們有條不紊地進行箱涵施工。“現在正全力推進800米箱涵的鋼筋綁扎。目前模板制作已全部完成,即將進入模板支護和混凝土澆筑的關鍵階段,預計1個月內完成這段箱涵的主體施工。”馮杰說,“工程完成后,將形成包括150米新建明渠、775米箱涵和2.7公里疏浚整治河道在內的完整防洪體系,為這一帶的工業園區及廣大居民提供安全保障。”

據悉,永濟市沿中條山前沿的18條主要溝道中,已有張家窯等11條溝道得到有效整治,歷史上每逢暴雨出現的洪水下山肆意橫行景象已經不復存在。

生態修復,助力“一泓清水入黃河”

清晨的薄霧中,伍姓湖湖面泛起粼粼波光,成群的白鷺掠過蘆葦蕩,驚起一池漣漪。這片占地11.3平方公里的水域,正以“北方小江南”的綽約風姿,書寫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生動篇章。

“5年前這里還是臭氣熏天的‘污水池’,現在成了家門口的‘小西湖’。”晨練的市民指著湖心島感慨道。作為山西省最大的淡水湖,伍姓湖曾因周邊養殖排污、生活污水直排等問題飽受生態退化之苦,水質一度跌至劣Ⅴ類。轉折始于2018年啟動的生態修復工程,永濟市投資3億元實施退養還濕、截污納管、生態清淤等十大工程,徹底斬斷了污染源。

在湖西岸的人工濕地群,技術人員正在檢查微納米曝氣設備。“我們采用‘植物濾床+潛流濕地’的組合工藝,對植物與微生物進行凈化,就像給湖水裝了個‘生態腎’。”工程負責人介紹,這片日處理5萬噸的濕地,通過黃菖蒲、蘆葦等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配合微生物修復技術,將使入湖水質穩定提升至Ⅲ類標準。最新監測顯示,濕地植物恢復至338種,鳥類增至121種,消失多年的黑鸛、大天鵝重現湖面。 

站在新建的觀景臺上遠眺,湖岸生態緩沖帶綠意盎然,中條山的倒影與湖光相映成趣。如今,這里不僅風景宜人,更帶動周邊發展起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成為踐行“兩山”理念的鮮活樣本。

圍繞河湖生態修復,我市加快推進“一泓清水入黃河”水利工程,總投資40.2億元,40個項目已全部開工;實施“七河”“五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的5個項目,其中汾河流域稷山縣干流段綜合治理項目、汾河流域新絳縣干流段綜合治理項目已完工,三交河萬榮段生態環境治理工程、汾河干流稷山段生態補水工程已開工建設,運城鹽湖堤埝除險加固及生態修復項目(一期)今年下達投資3000萬元,正在進行招標工作;總投資兩億多元的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項目,也在加快推進。

城水相融,人水共生。從水患四伏到清波安瀾,從荒草叢生到鳥語蟬鳴,全長13.256公里的運城市官道河生態修復與整治工程正揮毫潑墨,酣暢淋漓地刷新著運城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全新紀元。

作為中心城區貫穿南北的重要生態廊道,官道河曾一度面臨水系不連通、水體自凈能力差、部分河段失去行洪能力、河庫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

2021年4月,總投資25.81億元的官道河生態修復與整治工程開工建設。整個項目北起官道河鹽湖區陽倦閘,向南穿越中心城區,連接樊村水庫、安邑水庫、八一水庫、韓信溝水庫,最終與鴨子池相連,形成“一河四庫”的城市生態走廊。項目主要通過河道疏浚、河庫整治連通、生態修復、景觀建設等,完善官道河防洪、灌溉、供水、抗旱、生態五大功能,提高防洪排澇能力,改善中心城區水環境質量,打造城水相依的生態宜居城市。

著眼“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規劃讓城市更美麗”,立足構建城市生態水環境格局,作為項目牽頭單位的市水務局一班人精準策劃,致力于以水為媒,以水為魂,在城市中央打造美麗、清潔、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把大美運城建設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水相融”的幸福宜居新家園。

截至目前,官道河生態修復與整治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3.62億元,占總投資的52.8%。從工程分項形象進度看,已完成兩段河道一座大橋工程建設任務,特別是樊村、安邑兩座水庫部分建成片區已對外開放,成為群眾休閑打卡的好去處。

水利惠農,造福千家萬戶

在尊村引黃灌區信息調度中心,巨大的電子屏幕上,灌區三維模型正實時展示著永濟片區3.51萬畝恢復灌溉區域的動態變化。隨著工作人員輕點控制臺,灌溉區域立即亮起,年可用水量700萬余立方米的數據清晰可見。

“今年旱情嚴峻時,這套系統發揮了關鍵作用。”調度運行部負責人陳曉寧指著實時跳動的數據說,“通過智慧調度,我們實現了精準配水,最大限度避免了水資源浪費。”

這座始建于1976年的老灌區,如今插上了“數字翅膀”——自2021年以來實施的“數字孿生灌區”建設,累計投資1800萬元,先后建成監測感知體系、綜合信息化管理平臺等六大智能系統,實現了9級27座泵站、596個行政村的精準調度。今年1月以來,灌區已引黃河水1.27億立方米,灌溉面積68.78萬畝。

“過去巡渠要靠雙腿丈量,現在‘千里眼’幫我們盯著每一段渠道。”運城市尊村引黃灌溉服務中心信息計量部杜琳指著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數據介紹,“在灌區451公里干支渠上,高清攝像頭和傳感器如同‘神經末梢’,將水位、流量等數據實時傳回‘智慧大腦’。今年汛期,系統成功預警3處險情,搶修效率提升70%。”

灌區優,則農業強。尊村灌區和大禹渡灌區被水利部確定為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單位以來,先后完成實施方案編制、技術咨詢、方案批復、數字孿生建設等,我市數字孿生灌區建設已初具雛形。

同時,我市全面推進農村供水工程維修養護,截至目前已完成維修養護農村供水工程437處,受益人口58萬人,已超額完成年度計劃任務;持續推進水質提升專項行動,統籌中央、省、市、縣資金,為兩類供水工程配齊設施:一是為以地表水或非良好水源地下水為水源的千人以上供水工程配備凈化設施;二是為集中供水工程配備消毒設施。

在總投資1.4億元、覆蓋全縣128個自然村的臨猗縣農村供水改造現場,一場“智慧革命”正在推進。6月20日開工的一期工程,正為20個村實施“一戶一表”改造。

“這些村子的管網已運行十多年,‘跑冒滴漏’現象嚴重。這次改造后,將實現管網換新、水表集中管理,依托在各鄉鎮設立的中控室,可通過遠程監測平臺實現‘從源頭到龍頭’的全程管控。”臨猗縣水務局水利資源管理股股長張增芬介紹說,“哪個片區用水異常,系統會自動報警,再不用像以前那樣滿村找漏點了。”

目前,該縣正全力構建農村供水“3+1”標準化體系:垣下供水區深化城鄉一體化改造,垣上供水區加快規模化集中供水,南趙供水區實施小型工程規范化建設。按照規劃,2025年年底實現水質達標、水量充足,規模化供水率達90%以上;2027年年底實現自來水普及率和規模化供水率“雙百”目標,24小時穩定供水全覆蓋。

長河激浪起,潮涌日日新。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孫耀民表示,今后,將錨定“水利強市”目標,以更大力度攻難點、補短板、創亮點,加快水利工程建設,強化水資源集約利用,深化河湖長制工作,提升防汛抗旱能力,為建設富裕文明幸福的好運之城作出更大水務貢獻。

記者 楊紅義 楊 琳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