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04
文明是什么模樣?是鹽湖岸畔千人大合唱現場,那句穿透夏夜晚風的“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是“柳宗元杯”和美鄉村籃球賽場,吶喊聲浪里躍動著的“輸贏都精彩”;是斑馬線前車輛禮讓行人,公交車上主動讓位的“您先坐”;更是在職黨員下沉社區逐戶走訪時,貼心道出的“有事找我們”……
文明是融入市民煙火的生動實踐,市民素質則是城市文明的鮮活靈魂。在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建設“一城兩區三門戶”的實踐熱潮中,涵養與之相適配的市民素養、城市品格更顯重要。
今年,我市啟動實施“好‘運’有我 文明潤城”市民素質提升工程,常態化推進“好‘運’有我·文明有禮、好‘運’有我·文明有序、好‘運’有我·文明有愛”三大篇章15個主題45項活動,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讓崇德向善的新風尚浸潤城市肌理,讓昂揚向上的精氣神充盈街巷角落。
文明,正逐步成為全市人民“日用而不覺”的生活方式與精神底色。
文明有禮,鑄造城市“文明之魂”
“七一”前夕,“好運之城·愛尚鹽湖”紅色經典歌曲千人大合唱在鹽湖岸畔震撼唱響,千余名群眾用激昂的旋律抒發對黨和國家的熾熱情感。這是鹽湖區以主流價值引領推進市民素質提升工程的生動縮影,為城市注入賡續紅色血脈、厚植家國情懷的精神動能。
紅色教育的創新,讓思政課走出課堂,走進火熱的河東大地。市教育局組織市直中小學以及鹽湖區、河津市、聞喜縣、永濟市共62所學校學生,分別赴關帝廟、運城職業技術大學教學礦井、河東葫蘆創意文化園等處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參與學生達2.5萬人次,讓思政教育在紅色遺跡、鄉村振興前沿、非遺傳承基地煥發新生機。
知法于心,守法于行。我市深耕法治文化沃土,將文化融入治理肌理,在剛柔并濟的治理實踐中,筑牢城市文明的根基。市司法局邀請“八五”普法講師團,圍繞民法典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監護權等內容開展系列解讀與以案釋法;組織運城學院法學院實習生組成志愿小分隊,結合典型案例,自拍自演《從19.9元到2.6萬元的消費陷阱》《婚前的欺騙》等普法短視頻,推動民法典融入生活。市公安局以制度之力涵養文明新風,用規則之尺丈量行為邊界,制定《運城市養犬登記管理辦法》,從犬類品種到養犬范圍,從犬類管理到責任劃分,讓“該做什么、該怎么做、不該做什么”有了清晰答案。
移風易俗,實現從本能抵觸到自覺踐行的轉變。稷山縣姚村紅白理事會全程指導和服務村民紅白事辦理,引導村民以新理念開展“36歲習俗”活動,狠剎鋪張浪費、盲目攀比之風。臨猗縣宣傳推廣定制婚慶公交、雙塔“愛情號”專屬公交車,引導形成婚俗新風尚。萬榮縣高村鎮探索形成“343”婚俗改革新模式,聚焦聚力“三項機制、四種途徑、三大場景”,讓紅白事新辦、簡辦的文明新風蔚然興起……
文明有序,筑牢城市“文明之基”
暑期,運城鹽湖景區熙熙攘攘。絡繹不絕的人群中,一群“紅馬甲”格外引人注目。這些青年志愿者熱情地為游客提供路線指引、停車引導等服務,積極宣傳“垃圾不落地”理念,以耐心、周到、細致的志愿服務筑起文明旅游“暖心橋”。
文明有序,是運城文旅破圈出彩的獨特標識,也是“好運之城”成為全國最受歡迎小眾旅游目的地的亮眼名片。
時下,走在中心城區街頭,道路整齊干凈、四通八達,游園設施齊全、利民便民,一個個河東驛站、河東書房變身“清涼充電站”,更精細的城市治理、更暖心的便民服務,讓城市在煙火氣中散發著文明韻味。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著眼市民素質提升,市城市管理局啟動“城區凈靚”專項行動,“地毯式”清潔、精細化管理、數智化賦能,實現城市基礎設施、城市景觀、環境整治、城市管理的大提升,讓城市“面子”更靚、“里子”更實。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開展交通安全專項整治活動,集中整治主道亂停亂放和騎行不佩戴安全頭盔等不文明交通行為,電動自行車頭盔佩戴率提升至85%以上,為市民安全出行保駕護航。市交通運輸局在全市范圍內啟動出租車市場秩序專項整治行動,效果明顯。“出租車司機主動打表,還熱情介紹運城特色。”來運旅游的上海游客陳先生,從運城鹽湖國際機場乘出租車直達鹽湖景區,對出租車司機的熱情服務贊不絕口。
網絡文明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在網絡空間,市委網信辦組織開展“清朗行動”,打擊網絡謠言、低俗信息等違法違規內容,引導網民文明上網、理性發聲,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值得一提的是,“好運之城 e路有你”網絡正能量作品展播量達300萬次。令人欣喜的是,在“傾聽運城聲音”千人大合唱的網絡直播間,“歡迎來到好運之城”“鹽湖讓你不虛此行”滾動飄屏;微信公眾號“運城發布”評論區,網友自發維護用語規范,理性建言成為主流聲音。
文明有愛,夯實城市“文明之本”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是連接千家萬戶的“毛細血管”,藏著最生動的民生圖景。
黨建引領下的治理創新,讓城市脈搏跳動得更強勁。“一哨吹響”,在職黨員走進社區開展食品安全隱患排查,向食品經營商戶宣傳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知識;走訪慰問快遞小哥,為他們送上水杯、防曬冰袖、清涼油等物品;參與居民住宅電線隱患排查,整理“空中飛線”;為公益暑期愛心托管班義務授課,緩解家長的“看娃難題”……這些暖心服務、貼心關懷、耐心陪伴,為城市文明寫下最生動的注腳。
在深入推進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示范區創建工作中,市委組織部深入開展“社區吹哨 黨員報到”行動,市縣兩級1377個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4.7萬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小區)報到參與社區治理,辦理實事、好事3338件,服務居民群眾29萬余人次,構建起黨組織有責、在職黨員有為、居民群眾受益的良好局面。
涵養內功,從服務到賦能。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指導中心安排下,各縣(市、區)按照“一月一活動、一縣(市、區)一特色”的總體思路,在文明實踐陣地規范、隊伍壯大、運行順暢、內容豐富等方面積極探索,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持續開展“文明集市”活動257場,服務群眾26萬余人次,把“文明集市”從城區開到基層鄉鎮、開進鄉村大集,讓群眾切身體驗“家門口的幸福”。
文化潤心,從體驗到傳承。我市深入挖掘傳統節日、傳統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道德理念和精神內涵,讓愛國愛家的基因在代代相傳中愈發鮮活,讓崇德向善的人文底色在時光流轉中始終明亮。市委宣傳部、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加強對“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統籌策劃,指導各地各部門規范高效開展活動:夏縣舉辦介子推忠孝文化周,傳承介子精神,弘揚忠孝文化;稷山縣以戲劇文化、楹聯書法等非遺資源為基礎,確定兩個楹聯文化村、兩個書法藝術村、1個非遺傳承村及1個戲劇文化村,以點帶面激活區域文化活力;聞喜縣三級聯動開展30余場“送戲下鄉”活動,推出20余場戲曲展演、非遺體驗等特色活動,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觸摸文化根脈、感受藝術魅力,增強文化認同與精神歸屬感……
“市民素質提升工程深入推進,成效明顯。每個人邁出的‘一小步’,匯聚成城市文明的‘一大步’。”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指導中心主任蘇琳說,“文明是一場持之以恒的幸福接力,需要你我在買菜排隊時多一點耐心,在過馬路時多一些守序,讓點滴善意成為日常;需要我們把‘文明’二字內化于心,外化于公交讓座的自然舉動、垃圾分類的自覺行動,讓良好風尚代代相傳。”
城有文明氣自華。面向未來,更需以久久為功的韌勁,傳承文明基因,厚植文明風尚,營造文明氛圍,讓文明的種子持續扎根、繁茂生長,讓文明的力量更加充盈、更有穿透力,為推進山水城融合發展擦亮鮮明底色,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注入強勁動能。
記者 付 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