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21

趙波在采摘巴旦木。記者 金玉敏 攝
走進臨猗縣牛杜鎮香落村青年果農趙波的巴旦木種植基地,青果搖曳間藏著增收的希望,枝葉婆娑里透著敢闖的勁頭。在這片土地上,一顆小小的巴旦木,正悄然扎根、生長,醞釀著從“試驗田”到“致富林”的蛻變。
從傳統果林到新興堅果,趙波的選擇不僅是個人的轉型,更是鄉村產業迭代的生動實踐。
一個“省勁兒”的選擇
在趙波的巴旦木種植基地,巴旦木收獲已進入尾期,只有個別樹枝的高處還掛著零星的果實。這些巴旦木披著青色外衣,橢圓的外形既像飽滿的冬棗,又似未熟的小毛桃,表皮還帶著細密的絨毛。
趙波正蹲在田埂上檢查土壤墑情,手里捏著一把疏松的黃土捻了捻,見記者走近,他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笑著說:“這是我種巴旦木的第三年,今年是頭一遭掛果,6月中旬成熟,光這10畝地就收了兩千斤左右的鮮果呢。”
為什么要放棄熟悉的傳統果業改種巴旦木?趙波往田埂上一坐,打開了話匣子。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以前家里經營著十幾畝棗園、3畝多梨園,還有十幾畝莊稼地。”他說,臨猗是果業大縣,冬棗、梨是當地的主要產業,但這些水果在種植過程中的管理太費心力,一年到頭忙得腳不沾地,“四十多歲的人了,總想著換種省兒的經濟林,既能照顧家里,又能有點空閑工夫。”
起初,他在網上查了大半年的資料,從太秋甜柿、吊干杏到巴旦木,把每種果樹的生長周期、管理難度、市場行情都記在筆記本上做了比較,最后選中了巴旦木。
巴旦木俗稱扁桃,又名美國大杏仁,作為遍布世界各地的熱門堅果,其鮮果是營養密集型健康零食,以香、脆、甜的口感廣受喜愛,富含維生素E、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成分,兼具延緩皮膚衰老、滋陰補腎等藥用價值。在全球市場中,巴旦木產業發展成熟,但在國內,尚屬朝陽產業,潛藏著廣闊的商業空間。
通過查詢,趙波聯系上了河南巴旦木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已在三門峽試種了10多年新品種紙皮巴旦木,不僅摸索出一套適合北方氣候的種植技術,還培育出抗旱性強、果仁飽滿的改良品種。
趙波當即去了三門峽的種植基地。讓他心動的是,技術員告訴他,運城的沙壤土透氣性好,年均日照2300多小時,積溫能滿足巴旦木掛果需求,而且早在幾年前,臨猗、永濟就有人試種。
“我回來就去了臨猗、永濟的老種植戶地里,扒開土層看土壤結構,數著枝條上的芽眼,心里越來越有底。”趙波說,更關鍵的是,公司承諾成熟后以每公斤10元的保底價收購,“這就好比給咱上了道保險,不怕果子爛在手里。”
2023年3月,趙波帶著公司提供的苗木,種了10畝巴旦木。為了不浪費土地,他還在樹下套種了地黃。“去年地黃收了4萬多斤,今年巴旦木頭茬果一上市就被搶購,這日子啊,越過越有奔頭。”他說。
走心管理結出“頭茬果”

趙波在分揀新鮮收獲的巴旦木。 記者 金玉敏 攝
走進趙波的巴旦木種植基地,不同于常見果樹的雜亂枝丫,這里的巴旦木樹主枝平展,側枝分布均勻,像被精心梳理過的發絲,透著一股利落勁兒。
“你看這樹型,枝枝見光,養分都往結果枝上走,掛果能不多嗎?”趙波伸手拍了拍粗壯的主枝,樹皮上還留著幾道拉枝時綁繩勒出的淺痕。
相較于周邊同年種植巴旦木的果農,趙波的樹能在第三年就順利掛果,正是得益于這份“摳細節”的管理。
剛栽苗時,河南巴旦木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提供的標準是株距3米、行距4米,既能保證產量又方便機械作業。但趙波拿著卷尺在地里來回丈量了3天,又跑去臨猗老種植戶的園子里蹲了兩天,硬是把自家的種植方案改了——株距擴到4米,行距分成4米和5米兩種,“寬行距方便運輸,也能讓陽光透得更足,樹長得更舒展”。
小苗下地的頭一年,趙波按照公司技術員強調的“前三個月是定根關鍵期”,他按照“十天一澆、連澆三次”的規矩,哪棵苗葉片有點發蔫,立馬做上記號重點補水。9月施基肥、防蟲害,他樣樣不敢大意。
第二年樹勢見長,修剪成了重頭戲。趙波兜里總揣著把磨得锃亮的修枝剪,沒事就圍著樹轉圈,看見交叉枝、徒長枝就果斷剪掉。“技術員說這叫‘控旺’,不讓養分瞎跑。”他說。
今年開春,趙波的日程表排得更滿了。從3月初開始,他每天天不亮就扛著梯子進園,踩著梯子給每棵樹做“造型”。“巴旦木剪枝講究‘夏控旺、冬疏弱’,春天主要是定主枝。”他邊說邊比劃,“你看這主枝角度,得拉到90度,既不能太直養分往上躥,也不能太趴拉不開養分。”光是剪枝,他就斷斷續續忙了一個月。
剪完枝緊接著是拉枝,這被趙波稱為“決定收成的關鍵一步”。他在地里釘了上千根木樁,用繩子一端系著主枝,一端固定在樁上,力道大了怕把枝拉斷,小了又怕拉不到角度,得小心地一根根慢慢調。連軸轉了近兩個月,園子里的樹終于“站”成了他想要的模樣——主枝平展如傘,側枝錯落有致。
“很多人種巴旦木就圖省事兒,拉枝拉一次就不管了。”趙波蹲在樹旁,扒開新抽的枝條說,“你看這新枝,長到9月份的時候就得再拉一次,不然又往天上竄,樹型一亂,掛果就稀稀拉拉。”
如今,看著枝頭殘留的果實,趙波算了筆賬:“今年畝產一二百斤,按保底價算也有千把塊收入,明年樹勢更穩,畝產肯定能翻番。”
河南巴旦木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攸沐萱經理來考察時,圍著園子轉了三圈,忍不住豎起大拇指:“在公司合作的幾千戶種植戶里,趙波這管理細節,真是數一數二。”
從“獨樂樂”到“眾樂樂”

在巴旦木成熟時,趙波的種植基地往往一大早就熱鬧起來。帶著孩子的城里人踮著腳尖摘果,竹籃里青綠色的巴旦木堆得冒了尖,孩子們舉著剛摘下的果子跑著鬧。“他們都是刷抖音刷到過來的。”趙波說。
今年巴旦木頭茬掛果雖不算多,卻憑著新鮮勁兒火了一把。“進園采摘20塊錢一公斤。”趙波翻開手機里的訂單記錄,洪洞的自駕游客訂了10公斤,臨汾的商戶包了150公斤做試銷,連垣曲、夏縣的果農都特意跑來買一些當樣品。
更讓他意外的是,抖音直播間里隨口提了句“果子快熟了”,竟收到北京、西安等地的客商來電,開口就要上千斤,“我只能實話實說,就這點產量,勻給大家嘗個鮮都緊張。”最后,他挑了些品相最好的,以26元一公斤的價格發了快遞。
果子還沒摘完,趙波就成了“紅人”。本村的果農蹲在樹底下問了一下午種植技術;永濟的種植戶帶著土壤樣本趕來,非要讓他幫忙看看自家地能不能種;甚至臨汾一家合作社負責人也特意跑來,拉著他商量“能不能合伙搞片示范園”。
“一開始我真犯愁,我這兒賣果子呢,不是育苗基地啊。”趙波笑著說,直到有天西安的客商又來電話,嘆著氣說“要是有穩定貨源,我能包銷整個西北市場”,他心里忽然亮堂起來:“單打獨斗不成氣候,要做就做個產業出來。”
他當即給河南巴旦木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打了電話,把“帶動周邊農戶一起種”的想法一說,公司負責人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們說我這想法跟公司的規劃不謀而合,還當場拍板讓我當運城市的代理。”趙波眼里閃著光,“今年8月供苗,公司統一提供優質種苗和技術指導,我負責協調本地農戶,大家抱團發展。”
“今年一畝收一二百斤,明年保守算也能有2000斤;到2027年進入豐產期,畝產3000斤到6000斤不在話下。你想想,這果子鮮食能賣半個月,吃不完的進冷庫保鮮,冬天拿出來還是搶手貨。”如今,趙波的心里早有了本“產業賬”,“等規模上去了,咱不光賣鮮果,還能搞深加工——干果、巴旦木油甚至護膚品,產業鏈拉起來,效益能翻好幾番。”
前幾天,趙波剛在園子旁邊“圈”了五畝地,打算冬天就擴種。“已有數十戶農戶跟我初步達成了種植協議,有周邊村的,也有夏縣、萬榮等周邊縣的,還有臨汾的。”趙波望著遠處正在翻整的土地,風里仿佛都帶著巴旦木的清香,“等明年這時候,你再來看,這一片就都是巴旦木林了。”
(本報記者 范 娜 實習生 郭藝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