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15
暑氣蒸騰,夏縣泗交鎮高山茶葉基地里,厚民茶場有限公司的茶場隱于山坳。山風穿過,將陣陣茶香漫來,送來夏日清涼。
7月11日晚,夜幕降臨,第三屆夏縣泗交消夏文化旅游節啟幕,精彩節目輪番上演,展示夏縣歷史文化、自然資源、康養民宿與特色產業。《晉茶之韻》在悠然茶韻中,將“山水泗交”的靈秀娓娓道來,鋪展浸潤著千年茶香的閑適底色。

第三屆夏縣泗交消夏文化旅游節《晉茶之韻》表演現場。
茶藝節目現場,一幅水墨長卷徐徐鋪開,素衣茶藝師執長嘴銅壺,在光影間勾勒出“茶韻流轉”的別致風景。表演呼應晚會“自在泗交 放松一夏”的主題,讓茶文化的雅韻與消夏的煙火氣交融共生。
茶藝師手握長嘴銅壺,壺身高高揚起,壺嘴精準傾瀉,水柱成線直入蓋碗。左側兩位表演者同步揮壺,水花飛濺間,晉茶采摘、炒制的場景透過背景大屏鋪展;中間茶藝師指尖輕點茶海,右側茶藝師專注分茶,整套動作行云流水,將“燙壺、置茶、注水、出湯”的茶藝流程,演繹成力道與柔美的交融。
前排觀眾不自覺前傾身子;看銅壺流泉時,有人輕聲驚嘆:“水怎么能這么穩?”這場打破“茶室靜穆”印象的表演,出自夏縣厚民茶場有限公司茶藝培訓師馮益萍團隊。
馮益萍是一位有著20年經驗的高級茶藝師,“演出靈感源于消夏節的‘消夏’主題,茶藝表演不應拘泥于固定形式,講究自然、隨性。”
“長嘴壺是川渝茶藝的符號,蓋碗是閩粵功夫茶的代表,我們把它們移植嫁接在晉茶表演里。”馮益萍說,消夏節開幕夜面對萬千觀眾,就是想傳達“茶文化可以很鮮活”的意旨。這樣的形式,在全國茶藝表演中都頗為罕見。突破創新不僅體現在表演形式上,更融入了夏縣獨特的地域文化,茶藝師在動作中融入晉南民歌的韻律,讓茶湯的流動與歌聲的起伏相得益彰。
在演出形式上,蓋碗茶的表演常以優雅大方為核心氣質,多由女演員擔綱,而此次為展現剛柔并濟的藝術理念,演出團隊特意選擇由男演員完成表演。
這場驚艷的表演,背后是夏縣茶產業二十余年的深耕。二十年前,當南方茶苗在夏縣的土壤里艱難扎根時,沒人想到,這片“非傳統產茶區”會孕育出“三晉第一茶”。
為讓南方茶種適應北方氣候,茶場采用人工除草、山泉抗旱、保溫棚越冬等生態管護措施,全程不使用農藥化肥,茶葉一年只采一季,確保了“厚民晉茶·泗交綠”的高品質。這份堅持贏得權威認可,該產品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
作為“南茶北移”的踐行者,厚民茶場深耕茶事二十余年。從選育耐寒茶種,讓南方茶苗在中條山站穩腳跟;到研發“晉韻綠茶”,調和北方人偏愛的醇厚口感,再到設計茶旅路線,帶游客體驗“采茶—炒茶—品茗”全流程……如今,夏縣茶產業已形成“種植—加工—體驗”的完整鏈條。游客可深入茶園采摘鮮葉,在炒茶工坊見證“青葉變金湯”,再到消夏節展臺,品嘗茶果子、茶點等創新產品。
以茶為媒,不僅為游客帶來身心的清涼,更讓夏縣的茶文化在傳承與創新中綻放別樣光彩。
厚民茶香飄得更遠了。7月4日,第十屆全國國際茶產業博會上,夏縣茶果子成了“香餑餑”。這款為還原宋代美學而研發的茶果子,是山西茶葉協會在厚民晉茶推廣中,對傳統文化梳理與重現的成果,彰顯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
茶果子以白蕓豆沙為原料,質地細膩綿潤。其制作堅持純手工,不依賴模具,讓人在親手制作中感受樂趣,隨后細細品鑒。放干后則成為能長久供奉的“佛果子”,甜潤中透著清幽茶香。現場觀眾感慨,晉茶、茶藝與茶果子的驚艷亮相,讓人觸摸到一場獨特的風雅生活。

宋代樣式的茶點茶果子
茶果子的“破圈”,恰體現夏縣茶產業“從杯里到生活”的理念——除了茶飲,茶糕、茶枕、茶皂等文創產品,正讓晉茶文化滲入日常。
游客喬女士說:“在這兒,喝茶不再是‘端著’的儀式,而是逛累了隨手端起的閑適,很對消夏的胃口。”
消夏節不僅是本地茶的展示臺,更成為跨地域文化對話的窗口。這兩日,臺灣茶人帶著凍頂烏龍茶樣而來,馮益萍團隊以晉茶蓋碗與臺灣紫砂壺切磋,在“茶水比例”的研討里,尋得兩岸茶人“敬畏匠心”的共通處。“臺灣茶點如鳳梨酥講究精致,夏縣茶食帶著質樸無華,各有特色。”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紐帶,以茶會友的溫柔共鳴,印證著茶文化既是古今的橋梁,也是地域的橋梁。

7月6日,第十屆中國國際茶產業博覽會舉辦期間,晉茶茶果子展位前,人氣高漲。
茶韻沁涼處,生活自悠然。從茶園新抽的嫩芽到舞臺上流動的茶湯,從茶博會上的創新茶食到兩岸茶席的默契共鳴,夏縣的茶故事越講越寬。這杯茶里,藏著南茶北移的堅守奇跡,盛著兩岸以茶會友的脈脈溫情,更裹著普通人夏日里對“慢下來”的樸素向往。
記者 游映霞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