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14
盛夏時節,運城博物館里活躍著一群特殊的身影。來自運城學院的數十名學子,放棄假期休閑時光,化身志愿者穿梭于展廳之間,用青春熱情服務四方游客。
走進博物館展廳,運城學院中文系大一學生龐一博正手持講解器,為游客介紹館藏文物。“接下來跟隨我一起了解文物知識吧。咱們1號展廳聚焦‘華夏尋根’,單是運城境內,就有10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他聲音清亮,言語間滿是對家鄉歷史的自豪。從陶片堆積墻的歲月痕跡,到地形地貌沙盤的立體呈現,再到商代前莊圓鼎的古樸厚重,一件件文物在他的講解中變得鮮活有感。盡管自稱“講解新手”,但龐一博總是主動邀請游客提出建議,只為不斷打磨講解技巧,讓每段歷史故事都傳遞得更精準動人。
在博物館入口處,運城學院中文系大二學生李嘉琪則專注于為游客提供存包引導、咨詢解答等服務。“作為漢語言專業的學生,這次志愿服務讓我收獲很大。”她笑著說,面對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游客,學會了靈活調整溝通方式,隨機應變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從展廳講解到便民服務,運城學院的學生志愿者們分布在博物館的各個角落,用耐心解答疑問、用細心提供幫助、用熱心傳遞溫暖。正如運城學院中文系團總支負責人張琳潔所說:“暑期志愿服務不僅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傳播文化,更在實踐中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讓青年學子在服務社會中深刻感悟責任與擔當。”
這個夏天,這群年輕的志愿者以青春之名,架起了游客與歷史文化之間的橋梁,讓博物館里的千年故事,在歡聲笑語中傳播得更遠。
記者 景斌 通訊員 王潔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