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03
王端陽
一
趁著一個晴好舒爽的天氣,我們驅車參觀了垣曲縣“革命老區紀念館”。
紀念館坐落在中條山腹地的望仙深山里。這里山水秀美,樹高林密,革命歷史璀璨綿長。當年革命戰爭時期,望仙是垣曲人民革命的心臟,素有“垣曲的小延安”之稱,是垣曲革命老區最負盛名的紅土地。紀念館建在這里,可謂正當其名,頗有紀念意義。
走近紀念館,端莊鮮亮的古樸門庭肅然凝重,門頭七個鎦金的大字“革命老區紀念館”極為醒目。進入館內,磚石的甬道曲徑通幽,直奔周圍坐落的展廳。庭院里松柏巍然,綠樹茂盛,草圃齊整,使得闊大的院落并不顯得寥落。工作人員介紹說,紀念館占地6800平方米,按類別共分六大展區,有36個展館,收藏了各種實物展品1470余件,各種歷史圖片影照600余幅,各歷史事件展板和壁畫500余平方米,真實再現了垣曲縣革命斗爭的歷史進程。
二
我們首先進入紀念館的主體展區——“革命老區展區”。它在紀念館的正北面,東西橫貫而列,共有九個展室,按照歷史年序,分別展示近百年來垣曲人民風雨兼程走過的不平凡的道路。展室里有壁畫和文字說明,有收集到的珍貴歷史圖片,有遺存下來的承載著歷史煙云的實物,徜徉其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前輩們曾經的艱苦歲月和戰斗歷程。
在“光榮垣曲”的展室里,我們首先看到了垣曲人民的覺醒和革命先驅們在白色恐怖的暗夜里走向革命、傳播革命火種的展陳。在大革命前夜,垣曲先后走出了一批優秀的青年才俊,他們或求學深造,或投筆從戎,在革命風潮的影響下,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真理,加入黨組織,從事革命活動,并把革命火種傳播到垣曲,點燃了家鄉人民革命斗爭的星星之火。展室里展出了常乾坤、姚理平、裴麗生、臺聯捷、王心清等早期垣曲籍共產黨人的圖片、事跡和遺物。常乾坤從講武堂畢業后遠赴廣州,1925年投考到黃埔軍校,并在當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一生戎馬倥傯,功勛卓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高級將領,被授予中將軍銜。在北平中法大學就讀的姚理平1925年經李大釗介紹入黨后,不斷把宣傳共產主義的政治書籍和文學讀本寄回家鄉,向家鄉人宣傳革命道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裴麗生1927年入黨,他聯絡垣曲籍在北平讀書的各界學友于1933年成立了“垣民之友社”,不斷利用假期回鄉機會向家鄉人民宣傳革命形勢,傳播革命思想,之后又創辦了《垣民之友》刊物,發行到家鄉,進行革命宣傳和鼓動。解放后裴麗生先后擔任山西省省長和中國科協黨委書記等,一生為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還有從“武漢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歸來的臺聯捷、王心清,1927年最早建立了中共垣曲縣委,從事地下革命活動,燃起了革命斗爭的熊熊烈火。這些垣曲最早走出的共產黨人,在以后的革命道路上,或是獻身犧牲,或是成長為革命隊伍中的高級領導或高級將領,他們都是垣曲人民的光榮和驕傲。
在“日軍侵垣”“日軍暴行”“垣曲慘案”幾個展室里,我感到痛心、屈辱、憤慨:
1941年,日軍駐扎于王茅的司令部在其周圍先后建立了六個殺人場,以各種手段殺害無辜平民2000余人。僅在油坊溝就槍殺刀砍了1000余人。
1941年5月,占據皋落的日軍在坡底村東溝的一個土窯內將20多名逃難的百姓活活燒死。在五福澗,日軍將抓到的40多名百姓推進一眼窯洞,架火焚燒。在樊家山,日軍將樊四毛一家全部殺害……
1942年11月,日軍二次掃蕩,在歷山抓走23名群眾,赤身凍餓,被囚禁4天,最后全部被刺死。
……
日軍所到之處,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據統計,日寇占領垣曲四年間,當地人口從6萬余人減至不足5萬,民房被燒毀68598間,廟宇和文化設施被破壞6658間,老百姓的糧食、財物、牲畜被搶走的更是無法計算。日寇在垣曲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展室里一幅幅血淋淋的圖片,一張張翔實的文字資料,一件件日本兵用過的刺刀、軍靴、鋼盔、炮彈、汽油桶……都是日寇滔天罪行的鐵證。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會有反抗、有斗爭。在“朱德來垣”“鄧小平來垣”“敵后抗戰”等展室里,我看到了家鄉人民的骨氣和血性,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戰中所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
——1937年,中共山西省委派垣曲籍共產黨員王唐文、王珍等返垣開展抗日工作,建立了新的中共垣曲縣委,以“犧盟會”為合法外衣,團結各界民眾,成立人民武裝自衛隊,展開抗日救亡運動。
——1938年7月到1940年5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十八集團軍領導朱德、劉少奇、彭德懷、鄧小平等人多次涉足垣曲,給垣曲抗戰以有力的支持和激勵。
——1942年3月,太岳區南進支隊57團挺進垣曲,開辟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消滅了盤踞在中條山地區的頑匪賈真一部,開創了垣曲抗日斗爭新局面。
——1945年8月29日,垣曲解放。9月1日,太岳第四軍分區和中共垣曲縣委、垣曲縣抗日民主政府聯合召開了萬人慶祝大會,處決了偽縣知事張靜心和閻頑縣長侯中和。
展室的玻璃展柜里擺放著各種遺存下來的實物,有朱德“三過垣曲”用過的油燈、老碗,有鄧小平“二到垣曲”用過的羅鍋、碗筷、木勺,有太岳南進支隊57團用過的彈藥箱,有警衛連用過的電話機、水壺和砍刀等,都是頗具紀念意義的物品。
到了“減租減息”“抗美援朝”展室,則進入到對新中國成立前夕減租減息、反奸反霸、打土豪分田地,一直到抗美援朝等歷史階段的回顧。比如太岳版《新華日報》發表的《永遠不能忘記的血海深仇》報道了1946年5月發生在垣曲的“五福澗慘案”,《打垮奸霸倒算賬,垣曲開展游擊戰》報道了垣曲二區反倒算的經驗和垣曲人民展開游擊戰打擊蔣頑匪特取得的勝利。
從“革命老區展區”走出,我們即來到南邊的“垣曲抗戰展區”。它突出展示了八年全面抗戰期間垣曲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同仇敵愾、共御外侮所走過的戰斗歲月及其重要關節點:
——1937年8月,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垣曲分會在城關文廟成立。在中共垣曲縣委的領導下,犧盟會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改造舊政權,舉辦培訓班,培養抗日干部,動員青年人參加八路軍,壯大共產黨武裝隊伍……
——1939年9月,在同善召開中共垣曲縣委第一次代表大會。縣委書記王唐文作《目前的政治形勢與我們的任務》政治報告,要求大家認清形勢,打擊摩擦,反對投降,做好武裝自衛準備。
——1941年12月,根據形勢發展和條東地委決定,垣曲成立敵占區(地下)和根據地(公開)兩個縣委,由高一清和王銘三分任縣委書記,分別在敵占區進行內部策反,在根據地建黨建政壯大抗日武裝進行游擊戰爭。
——1942年3月17日,太岳南進支隊57團挺進垣曲。9月24日,垣曲縣抗日民主政府在望仙栗溝成立。垣曲的抗日斗爭進入新的階段。
——1945年8月25日至29日,太岳軍區抽調兵力全殲垣曲縣城偽頑殘部,垣曲解放。
展室里除大量的文字資料和圖片外,同時還收存了很多遺存實物,有太岳南進支隊57團戰士和東山游擊隊隊員使用過的步槍、土槍、大刀、三叉刀、棉帽、馬燈等。
據統計,抗戰期間,各村青年男女大都參加了民兵組織,全縣有七個民兵野戰連近千人,擁有步槍400余支和手榴彈、手雷、土炮等武器,已具備了相當的作戰能力。全縣共建立了33個農村黨支部,有黨員800余人。在他們帶領下,垣曲人民眾志成城,握成一個拳頭,陷敵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和“垣曲抗戰展區”相毗鄰的是“干部南調展區”。該展區集中介紹了1949年初垣曲組建一批干部隊伍南下福建接管新區工作的史實。
從相關介紹可知,1949年2月,毛澤東發表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中國人民解放軍將打過長江去,徹底消滅蔣家王朝,解放全中國。同時,中共中央向老解放區發出指令,抽調老區干部隨部隊南下,接收新區工作。按照太岳區指示,垣曲要抽調85名干部,組成全套的縣、區兩級黨政班子,編制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第六大隊第四中隊,挺進福建。
垣曲是個山區小縣,其時人口尚不過五萬。在此之前,已陸續調出數百名干部支援新區工作,此次再調,不免感到吃力。但老區人民畢竟淬火成鋼,從來不講什么困難,他們從大局出發,堅決執行中央指示和上級領導安排,縣委書記侯景域帶頭報名,組成了以他為首的一支青壯干練的南調干部團隊。2月27日,縣委在城關召開歡送大會,3月6日整裝出發,歷時6個多月,行程3200公里,于9月20日到達福建福安,接管了新區壽寧縣的工作。
展廳里鑲貼著垣曲縣委召開的歡送南調干部的合影留念,長江支隊太行太岳干部南下福建行軍路線示意圖,垣曲南調干部的名錄,部分南調干部的影照和介紹,垣曲南調干部組建過程和情況說明,以及太岳版《新華日報》相關報道的版面。櫥柜里擺放著南調干部用過的生活用品和文具之類的實物,有草簍、竹帽、手提包、木箱、茶缸、手電筒,有筆筒、墨盒、詞典,還有書信、報刊、筆記本。佇立展廳,使人感受到一種真實可觸的時代律動。
三
兩個多鐘頭的參觀過后,我們來到接待室稍事休息。工作人員指著墻上的一面面獎牌、鏡框告訴我們說:這座紀念館是運城乃至晉南唯一的集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于一身的紀念館、博物館。開館十年來接待了參觀者150多萬人次,特別是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大中小學青少年學生為數眾多,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對發揮社會主義紅色文化的正能量,以及培養青少年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用巨大。該館已經先后掛牌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山西省國防教育基地”“運城市黨史研究教育基地”“運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成為垣曲縣各界、各系統、各學校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本場所。工作人員說,館長楊金玉為之付出了半生的心血,他歷盡艱難,傾其所有,自費創建了這所場館,免費為社會開放,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因而也贏得了黨和人民的贊賞,成為省、地、縣諸多榮譽集于一身的紅色文化傳承人。工作人員還說,一些省市級退下來的老領導參觀之后深有感觸地留言道:“我們為過去戰斗年代的崢嶸歲月而感慨,更為楊館長的精神所感動。我們真心感謝楊館長的無私勞動,感謝他為人民奉獻出這一席難得的紅色文化大餐。”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