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02
□楊洪惠
站在河北內丘鵲山腳下的扁鵲廟前,指尖撫過斑駁的廟門,仿佛觸到了千年的時光褶皺。風裹著山間草木的清苦氣息掠過耳畔,恍惚間,我似乎聽見了兩千年前馬車轆轆的聲響,看見一位長須醫者背著藥箱,在蜿蜒山路上匆匆而行的身影。
我來自永濟清華村,那里的扁鵲廟與陵墓,是我兒時最熟悉的風景。老人們常說,當年扁鵲遭忌被害,身軀就葬在我們村里。那些關于他懸壺濟世、起死回生的故事,如同廟前的古槐,深深扎根在我的記憶里。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盛贊其“隨俗為變”的行醫智慧,而“望聞問切”的四字箴言,在鄉鄰們的閑談中,在田間地頭的風里,悄然成了我心中神圣的醫者準則。正如《黃帝內經》所言“上醫治未病,不治已病”,扁鵲畢生踐行的“治未病”理念,不僅是中醫智慧的精髓,更彰顯著對生命的深刻關懷。
在創作小說《扁鵲》時,寫到子陽、子豹用馬車載著扁鵲的尸體從黃河返回河東,彼時大雪紛紛,天地蒼茫,沒有船夫愿意擺渡。筆鋒落下的瞬間,淚水奪眶而出——那是對醫者蒙冤的悲憤,是對世道不公的痛惜。今日站在內丘扁鵲廟中,面對埋葬著扁鵲頭顱的陵墓,同樣的悲愴再次涌上心頭。他身負絕世醫術,心懷蒼生大愛,卻因直言敢諫遭小人忌恨,最終身首異處,令人扼腕長嘆。
踏入內丘扁鵲廟,古柏如墨,枝丫交錯間漏下細碎的光影,像是歲月的碎金。碑刻林立,每一方石碑都鐫刻著后人的敬仰,文字間流淌著對扁鵲的追思與贊頌。順著石階緩緩前行,每一步都似踏在歷史的鼓點上,心跳也隨之沉重起來。四周靜謐,唯有山風掠過樹梢,發出嗚咽般的聲響,仿佛在訴說著千年前的那段悲壯往事。
遙想當年,扁鵲游走列國,以“治未病”的智慧,將疾病扼殺于萌芽;憑“望聞問切”的精妙,讓無數沉疴之人重獲新生。他在虢國讓“尸厥”假死的太子起死回生,于齊國直言勸誡諱疾忌醫的桓侯。正如《鹽鐵論》所云:“扁鵲撫息脈而知疾所由生,陽氣盛則損之而調陰,陰氣盛則損之而調陽。”其醫術之高超,醫德之高尚,堪稱醫界典范。然而,他的正直與仁心,卻招致小人嫉妒,最終慘遭毒手。但他的精神卻化作永不熄滅的明燈,照亮了華夏醫學的漫漫長路。
站在陵墓前,淚水悄然滑落。這淚水,是為一代醫圣的悲慘遭遇而痛,是為他執著的醫道精神而嘆,更是為千年來傳承不息的醫者仁心而動容。他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個體生命的消逝,成為中華民族精神長河中璀璨的星辰。無論是山西永濟的身軀之冢,還是河北內丘的頭顱之墓,都承載著后人對他無盡的緬懷與追思。
離開時,回望鵲山,暮色漸濃,扁鵲廟在余暉中更顯莊嚴肅穆。走出廟門,對面石崖上的九龍朝鳳古柏,千百年來忠誠地為扁鵲守望;那九龍河上的石板橋,與腳下潺潺的流水相伴,仿佛正與醫圣低語,訴說著人間的安康祈愿;遠處太子峰的山巒起伏,恰似當年被扁鵲救起的虢國太子,永遠守護著這位偉大醫者的英靈。我知道,這場跨越千里的追尋,不僅是對扁鵲的懷念,更是對醫者初心的叩問。他的“治未病”理念,他對生命的敬畏,他懸壺濟世的擔當,永遠值得我們銘記與傳承。
愿這縷千年醫魂,永遠縈繞在華夏大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醫者,在守護生命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