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嘉康杰的人生取舍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01

■劉遼垣 張 慧

人生就是不斷地作出選擇。如果選擇的方向是對的,即使走得慢一點,也總會到達目的地;但如果一開始方向就錯了,那即使再努力、走得再快也無濟于事,反而是走得越快危害越大。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選擇成就了不同的人生。在每個兩可或兩難的時刻,取什么舍什么,就是我們的選擇。

面對選擇,一般人都會猶豫,難作抉擇,甚至經常會為自己的選擇而懊悔。而有些人,他們的選擇卻從不猶豫、永不言悔。其中的差別就在于義與利的取舍。依于利而取舍,必致難取難舍,猶豫不決或悔不當初;依于義而取舍,必定義無反顧,無怨無悔。

嘉康杰,是河東地區早期黨組織的重要領導人,為革命他舍家舍業直至最后舍棄了生命。他傳奇而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的人生選擇,很好地詮釋了這種依于“義”而取舍所成就的壯麗人生!

舍棄家財而賑恤百姓

嘉康杰,1890年出生于夏縣其毋村一個殷實的封建地主家庭。優越的家庭環境,使他從小就接受了系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同時,母親的善良和勤勞節儉的品格也深深地影響了他,使他逐漸形成了仁民愛物、慈悲為懷的思想和情懷。他從小就立志要像歷史上的岳飛、文天祥、林則徐等民族英雄一樣,報效國家,救民于苦難。

小時候,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玩耍,他總會把自己的饅頭、糖果、糕點分一半給小伙伴吃;每每碰見有流浪或討荒者到村里乞討,他總會跑回家去或端來一碗飯或從米缸面缸中挖來一瓢米面,拿給他們;家里的雇工,他都視若親人,誰頭痛腦熱,他把自己的零用錢送去抓藥,不夠的話,就想各種辦法向大人討要,直到病人好了才肯罷休。

在他二十歲那年,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嘉家在中條山上的韓家嶺村有個大莊園,莊園管理經營著嘉家在韓家嶺的幾百畝土地。這些土地大部分出租給當地農民耕種,嘉家按照約定每年收取一定的地租,這些以地租形式收取的糧食就全部存放在韓家嶺莊園。那年,康杰過完二十歲生日后的一天,去向他當家的叔父說:“家父長年在外,家里上上下下全靠叔父一個人打理。如今寄塵(康杰原名嘉寄塵)長大成人,今后家里的事就讓侄兒替叔父分擔一些吧!”經過一番軟磨硬泡,終于討了個到韓家嶺去收地租的差使。叔父覺得這也不是什么難事,按地契和租約,去一家一戶把糧食收上來,寄塵應該能干得了。于是就把當年收租的事放心地交給了嘉康杰。

嘉康杰帶著地契和租約去了韓家嶺,叔父在家靜等他大功告成的好消息。到了晚上,跟去的小廝卻帶回來了一個讓叔父五雷轟頂的消息:少爺到韓家嶺后,把租地的佃戶們召集起來,不過說的卻不是收租和交租的事,而是告訴大家,今年的地租不用繳了;不僅不用繳了,而且每家每戶還可以從莊園領取一定的糧食。少爺打開莊園倉庫,把存糧一粒不剩地分給了佃戶!為了消除佃戶心中的疑慮和擔憂,他還一把火把隨身攜帶的地契和租約燒了個精光!

這應該算得上是嘉康杰成年后的第一次重大選擇和取舍!看到周圍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面對眾多長工佃戶終年勞碌,卻上不能奉老,下不能養幼,而自己卻錦衣玉食,他于心不忍。“天賢一人,以誨眾人之愚;天富一人,以濟眾人之困”,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和財富去幫助人、緩解別人的痛苦,這讓他產生了深深的恥辱感和愧疚心。所以,有理由相信,嘉康杰的行為,是他早就謀劃好的。嘉康杰因此成了家族叔伯眼中的逆子,卻也成了當地百姓心中的菩薩。

其中,也許不無魯莽,他舍棄了家產和家財,只能換取貧苦百姓的一時溫飽;他舍棄自己優渥的生活,選擇和自己的封建家庭決裂,為求得自己的心安和寧靜,也略顯極端和青澀。但我們又怎能苛求一個懵懂少年憂國憂民的滿腔熱情呢?這一步也許邁得有點大,也許把自己帶入了從此再無回頭路的絕境。但他真真切切就是從此出發了,從此遠赴太原、北京和日本求學,開始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這樣的選擇與轉身,何等果敢和堅定!

舍官不當而甘做教書匠

1920年,嘉康杰第二次從日本留學歸來。從1910年離開家鄉,這十年間,他參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五四運動,先后在太原省立農業專科學校和北京法政專門學校讀書,于1914年和1919年兩次赴日留學。在苦悶和彷徨中一路摸索,追隨各種主義和思潮,最后他逐漸形成了自己教育救國的思想和理想。兩次赴日留學的嘉康杰深深認識到,“中國之落后,在于不興教育,不懂科學”,中國教育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正如陳獨秀和李大釗先生要以新文化運動救國的初衷,也如魯迅先生棄醫從文要從精神上覺醒國民一樣,嘉康杰決定走教育救國之路。

那個當年分了自家糧食、燒了地契租約的嘉家二少爺回來了!這在當地可是個了不起的大事,一時間坊間傳得沸沸揚揚。消息傳到閻錫山的耳朵里,他權衡再三,最終決定籠絡這個既是人才又滿是不安定因素的人。

但他想錯了!一個能把自家萬貫家產舍棄的人,豈是能用高官厚祿所收買得了的?這個熱血青年所想所要的,又豈是一個軍閥官僚所能理解的?

嘉康杰拒絕了閻錫山委任他當縣長的盛情邀請,轉而在眾人的不解和非議中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辦學校,搞教育。1920年,他在其毋村邁出了自己教育救國實踐的第一步,興辦了一所新式小學,取名為“以太小學”,以這個西方哲學和科學史上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紅極一時的新物質概念“以太”來寄寓自己以教育救國,探索中國新出路的理想。

1922年,嘉康杰繼續在夏縣堆云洞創辦“平民中學”,正如他給這所學校所起的名稱一樣,這所中學只招收普通百姓人家的子弟。1925年夏,他又在運城興辦了“河東中學”。

當時的中國太落后了,中國需要讀書的人太多了,而能讀得起書的人又是太少了。嘉康杰要以一己之力盡力改變這種狀況,哪怕是多讓一個人多讀一天書,他也要不停地走下去。后來的幾年間,他把學校又陸續辦到了臨汾、太原等地。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后,他先后創辦了1所小學和6所中學,培養學生達6000余人。

少年時代的王陽明,有一次被私塾先生問:讀書的目的何在?別的同學都回答,要科第中舉,光耀門楣。而王陽明回答,不為科第中舉,要成圣成賢,造福百姓。嘉康杰的心胸和理想,何嘗不是如此!

這次選擇,雖為人所不解乃至嘲諷,在他卻心平如鏡,波瀾不驚。正如孔子所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在大革命失敗后的白色恐怖中加入黨組織

1926年,運城第一個黨組織在省立二中(運城)成立。運城黨史上這一重大事件的發生,是上級黨組織即太原特委和運城籍在外早期共產黨員共同努力下實現的重大歷史跨越。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主要在各大中學校的進步學生中間進行,至1925年,臨猗籍共產黨員王鴻鈞受太原特委派遣,回到家鄉在省立二中發展了第一批黨員,并于1926年春天在省立二中建立了中共運城支部。

雖然運城的第一個黨組織沒有產生在嘉康杰創辦的平民中學或河東中學,但學生中間傳閱的書籍、大家悄悄談論的話題,嘉康杰不可能不知道。他在對學生采取寬容和包容態度的同時,自己也開始了解并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這驅使他逐步由一個民族主義者、一個愛國者轉變成馬克思主義者。尤其在1928年,由中共山西臨時省委召開的建立中共河東特委的會議,在堆云洞平民中學召開,足以表明在此之前,嘉康杰已經對馬克思主義深信不疑,并且與運城黨組織及其早期領導人之間建立了深切的互信。

由于歷史的久遠和資料的缺失,嘉康杰確切入黨時間成了一個解不開的謎團。現在普遍認可的說法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這個論斷和界定沒有問題,但還不夠精確。1928年,河東特委成立時第一次堆云洞會議在平民中學召開,這樣一次重要的會議,又是在自己“家”里召開的,嘉康杰卻沒有參加,也沒有在河東特委中擔任任何職務,這足可說明當時嘉康杰還沒有加入黨組織。所以,嘉康杰確切入黨時間應該是1928年6月至1929年初。1929年初,嘉康杰領導了“平陸奪槍”斗爭,此時,他雖還沒有明確的黨內職務,但已經積極參加革命活動了,可以確定這時他已經加入了黨組織。

1928年到1929年,“白色恐怖”從上海、武漢等大城市波及運城,山西省委和運城特委組織先后多次被破壞,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人或被捕遭殺害,或逃亡失蹤,黨員人數急劇減少。運城的黨員人數由之前的100多人,銳減到20人左右。

正是在這個時候,嘉康杰選擇加入了黨組織,并勇敢地挑起了河東中心縣委書記的責任,這一挑就是近十年。

人們說“識時務者為俊杰”,在時人眼中,這個嘉康杰真是不識時務!當時,凡是與共產黨沾上邊,就有可能丟掉身家性命。早先加入黨組織的人,被抓的抓,被殺的殺,僥幸逃脫的也是游蕩他鄉,而嘉康杰卻偏偏在這個時候成為一名無產階級戰士。這次選擇,在人們的眼中,是直接拿生命開玩笑!而于嘉康杰來說,他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只要是為這件事奮斗,為此而冒險就是值得的,那么生命的長短又有什么關系呢?

為救國救民,他不斷地求索,由一個追求無政府主義、信奉資產階級革命的進步人士,到興辦學校通過教育救國的愛國者,進而又轉化成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這就是他的心路歷程,也是他最莊重的選擇!

舍棄生命而終成歷史時空中的永恒

從在黨旗前舉起挙頭的那一刻,嘉康杰就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自己的征程——在別人看來是荊棘滿途、險象環生的不歸路,而在他卻是前途光明、豪情滿懷的幸福道!

嘉康杰從1929年冬擔任河東中心縣委書記到1939年冬天犧牲,這中間足足十年時間,橫跨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兩個時期。其間,河東地區黨組織的發展和革命斗爭,高潮迭起,可圈可點,可以說每一步都離不開嘉康杰的付出,他是每一次活動的倡導者組織者發動者。

一是多次恢復和重建各縣黨組織。1930年冬,他任河東特委組織部部長,先后在夏縣、安邑、解縣、虞鄉、臨晉、永濟、聞喜、新絳、絳縣等縣恢復重建了黨的組織。1931年,山西和運城黨的組織再次遭到嚴重破壞,嘉康杰與省委河東特派員閻子祥一起,經歷了千難萬劫,在晉南35個縣中重建了32個縣的黨組織。從1934年以后,運城黨組織與被多次受到破壞的省委最終失去聯系,此后運城黨的活動基本在嘉康杰同志的獨立領導下自主進行,一直到全民族抗戰開始前,河東地區黨的活動從未停止,并且取得了在聞夏山區先后建立起50多個農村支部的斐然成績。

二是領導進行了多次武裝斗爭。在不斷發展壯大運城黨組織的同時,嘉康杰一刻也沒有放棄開展武裝斗爭的努力和嘗試。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嘉康杰在運城先后組織領導了大小四次武裝斗爭。這四次武裝斗爭分別是:1929年4月的平陸奪槍斗爭,1931年6月的稷王山暴動,1934年4月至年底的絳縣紅軍游擊隊的武裝斗爭和1936年4月的中條山暴動。這些斗爭,有的半途即夭折,最長的也只堅持了半年時間,但即便如此,這幾次斗爭在山西乃至北方地區也是極為難得的,其所產生的影響極為深遠。

三是為開赴山西抗日前線的八路軍部隊及時補充了兵員。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嘉康杰先后擔任晉豫特委委員,中條地委委員、軍事部長,八路軍晉豫邊抗日游擊支隊供給部部長等職,在不同的崗位上繼續踐行著自己的入黨誓詞。1937年8月,改編后的八路軍誓師出征,途經運城奔赴山西抗日前線,激烈的戰斗急需擴充大量兵員。嘉康杰日夜奔波,很快完成了上級下達的在河東擴兵三千的任務。劉少奇贊揚他說:“他登高一呼,立刻有數十、數百名青年響應,踴躍參加八路軍。這對我軍初入河東幫助很大,他堪稱‘群眾領袖’。”

四是承擔了為抗日部隊募集糧草的重任。抗戰初期,集中在山西境內的共產黨和國民黨抗日部隊多達數十萬,糧草供給無疑是當時最為突出的矛盾。八路軍的供給又往往被蔣介石和閻錫山以各種借口克扣和拖欠,再加上不在正規部隊序列的大量游擊隊,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的糧草供給只能靠自己解決。這個擔子比上前線打仗要艱難得多,最富斗爭經驗和最具群眾基礎的嘉康杰毅然扛起了這個重任,日夜奔走在為部隊籌集糧草的河東各縣,很好地保障了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的糧草供應。

1939年9月,在中共晉冀豫區第一次黨代表會上,嘉康杰被選為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候補代表。11月18日,嘉康杰返回河東由韓家嶺赴平陸龍潭溝中條地委駐地,傳達區黨代表會精神,途經夏縣、平陸縣交界處的武家坪時,慘遭國民黨特務殺害,壯烈殉國!

孤立地看,嘉康杰最終舍棄生命,好像不是他的選擇,而是被動的,被人強加的;但整體地看,這是他在加入黨組織的那一天起他就為這一天作好了思想和心理準備,隨時都在迎接這一天的到來!可以說,這才是他的終極選擇,才是他人生的終極取舍!

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嘉康杰同志就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還重!老子說“死而不亡者壽。”嘉康杰死了,他卻獲得永恒,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1940年2月,中共夏縣中心縣委將所屬游擊隊命名為“康杰支隊”;1945年春,太岳區委將成立于1942年的垣南縣抗日民主政府改為“康杰縣”;1952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將成立于抗日烽火中的“公立運城中學”(前身為“晉冀魯豫邊區太岳行政干部學校第五分校”,后曾更名為“太岳第五中學”“晉南中學”)命名為“山西省康杰中學”;1952年10月,嘉康杰同志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授為“革命烈士”。

如今,嘉康杰同志離開我們已經85年了,但一代代河東兒女秉承他的精神和遺志,不畏艱難、不怕犧牲,前仆后繼、勇挑重擔,在不同歷史時期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以其名字命名的“康杰中學”成為運城最亮麗的名片之一,無數河東兒女,以成為“康杰人”為莫大的榮耀!

舍棄了一切,獲得了永恒!這就是嘉康杰的人生取舍!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