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02
□記者 王捷 文圖

河東成語典故園“泛舟之役”雕塑
上周,運城市三晉文化研究會舉辦了一場名為《表里山河 唐風晉韻——晉國的歷史、考古與文化》專題報告,帶領大家深度挖掘晉國歷史文化內涵,叩響了塵封千年的歷史之門。在這場文化之旅中,“泛舟之役”這一成語典故脫穎而出,引起了與會者的濃厚興趣。這場跨越黃河的生命救援,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僅是秦晉兩國關系的重要轉折點,也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與人性思考,給今天的我們以啟迪。
這則成語典故,發生在晉國國都絳城,今新絳。《左傳》《史記》等古籍中有記載。
相傳,公元前647年,晉國惠公時遭遇大旱,倉廩空虛,于是向有姻親關系的秦國求助。此前,秦晉兩國曾結過“秦晉之好”。晉國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支持下繼位,成為晉惠公。為獲得支持,晉惠公許諾割讓河西五城作為回報,然而當權力穩固后,他卻背信棄義,拒絕履行諾言。雖然兩國因為割地事宜有一些矛盾,但秦穆公還是決定把糧食借給晉國救急:“有負于我的是晉君,而不是其百姓。忍饑挨餓的是晉國百姓,我不忍心因其國君有負于我而讓百姓受災!”
于是,秦國就派了大量船只,從都城雍城出發,裝載糧食上船,經過渭河東下,進入黃河,再從黃河北上,進入汾河,最終到達晉國的都城絳城。整個運糧船隊沿途八百里首尾相連,絡繹不絕,浩浩蕩蕩,蔚為壯觀。史書形容這一運糧景象時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這場大規模的糧食運輸行動,不僅解決了晉國百姓的燃眉之急,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秦晉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
第二年,秦國也發生災荒,晉國卻大豐收,于是秦國向晉國求助救急,結果晉惠公卻拒絕援助。秦穆公大怒,率兵大舉伐晉。晉軍大敗,晉惠公被俘。秦穆公仁慈,以交割河西五城及晉太子公子圉入質于秦為條件,然后送晉惠公歸國復位。
泛舟之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明確記載的內陸河道水上運輸的重大事件。這場糧食運輸,堪稱春秋時期的“物流奇跡”。在沒有現代航運技術的時代,組織如此大規模的船隊運輸,全程八百里,無疑讓我們看到了秦國的強大和晉國對汾河水系的開發利用,為后人研究春秋時期歷史、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
這一典故還為我們留下了“晉惠公借糧——有借無還”的歇后語。這也是其給予后人的深刻警示:忘恩負義終將付出代價。人應該知恩圖報,不應該忘恩負義。秦穆公心系蒼生,不計恩怨,胸懷天下,作為君王而言,仁義即為霸主,無道便會滅國。
古往今來,仁義禮智信可以說是人們為人處世的最基本原則。于人如此,更何況一個國家。信用,既是做人根本,也是立國根基。晉惠公背信棄義、恩將仇報,只盯著眼前有限的利益,結果失去了更為珍貴的個人信用、國家信用,還為后來秦晉兩國之間的戰爭埋下了隱患。這一典故,襯托了秦穆公的胸襟與氣度,也暴露了晉惠公的狹隘與短視。其所承載的歷史記憶,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與人性善惡。
歷史不僅是過去的記錄,更是未來的鏡子。閱讀歷史、銘記歷史,正是為了警醒人們不再重蹈覆轍、重演悲劇。如今,再回顧“泛舟之役”這段歷史,我們依然能從中汲取諸多啟示——合作互助往往比沖突對抗更能帶來長遠利益,誠信感恩是維系良好關系的重要紐帶。這也正是我們從這一成語典故中要思考和品味的——一個民族關于信義、擔當與遠見的永恒教誨。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