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01
□記者 楊穎琦

文物名片
主角:青玉琮
出生時間:東周
尺寸:通高4.6厘米、直徑3.6厘米、孔徑2.35~2.55厘米
藏寶地:鹽湖區博物館
在鹽湖區博物館的玉器展廳里,一件件來自千年前的玉器靜靜佇立著,宛若一位位穿越而來的文明使者,以溫潤的質地與古樸的造型,訴說著那個時代河東先民的智慧與信仰,也彰顯著河東地區歷史的悠久。這些玉器,雖形各有異,但無不都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今天的主角就是來自東周的青玉琮。
作為中國古代祭祀“六器”之一,玉琮是我國史前考古文化中極富特色和文化意義的器物,考古發現的最早玉琮出現在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關于琮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壁琮九寸,諸侯以享天子”的記述,彰顯了其在古代禮儀體系中的尊崇地位。玉琮外方內圓的獨特造型,也被視作古代“天圓地方”宇宙觀的物化表達,內圓代表天,外方代表地,貫通的中孔則成為天地溝通的通道,寄托著先民對宇宙秩序的認知和敬畏。鹽湖區博物館館藏的這件東周青玉琮,溫潤的青玉材質歷經歲月的雕琢,表面點綴著的深褐色沁斑宛若時光留下的印記。它的造型恪守傳統的“外方內圓”規制,上下出射的設計,使里圍圓柱與外圍方柱形成層次感,錯落有致(“出射”是指里圍的圓柱體比外圍的方柱體長出一截)。玉琮四面中線開有直豎槽,將每面分為左右對稱兩部分,又有三條平行刻線將器身分為四節。規整的幾何線條與對稱美學,不僅展現了東周時期河東匠人對幾何原理的掌握和精妙運用,更折射出河東先民卓越的藝術創造力與工藝水準。
別看這件青玉琮形制樸實,但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古代,琢玉匠人要完成這樣一件作品,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投入數日、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望著它,仿佛可以看到在遙遠的東周時期,工坊內的琢玉匠人將解玉砂與水調和,再將麻繩系在鎪弓上,反復拉鋸切割青玉料。當外方內圓的玉琮雛形初現,他便用竹管蘸砂鉆透中孔,再執燧石刻刀在其表面雕琢線條。凹槽縱橫間,古老信仰與精湛技藝就此凝結。
如今凝望這件青玉琮,它既是河東歷史物質載體,更是河東文化的精神象征。它見證了古人“以玉禮天地四方”的莊嚴祭祀傳統,《周禮》記載“以黃琮禮地”、《新唐書》中皇帝冬至祭天“袛以黃琮”的儀式,都印證了其在祭祀活動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它也是喪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隨葬明器,遵循“疏壁,琮以斂尸”的禮制,守護逝者靈魂,承載著生者的追思與祈愿,在歷史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