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01
□韓海安
在聞喜縣城,有一座回瀾塔,巍然屹立在繁華市井,塔身“回瀾砥柱”四字寓意深遠,鐫刻著跨越時空的文化密碼。這座古塔不僅是建筑藝術的瑰寶,更承載著士大夫“治水安瀾、昌明文運”的雙重理想。
從晉地涑水到贛閩江河,這一文化符號在翟鳳翥等人士的助推下,跨地域傳播,成為傳統精英“以文化人”精神的生動圖景。

古塔溯源及文化象征
聞喜回瀾塔屹立于現今聞喜縣城西街示范小學校門之處,是一座八角九層密檐式磚塔,高度約達27米。
在其第五層塔身,四面間隔鑲嵌著“回”“瀾”“砥”“柱”四字磚雕,且每個字旁均附有鐫刻題款。
“回”字之上題,“康熙壬寅夏月之吉 邑令中州李如蘭立”。
“瀾”字之上題,“邑人翟鳳翥題”。
“砥”字之上題,“邑人翟熠書”。
“柱”字之上題,“沃人宋加詔刊”。

據《聞喜縣志》記載,回瀾塔始建于明崇禎三年(1630年),由河東道張法孔倡導修建,然而工程中途因故擱置。后來,經邑人翟鳳翥大力推動,才得以使塔繼續修建,并最終完成。
翟鳳翥(1608年~1668年),字翼經,號象陸,是聞喜東宋村人,為清代重要的官員與學者。他在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中舉人,順治三年(1646年)中進士,歷任刑部主事,1650年擔任江西饒州知府,1653年出任江西屯田道員,1658年任職陜西按察使,1659年升任湖廣右布政使,1660年任福建左布政使等職,晚年降職為福建驛鹽道副使,并卒于任上。
康熙壬寅年(1662年),翟鳳翥因母親去世回鄉守孝,以鄉賢身份,率先倡導捐資,并聯合地方士紳,推動了回瀾塔、紅鶴樓及涑水書院等一系列重要文化工程的建設。他所作的《涑水樓塔記》,詳細闡述了這些工程的緣起與愿景。
“聞,聞邑也,以人聞,以山水聞也……邑城西南,則第一曲也,岸洲交互,文濲連洄,如太極圖,蓋砂關也。崇禎庚午間,守道大參錦云張公法孔者,冒雨踏相,亟稱之曰:‘山水佳秀,不亞江南。華表捍門鎮諸水口,二十年后不可量矣?!妒撬c樓并建。塔起二級,樓僅木立,以兵祲已之。計今三十余年,人文科第,視昔為盛……工始告成。塔九級,題曰:‘回瀾砥柱’……樓則石堤畫檻,既完且麗,題曰:‘紅鶴樓’……樓后建三仙祠……循堤而南,書院峙焉……”
這段文獻蘊含著豐富信息。聞喜因人文與山水聞名,塔樓選址在縣城西南涑水河古河道關鍵的水口“第一曲”處——“砂關”,岸洲交錯,水流回旋如太極圖,目的在于“鎖水關”“鎮文瀾”,改善當地風水格局。崇禎庚午年,張法孔冒雨勘察后,稱贊此地山水秀麗,提議建塔立樓,最初修時就預言“二十年后不可量矣”。后來雖工程因戰亂中斷,但此后三十年間當地科舉興盛,被看作是預言的應驗。
最終建成的回瀾塔為九級,題“回瀾砥柱”;紅鶴樓為三層,因紅鶴祥瑞而得名;后又建三仙祠,祭祀郭璞、呂洞賓、丘延翰三位與聞喜相關的先賢;再往南,涑水書院拔地而起,共同構成了一個集“鎮水安瀾、昌明文運、崇祀鄉賢、興學育人”于一體的文化空間。
“回瀾砥柱”被正式題刻在塔身上,成為這一宏大愿景的凝練表達——既期望馴服涑水的湍急水流“回瀾”,更隱喻成為支撐地方文脈昌盛的中堅力量“砥柱”。
“回瀾砥柱”跨地域傳播
饒有趣味的是,“回瀾砥柱”這一意象并非聞喜所獨有。

福建福州羅星山“砥柱回瀾”碑
考察翟鳳翥的生平,在他于1662年歸鄉題寫聞喜塔名的前四年,即順治十五年(1658年),時任江西屯田道員的他,已在兩千里之外的江西貴溪縣信江萬安山麓題刻了“回瀾砥柱”。上款為“順治十五年五月吉日”,下款為“興屯使者河東翟鳳翥題,濟南葉承祧書”。當時,翟鳳翥正與貴溪知縣葉承祧一同努力勸課農桑、興辦教育。
百年之后的乾隆辛巳年(1761年),福州郡守李拔在福建福州馬尾羅星山題刻“砥柱回瀾”碑。此地恰好是翟鳳翥曾擔任福建左布政使(1660年~1667年)的核心治所。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李拔受到翟鳳翥的影響,但這一時空關聯絕非巧合:翟鳳翥在福建任職期間重視水利與文教,其治理理念與象征符號,或許已融入地方記憶,在百年后被后世主政者無意識地呼應。
士大夫精神圖騰承繼
“回瀾砥柱”的文化回響在晉、贛、閩三地連綿不絕。
例如,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前后,清代江西末科狀元、白鷺洲書院山長劉繹,為書院中山院題寫名聯:“陵谷經幾遷,此地依然為砥柱;江河同萬古,斯文有幸見回瀾。”此聯以“砥柱”比喻書院歷經歲月滄桑但文脈不斷,以“回瀾”稱贊學術復興如江河奔騰不息,其精神內核與翟鳳翥等人的追求高度契合。
在自然層面,“回瀾砥柱”象征治水安瀾、征服自然的偉力功績,如貴溪、福州的題刻。在人文層面,它寄托著振興文運、培育人才、匡正世風、延續道統的理想,如聞喜回瀾塔、白鷺洲書院楹聯。翟鳳翥在江西貴溪更側重于前者,而在故鄉聞喜則將其升華為后者。
翟鳳翥具有典范意義,他宦游所到之處(贛、閩、湖廣、陜、晉),尤其在贛、閩、晉三地與“回瀾砥柱”符號緊密聯系,生動詮釋了傳統儒家士大夫“以文化人”的實踐哲學。他不僅是一位能吏,更是一位自覺的文化建設者與精神符號傳播者。
從順治至道光近二百年間,翟鳳翥、李拔、劉繹等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士大夫,不約而同選用“回瀾砥柱”意象,彰顯了其作為士大夫群體精神共識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它象征著對自然力量的積極應對“回狂瀾于既倒”,更代表著對文化使命的堅定擔當“作砥柱于中流”。

文獻記載的“回瀾塔”示意圖
聞喜回瀾塔絕非一座孤立的古建,而是明清士大夫借助文化力量塑造地方、寄托理想的物質載體。翟鳳翥將“回瀾砥柱”的文化密碼,從江西的信江之畔,帶到福建的閩江之濱,最終深深銘刻在故鄉聞喜的涑水河岸。這一符號跨越時空的流轉與共鳴,揭示了傳統精英階層通過水利工程、文教建筑、金石題刻等方式,實現治世理想、構建地方認同、追求不朽功業的歷程。聞喜回瀾塔及其所承載的“回瀾砥柱”精神,正是這一宏大歷史圖景中,一個璀璨而深沉的文化坐標。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