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6-16

在我國,鼎被認為是所有青銅器中最能代表至高無上權力的器物,“問鼎”“一言九鼎”“鐘鳴鼎食”“大名鼎鼎”“三足鼎立”等很多詞匯中都有“鼎”,可見其在人們心中的分量。鹽湖區博物館珍藏的東周時期蟠螭紋雙附耳銅蓋鼎,就因鮮明呈現出東周時期青銅器的形制與精美紋飾而頗引人關注。
《說文解字》中載:“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象析木以炊。”鼎是人們用來煮熟食物的器具,亦可以用來煮湯(熱水),或宴饗時用作盛肉與調味品。同時,它還是一種重要的禮器,是祭祀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器物之一,也是一個人身份、地位、權力的象征。
這件蟠螭紋雙附耳銅蓋鼎通高36厘米、口徑35厘米、腹深28厘米。其為隆蓋,上置一環形捉手,可倒置,方便人們提拿平放,并增添了幾分靈動之美。鼎蓋與鼎身為子母口,能夠嚴密扣合,既可保溫,又增強了整體造型的完整性。鼎身上腹兩側對稱各有一附耳,雙附耳同時輕輕外撇,人們提攜時更加穩固。鼎為深腹、圜底,底部微微內收,腹部呈半球形,讓鼎身線條過渡更加柔和。底部的三蹄足造型簡潔卻不失大氣,充分支撐起這厚重的鼎身,恰似駿馬堅實有力的蹄子穩穩踏于大地之上,給人一種穩健、雄渾的力量感。
值得一提的是,鼎蓋與腹部均飾有精美的蟠螭紋,腹部以一周陶索紋為界紋。這些蟠螭紋線條流暢、栩栩如生,為整個器物增添了生機與活力,更蘊含了深刻的文化寓意。蟠螭紋是我國青銅器上一種常見的紋飾,蟠字有“環繞、盤伏和屈曲”之意,螭是指無角的龍。蟠螭紋,也就是以無角的龍作張口、卷尾、盤曲狀來繪制的紋飾,展示了所有者的威嚴和地位,代表著權威、尊貴和吉祥。整個器物莊重威嚴又華美優雅,既考慮了實用性,又兼顧審美需求,展現出東周時期極高的工藝水準。
東周時期社會動蕩不安,諸侯爭霸不斷,隨著禮樂制度的松動與社會變革,青銅器的形制與紋飾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作為重要的禮器之一,各地諸侯僭越造鼎的現象時有發生,促使青銅器在造型和紋飾上不斷創新,以彰顯各地的文化特色和諸侯的實力。蟠螭紋雙附耳銅蓋鼎正是這一時代的典型代表,其精巧的鑄造工藝、繁復的紋飾設計,不僅展現了東周青銅藝術的巔峰,也折射出時代背景下審美與禮制的嬗變,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的活躍和藝術創作的繁榮。
這件蟠螭紋雙附耳銅蓋鼎,既是青銅技術的杰作,也是歷史變革的見證。凝視這件珍品,我們仿佛能夠透過交錯的蟠螭,再次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輝煌與滄桑。這也激勵著我們不斷深入挖掘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記者 王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