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6-12
□郭海棠

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三種石硯并稱中國四大名硯。區別于石質硯臺,澄泥硯是“四大名硯”中唯一使用燒制工藝的陶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絳州澄泥硯是其杰出的代表,出于水、成于火,造型古樸,色澤多變,硯面溫潤如玉,撫若童肌,呵氣可研,不傷筆毫,具有極高的實用性、藝術性和收藏性。
澄泥硯的定義
澄泥硯是指擷取黃河及汾河流域沉淀之細泥,采用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燒制而成的一種用于書畫、研墨泚筆的陶制文具。其特點是:質堅、細膩、溫潤、貯墨不涸,發墨而不損毫。硬度適中,約摩氏4度左右。
澄泥硯的產地
澄泥硯的產地基本分布在黃河及汾河的中下游地區(因上游水質較為清澈,基本無淤泥沉淀)便于取土取水之地。如:絳州(山西新絳),滹陽(山西五臺、定襄),澤州(山西晉城),陜州(河南陜縣人馬寨村),虢州(河南靈寶),洛陽(河南新安),相州(河南安陽),懷慶府(河南焦作),鄴城(河北臨漳),柘溝(山東泗水)等黃河及汾河流域。
規范統一澄泥硯的讀音
宋代蘇東坡《書呂道人硯》:澤州呂道人沉泥硯,多作投壺樣。大文豪蘇東坡將呂道人制作的澄泥硯寫成“沉”泥硯,是根據民間讀音而寫,并非錯字,足以證明自古澄泥硯就是讀作澄(chéng)泥硯;又經全國硯界調查,澄泥硯作為硯名,民間均習慣讀作澄(chéng)泥硯。為了尊重歷史,尊重傳統民俗與習慣,規范統一硯名用詞與讀音,根據《中國工業史·輕工業卷·中國文房四寶工業史》關于澄泥硯讀音的有關規定,澄泥硯的用詞及讀音予以統一規范,正確用詞與讀音應為:澄(chéng)泥硯,而非澄(dèng)泥硯。
絳州澄泥硯久負盛名
山西是名副其實的表里山河,外有黃河,內有大山,四面環山,呂梁、太行兩座大山中間是平川。汾河是山西的母親河,養育著近3500萬山西兒女。
山西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理位置獨特險要,形成天然屏障,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汾河源于忻州地區寧武縣管涔山,流經呂梁、太行之間的山谷、平川及盆地,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流程700余公里。
由于汾河水長年沖刷,泥沙中攜帶了大量的礦物成分,從而增加了山西絳州澄泥硯的發墨功能。汾河由北向南,流經絳州時折而向西,形成一大片沖積扇(即汾河灣),由于河水的沖擊,汾河灣的泥沙更加細膩。
采用汾河灣沉淀之細泥制作的絳州澄泥硯,比采用黃河等其他流域沉淀之細泥制作的澄泥硯更易于發墨,更加細膩不損毫。絳州澄泥硯因此聞名遐邇,久負盛名。汾河從新絳縣向西流去,最終在萬榮縣匯入黃河。
澄泥硯與秦磚漢瓦硯的區別
澄泥硯是采用黃河及汾河流域沉淀之細泥,經仔細淘洗、過濾、雕刻、燒制而成。其特點是:質堅,細膩溫潤,貯墨不涸,發墨而不損毫。
秦磚漢瓦硯,俗稱硯瓦,是由秦磚及漢末未央宮、銅雀臺、羽陽宮等建筑材料磚瓦改制而成。其特點是瑩潤不滲、皆能發墨。由于該建筑材料泥料未經仔細淘洗、過濾,質地較為粗糙,則易損毫。
出自江蘇的兩種澄泥硯區別
江蘇的兩種澄泥硯,其中一種是采用天然硯石雕刻而成,另一種是乾隆皇帝讓汾河細泥運到江蘇燒制而成。
江蘇蘇州?村石澄泥硯是采用?村靈巖山天然硯石,經雕刻而成的一種石硯,稱蘇州吳縣澄泥石硯,別稱藏書硯、靈巖山石硯等。
清宮澄泥硯是乾隆四十一年,將山西絳州汾河灣的沉淀之細泥,打包回京后,送蘇州宮廷織造辦燒制而成的一種陶硯,稱宮廷澄泥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