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中篇文化散文《活土》①這里是關羽的故鄉

來源:時間:2025-06-12

■王威廉

乘飛機越過中條山——那漫山遍野的白色風電機猶如奇異的花朵——抵達運城,便是到了赫赫有名的“河東大地”,黃河東側的一片肥沃平原。汾河和黃河在這里交匯,向南流到潼關,才轉身向東流去。

初到運城,我恍然覺得回到了故鄉。我的祖籍在陜西西安,而運城距離西安很近,如果坐高鐵,一個小時就可到達。因此,運城人也覺得西安比太原更親近。運城的各種美食,尤其是面條、羊肉湯以及各類涼拌菜,都讓我的腸胃鄉愁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滿足。

有時候,我也會想起戰國時期秦國和魏國關于這片土地的爭奪。多少生命慘烈倒下,化為這片大地上的塵埃。秦占領這片河東土地后,魏國人幾乎都遷走了,秦國從國內遷移大量人口前來,這也許解釋了這里的文化更像陜西的歷史原因。

不過,這些對運城人來說已經不重要了,他們最自豪的是——

這里是關羽的故鄉。

在運城,光是大體量的關帝廟就有兩座:一座家廟,一座祖廟。

此外,還有一座關帝祖陵。

歷經每一代的冊封與修繕,這些建筑群的規模都相當古老和龐大,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我走在其中,心靈被震懾著,仿佛行走在歷史的某個幽秘殿宇,只有抬頭望天的時候,才意識到我還置身在天地之中、陽光之下。

據說,家廟曾經是關羽的故居,關羽出生在這里,直到他行俠仗義,殺死了當地豪強,出逃避禍才離開故鄉。關羽被害后,關氏后裔和當地族人為紀念關羽及其祖輩三代,建造了祠堂,也是紀念關羽最早的祠堂。關帝家廟距今一千八百多年。跟有些地方虛構歷史不一樣,這里容不得你不信——家廟內那棵軀干裂開的古柏,經測定距今確實有一千八百年。

一千八百年啊,人的生命多么短暫,你忍不住想去摸那古柏,想去摸摸那個活了一千八百年還健在的生物,仿佛通過觸摸能感知它的想法與心情,仿佛通過觸摸能夠收集它儲藏的歷史信息。如果一位老者被死神遺忘,活了一千八百年,他將對你說些什么?你想聽他說些什么?

家廟之外還有祖廟。關帝祖廟的建筑群更加恢宏,這座位于解州的關帝廟為各地關帝廟之祖廟,它的結構和布局跟家廟大致是一樣的,都是皇家氣派,以中軸線聚攏的宮殿,前邊是“辦公”區域,后邊是寢宮,被稱為“前朝后寢”。祖廟始建于陳末(南北朝)隋初,不過現存建筑多為明清重修,尤其是清代。廟內懸掛有康熙親書“義炳乾坤”、乾隆欽定“神勇”、咸豐親書“萬世人極”、慈禧太后題“威靈震疊”,可見官方重視程度之高。

關帝祖陵有世界最高、最大的銅鑄關羽塑像,高78米,其中基座19米,對應關羽在家鄉生活的時間;塑像主體高61米,象征關羽用61年的人生成就了中華武圣的千古英名。這座巨大的關羽塑像背靠中條山,面朝古鹽湖,猶如天神下凡。

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人生前不得志,卻在死后被尊為圣人,直至被尊為“帝”。一個是孔子,一個便是關羽。一個是文圣人,一個是武圣人。常常有人感慨中國文化是“成王敗寇”的,是比較功利的,但這兩個人的存在又表明中國文化對悲劇人物的偏愛,尤其是他們身上的人格特質被提煉出來,成為中國人文化生活與精神信仰的基座。

相比于孔子,歷朝歷代皇帝對關羽的推崇與冊封更加盛大,幾乎是永無止境的,封為帝王還不夠,直至封為天神。更重要的是,關羽在民間生活中具有極為強大的影響力,人們向他求福、求財,甚至向他求雨、求藥。他成了全能保護神。

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審視關羽,就會發現:比武力,關羽不如呂布;比謀略,關羽不如張良;比殺伐,關羽不如白起;比戰功,關羽不如李靖;比平定天下開萬世太平,關羽不如姜子牙。因此,唐代第一次設立武廟,祭祀歷代名將,關羽不在其列。在武廟里,姜子牙是武圣,張良為亞圣,有十位名將配祭,左邊五位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右邊五位是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直到唐德宗時,武廟“擴容”,祭祀古今名將達到了六十四人,關羽這才入選。

有人會說,關羽的忠義是后人最看重的品質。這當然沒錯,但是,據《三國志》記載,關羽投降過曹操是確定無疑的。這似乎與統治者推崇的“忠烈赴死”不一樣。那究竟為什么關羽會被后世無限“拔高”呢?

作為一個寫作者,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關羽身上所擁有的非常豐沛的文學性。

關羽的性格極為鮮明,他出身草根,愛護士兵,卻輕蔑士大夫;他武藝高強,懂得謀略,卻一心追隨一無所有的劉備;他刮骨療毒,顧盼自雄,卻因疏忽大意敗走麥城,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對關羽來說,這個“卻”的句式還可以寫下去。“卻”就是轉折,就是復雜性,就是戲劇性,就是文學性。

在羅貫中老先生的筆下,關羽身上的“卻”被深入發掘,進而被各種虛構。

先是形象上的“打造”:髯長二尺,面若重棗,騎著赤兔馬,揮舞偃月刀,給人的視覺沖擊不言而喻;然后是關鍵場景的虛構:桃園結義、降曹三約、過五關斬六將、跟黃忠戰長沙、華容道放過曹操……一個不僅勇武,而且內心有糾葛、有猶疑、有柔軟的血肉形象。

關羽被冊封最盛的時期,正是《三國演義》成書并傳播的時期,這絕非偶然。在明代以前,關羽最多被封王,而萬歷皇帝大筆一揮,直接冊封關羽為“協天大帝”,開啟了關羽的帝王生涯。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三國演義》里邊的人物形象塑造,對劉備和諸葛亮都不滿意,“以致欲顯劉備之寬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對關羽的形象評價很高:“惟于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

于是,關羽在中國人心中便不再只是一個歷史人物,而是一位內涵復雜的文學人物。這個鮮明的文學人物形象,流傳越來越廣泛,將歷史上真實的關羽逐漸覆蓋,但又因為歷史上確有此人,很多事跡也確實有跡可循,所以這個文學人物獲得了一般人難以分辨的歷史真實性。

人們從關羽的人生故事里邊提煉著價值,這種提煉像是化學反應,需要添加其他合適的元素以及催化劑,才能完成轉化。這也是文學的黑匣子,文學作品也是遵循同樣的方式被創造出來的。

正是因為文學,關羽才成為神格化的人。沒錯,他還是人,而不是神,人才能承擔起人間生活的文化規則。關羽身上堆積著中國老百姓所能想象的人與人關系中最值得推崇的品質。于是,他成了中國亦真亦虛的民間社會——別稱“江湖”——的價值體系的核心體現者和守護者。

所以,我不得不感慨,在運城,在兩座關帝廟,我看到了個體人格及其敘事對文化的創造與更新。我曾經研習人類學,知道在很多人類學家眼中,文化結構是如此穩固,個人在其中的作用極為有限,反而被文化牢牢塑造。但在文明社會里,歷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向度,正是在歷史中,而不僅僅是在時間中,人們以文學的方式在不斷生成文化。這是歷史的想象力,也是人類生命的歷史化。

懷著這樣的沉思,幾天后,我來到了運城稷山縣清河鎮陽城村,看到了“高蹺走獸”。它是一種很奇特的“社火”表演,屬于中國特色的廟會文化。人們踩在高蹺上,但是又用神獸的造型包裹著自己的腿腳,然后在神獸兩側放置兩條假腿,看上去就像是人騎在神獸上一樣。這些人物形象都來自神話傳說,好幾位都來自《封神演義》,比如趙公明騎黑貍虎,聞太師騎麒麟等。還有的人物來自歷史傳說故事,比如晉文公重耳制服黑貘。所以當節奏感十足的鼓點響起的時候,人們仿佛置身在神話場景之中。尤其是每一個走獸都有一段激情四溢的高潮表演。隨著鼓點的加劇,你會突然間看到“趙公明”將頭發咬在嘴中,怒目圓睜,露出大量的眼白,他右手高高舉起,拿著一柄長刀,似要殺戮,神獸也開始快速旋轉,給觀眾留下了沖擊力強烈的印象和沉浸式的體驗。

表演的環境也令人難忘。一座古老的磚塔成為表演的絕佳背景,如果你走近,你會驚訝地發現,這座七層磚塔是北宋的遺物,建造于一千年前。而在磚塔的旁邊是一座當代的街道黨群中心,不遠處停放著游客的大巴。村民自建的房屋形態各異,散落周遭,電線桿還有電線分割著高處的空間。這時,還有一條狗從人群中走出,搖搖晃晃穿過正在表演的神獸,狗眼還有一搭沒一搭地看著神獸表演。這些都構成了此在世界,人只是把焦點放在不同事物上而已,如果徹底冷眼旁觀,則會看到許多混雜乃至悖論的存在。

因此,表演的高潮時刻就變得極為重要,這是我難得體會到的儀式性的震顫時刻,它超越了混雜與悖論。

激情四射的時刻仿佛就是沉默的河東大地的突然爆發,那種由沉默積蓄的能量隨著這種宣泄,席卷了圍觀者,讓表演成了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社會戲劇。那么,這個時候,它所蘊含的能量一方面是來自文明的共同記憶,但一方面也獲得了精神的超越性。

即使一個不懂任何中國文化背景的人站在這里,也能被那種表演所擊穿和震懾,那就是一種出自生命內在的激情。生命依靠激情達成了對文化秩序的超越,而那種生命的激情就隱藏在人的心底,靠著適當藝術形式便能釋放出來。

那熱烈的鼓點至今還在我的腦海中演奏,我閉上眼睛,就能感受到民間洋溢的激情與活力。我甚至想,理解一種文化,必須理解它的神話。我估計這個想法有人類學家表達過了,但我第一次靠著感受想到了這個結論。在神話里,有著一種文化最核心的敘事密碼。它的神秘之處就在于它依靠故事的形態可以一代代傳承,在獲得闡釋的同時,卻又不會枯竭,在每一個時代都獲得新的闡釋。

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在《憂郁的熱帶》里引用夏多布里昂的話:“每一個人身上都拖著一個世界,由他所見過、愛過的一切所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來是在另外一個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帶著的那個世界去。”神話就是我們身上拖著的最隱蔽的世界,尤其是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將歷史變成神話,又將神話變成歷史,某種共同的文化記憶就這樣成為我們心靈的形狀。

看完高蹺走獸,再來祭拜關帝廟,就更加能理解關羽如何成為神話,又如何成為中國人的文化人格的骨架。如果說關羽之死,是他個人性格的悲劇,而關羽的復活成神,則是中國文化中鼓聲震天的儀式性表演,確立了中國人的生命品格。

(作者系文學博士,中山大學副教授,廣東省作協主席團成員,其小說散文多有獲獎。本篇為其中篇文化散文《活土》第一部分,題目為編者所加)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