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5-26
近兩年,鹽湖區東郭鎮強勢切入休閑采摘賽道,流轉近2000畝土地,發展了10家采摘園和4家農場。
采摘園中,有的與超市簽訂合同,除了四分之一被采摘外,剩余產品有多少超市要多少,供不應求;有的所產草莓、西紅柿等,旺季時單憑采摘幾乎就能消化完當茬產品……
在我市,采摘業態并不稀奇,東郭鎮引人關注的是其更高的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以及切入采摘業短時間內爆火的規律性策略。
“我們發展采摘業,最主要的精力和資源用在解決‘流量從哪來’和‘流量來了給什么’兩個課題上。”東郭鎮相關負責人說。
近日,記者前往東郭鎮調查了解。

南山采摘園內,工作人員在采摘各種西紅柿,準備供應市場。記者 金玉敏 攝
優質流量
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也無論是何種業態,具體經營活動從啟動到持續下去,都離不開流量。
東郭發展采摘產業,且涉“采”即火,離不開流量這一關鍵因素。就其采摘而言,可謂是先有流量,后有業態,二者“攜手”,才讓這個本該需要市場培育期的新業態以最快的速度進入正軌,甚至爆火。
東郭的流量基礎,首先來源于多年來的基礎設施建設,最主要體現在交通上——
如今,我們從中心城區駕車,可以很方便地來到東郭,覺得其與中心城區也就咫尺之遙。但在以前,給人的感覺可不是這樣。
采訪中,一位鎮政府干部回憶:“當時人們將鹽湖區各鄉鎮根據離中心城區的遠近概括為鹽湖‘一環’、‘二環’和‘三環’,雖然東郭離城區直線距離并不遠,但因為交通不便,進城還得繞道安邑,因而與上王、金井、三路里一起被歸入最偏遠的‘三環’。”
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別說發展以城市居民為主要消費群體的采摘業,就算是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一些餐飲、休閑業態,能不能在東郭落地都是問題。客觀來講,近年來東郭鎮所積攢的重要業態,幾乎都是農文旅融合業態,也都極為依賴良好的交通條件。
據了解,自2018年以來,隨著東郭鎮小城鎮建設的推進,交通條件有了徹底的改觀。原先坑坑洼洼的爛路,如今已被高標準的旅游路代替:從東往西,有解楊路直通跨湖大道;從南往北,有虞坂路直達中心城區紅旗東街。
“現在,我從鎮政府開車,15分鐘就能到達鹽湖區委,比原來方便多了。”上述鎮政府干部說。
便捷的交通,解決的是流量能不能到的問題;而特色業態建設,解決的是流量愿不愿去的問題——
近年來,憑借著城郊優勢,東郭鎮逐漸形成了野趣大自然親子觀光農場—南山采摘園—東月溫泉—九龍山自然風景區—嵐山根·運城印象—南山運動公園—掐絲琺瑯釉畫非遺傳承基地—蚩尤文化園—鄉遇劉范·民宿藝術村的鎮域內循環旅游路線,環線親近自然、形式多樣,實現了“吃、住、行、游、購、娛”六位一體,將位于中心城區的市民,甚至周邊縣市的居民吸引至東郭。
這個文旅業態集群最大的優勢在于豐富性與體系性,來到東郭鎮,有吃有住有玩還可休閑鍛煉,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各個年齡段都能滿足需求,這種一站式、全業態的產品供給,正是東郭鎮文旅集群的最大優勢。在這樣的背景下,東郭鎮再發展新的采摘業態,宛如在一個繁華的街區新開一家特色店鋪,店鋪的運營自然要順利得多,也會事半功倍。
更好體驗
流量年代,能不能引來流量意味著能不能開好頭,而能不能解決流量來了干什么的問題,則意味著事情能不能持續下去。
文旅行業的本質是服務業,這就決定了消費者購買的并非僅僅是產品,同樣重要的還有消費過程中的體驗。
大多數人可能都進大棚采摘過,對其中悶熱高溫的環境肯定印象深刻。但在采訪中,記者進入東郭鎮下段村蔬菜產業園的大棚時,卻在濕潤中感到陣陣涼風,體感比大棚外還舒服。產業園技術負責人賀學偉介紹,大棚配備了全自動通風設備,可以根據棚內溫度自動調節,不僅讓游客采摘時感覺更舒服,還讓里面的植物生長得更好。

下段村蔬菜產業園安特萊斯西紅柿采摘期結束,客商入園收購普通品種西紅柿。記者 陳永年 攝
同樣是種西紅柿,主打采摘與傳統生產是不同的概念。在這里,舒適的采摘環境同樣是種商品,它與西紅柿的口感同等重要。
在產業園的一個實驗大棚里,30多個品種的西紅柿掛在蔓上,僅是最直觀地從顏色上區分,就有紅、綠、黃、橙、青、紫、迷彩等等。豐富的品種,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滿足采摘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為園區隨后的大規模商業種植篩選出適合品種。
“今年,我們種植了8個大棚共24畝的安特萊斯西紅柿,主打采摘這一茬的收獲期前兩天剛剛結束。總的算下來,四分之一的量走了采摘,剩下的供應給城區一家連鎖城市,每天一大車,供不應求,老板都后悔種得少了。”賀學偉說。
在東郭村的南山采摘園,經營者牛杰同樣在產品豐富性上大做文章。大棚里草莓采摘已經結束,正當季的西紅柿、西瓜、甜瓜等種類繁多。其中一個名為“彩虹西瓜”的新品種,是牛杰專門到河南省參加選品會后精心引進的。他說:“主打采摘,一方面要品類豐富,讓人們可選得多,另一方面還要有市面上不常有的稀奇品種,這樣才能提高人們的采摘樂趣和體驗感。”
借助正確的策略,該采摘園從2023年運營以來,所產大多都能通過采摘消化,基本實現農產品就地零售。
在東郭,環境也是文旅產品已成共識。行車在虞坂路或解楊路,路邊或是別具一格的民居立面造型,或是錯落有致的路邊綠化風景,無論是綠黃互動,還是灰白對應,都已蔚然成景。還未到目的地,消費體驗已經開始。
納入核心
近年來,東郭鎮將采摘農業納入經濟發展布局的核心板塊,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優先推進——
依托鄰近市區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根據自然環境、土壤條件、氣候特點,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種植的特色果蔬品種,輻射帶動東郭村、磨河村發展采摘經濟,逐漸形成集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模式,打造具有東郭特色的采摘農業品牌;
主動搭建土地流轉平臺,積極協調農戶與企業之間的土地流轉事宜,全程協助企業快速、順利完成各項手續辦理。協助下段村蔬菜產業園申請變壓器、解決水電等產業發展瓶頸,真正做到企業有需求,鎮村立馬響應、迅速辦理;
積極邀請官方媒體,對采摘農業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報道,累計開展宣傳活動30余次,吸引周邊城市游客前來體驗采摘樂趣。同時,積極組織本地采摘農業企業和農戶到其他地區的優秀示范點學習取經,促進區域間的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提升整體競爭力……
從東郭鎮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招引社會資本投資,做細做實農文旅項目建設服務保障,合理規劃項目分布,推動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依然是全鎮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要重點建設36畝的小農夫勞動教育基地,培養孩子的耕種和養殖能力;
繼續建設陽光溫室大棚,打造集建設、生產、采摘、觀光于一體的鄉村特色旅游發展業態;
以“可食地景”為核心,打造夢想農場;
發展“鵝的農場”農文旅項目,打造郊游研學、農耕體驗、田園采摘、露營野炊新去處……
借助于既有流量通道以及流量節點的“虹吸”效應,后續進場的業態都將享受“搭便車”的優勢,而“市民提籃逛園,一邊品嘗一邊采摘,暢聞瓜果飄香、盡享豐收樂趣”的新優勢也將因為流量體系的原因而被成倍放大,又逐漸成為新體系的一部分,為流量的進一步累加提供助力。
流量遷移成本更低,產品供給內容更豐富,從而實現了優質流量的可持續性——對經營主體而言,是吸引客流的成本更低;對旅游者而言,是游玩的收益更高;對地方經濟而言,是社會發展的效率更高、結構更優、成色更好。
“我們多年發展的心得是,必須轉換思維方式,利用商業的、理性的、長遠的眼光,認真研讀政策,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農文旅融合產業,整合土地資源,發展農場經濟和集約經濟,這樣才能賦予農業發展新內涵,煥發農村發展新活力。”東郭鎮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 陳永年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