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5-15
尊祖敬宗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優良傳統。早在春秋時期,統治者就開始建立祭祀祖宗的場所祠堂,稱為家廟。從此以后,歷代統治者上至帝王下到貴族官吏,都為本族建立家廟祠堂。直到明朝嘉靖年間,才“許民間”“聯宗立廟”。從此以后,全國各地紛紛建立家廟,祠宇林立,牌樓高聳,成為鄉間建筑的精華,壯觀的風景。
萬榮縣北楊村的武家祠堂創建于清朝乾隆年間,位于村中間,坐北面南,門房三間,中為大門,門額懸掛《武氏祖祠》牌匾一塊。兩邊耳房為族人辦事聚會用,北房三大間俗稱享堂,其門額懸掛“鹿鳴族首”匾一塊。堂內正面為神龕,俗稱暖閣,內放遷入始祖武守法及下三代神主,墻壁上掛武氏幀式家譜圖一幅,龕額書“敦本收族”四個大字,大院東西各有廂房三間為祧室,供奉武氏老大門歷代祖先。院內有建祠記碑一通。上房俯脊板書“大清乾隆元年歲次丙辰從監生武世康創建先祠至嘉慶九年重修北房三間廂房六間,男拔貢佑吉主木,進士開吉,布經恒吉及孫附貢錫璋工竣,至光緒十二年重修北房三間,廂房六間,主木人監生長潤,優原竣工,吉祥如意謹志”。
大門前有一磚砌大池泊,池泊邊有大槐樹一棵,大楊樹兩棵,寓意世受潤澤,人財興旺。因近池泊這幾棵樹都長得粗壯高大枝葉繁茂,一到炎熱的夏天,樹冠遮天蔽日,樹下涼爽舒適,是村民納涼的絕好去處。祠堂西為居住院落,再往西便是村中心十字路口。通往北巷路口建有大木牌坊一座,是進士武開吉、拔貢武佑吉為其祖母武楊氏立的旌表貞節牌坊,為琉璃瓦大斗拱構建的四柱三門二層木樓。中門跨大路,樓上兩面各有一塊“彤管揚休”藍底金色橫匾,牌坊上雕刻著精美的花草鳥獸,樓頂斗拱層疊飛檐翹角,氣派壯觀,經常有飛鳥圍樓盤旋鳴叫,成為北楊村一個標志性建筑。樓下人來車往好不熱鬧,自然也就成了村民聚會和文化娛樂的活動中心。
此外,武氏還有分祠三個。其中,以五門北巷高門坡、大門樓、大享堂比較壯觀外,二門和四門分祠皆同民居小院一樣。
聽村民說武氏祠堂在民國時曾做過村女童學堂,但時間不長,就與南廟男子學堂合并。1948年土改時作為村農會,前后還辦過村民夜校,再后來就成為村公所。
因年久失修,部分房屋拆除僅剩北房享堂。直到2006年,村委會籌建舞臺和廣場,才把北房拆除,武氏宗祠便徹底消失。兩棵大楊樹也于解放初榮河縣政府要建榮河中學,把楊樹挖掘走做了學校的門窗木料。木牌樓則于1959年村里為擴建村中大道而被拆除。
潘家是北楊村第二大姓。潘家祠堂為潘氏三世祖潘星所建,坐落在南巷路東,坐東朝西,是個面積四分多的大院。有門房三間,中為大門,兩邊有耳房,為族人聚會議事室。大門額上懸掛“潘氏祖祠”匾額一塊,穿過有兩棵柏樹的大院,便是東房三間,俗稱享堂,為祭祖的場所。暖閣內墻上懸掛潘氏幀式家譜一幅,上有其始祖畫像和以下幾代祖先的彩畫神主。其享堂形式為普通磚瓦房,但起架高,室內面積大,木料粗實,頗為壯觀。
大門前有潘武氏牌坊一座。其形式和結構同武楊氏牌坊基本一樣,四柱三門斗拱構造,四柱下有高臺階,中門為人行道,牌上有“旌表”立字匾一塊,其壯麗程度可與武楊氏牌坊媲美。潘武氏為北楊武氏老五門燕字輩人,是潘星的母親,其夫早亡后守節,于乾隆十年旌表。
據傳說,潘星建祖祠時年齡已近70歲。享堂和牌坊建成后,深感力不從心,只好把一心想建的東西廂房留給后世,但終未能如愿。但他留在祠堂享房前檐房下的那塊無題名碑,卻是一塊很有價值之物,是他當年一篇題敘家事文,實為追思祖父功德的祭文。他含悲忍痛地訴說在父親逝世后,幼年兄弟二人失怙靠,全賴祖父操持家務,苦心經營,艱創家業,從而度過艱難歲月。他遵母訓,效法祖父勤儉守正的高尚品德,乃“皆賴于祖父苦創之力”。并語重心長地告訴后人,他寫此“石于祖堂,一以承先,一以啟后,更于子子孫孫當思先人創守不易也,是則星之志也夫”。碑文雖然不長,但其意深厚,策勵自己,教育后人,繼承祖父遺志,發揚優良家風。文蘊哀痛,凄惻動人,是一篇家教家訓的極好教材,也是留給潘家后世的一筆精神財富和無價之寶。
20世紀40年代,潘氏族人潘萬全(會說快板“大觀燈”的萬子)一直住在潘氏祠堂。牌樓在60年代初被拆除。
(武守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