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5-15
周末閑來無事,騎行游走于鄉間、行道和公園。放眼望去,處處皆是綠意濃郁、高大挺拔,又寓意吉祥美好的國槐樹。這些國槐春至枝繁,夏秋花開,冬臨葉瘦,恰似一幅意境深遠的山水畫,使人回味無窮。
國槐,豆科槐屬落葉喬木,又稱國槐、槐花樹等,中國特產樹種之一。從古至今,國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形成了十分獨特的槐文化。古代,人們把槐樹視為吉祥的象征,為槐樹賦予了美好的寓意。民間流傳這樣一句俗語:“門前有棵槐,不是招寶就是招財。”
在封建社會,槐樹代表著功名,象征著很高的社會地位。周朝時,有些會議和儀式在宮廷外舉行,宮廷門外栽的就有“三槐九棘”,用來指三公九卿之位。左九棘為公卿大夫之位,右九棘為公侯伯子男之位;三槐,為三公之位,太師、太傅、太保朝見天子,三公面槐而立,顯示槐樹的政治象征意義。
古代皇帝的宮殿稱“槐宸”,宮廷稱“槐掖”,三公九卿稱“槐卿”,朝廷高官稱“槐岳”,有聲望的公卿稱“槐望”。鼎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槐和鼎常常聯系在一起,“槐鼎”比喻三公之位,或者用來泛指執政大臣。
在唐代,科舉制度的發展使得槐樹與功名緊密相連。唐代科舉考試鄉試一般在八月舉行,正逢國槐樹開花結果,故又稱“槐秋”,舉子們赴考稱為“踏槐”,考試的月份則稱為“槐黃”。因此,當時民間流傳著“槐花黃,舉子忙”的諺語。
槐樹作為行道樹,始于漢代,當時京城長安的大道兩側盡植槐樹,稱“槐路”。南朝陳后主《洛陽道》中“柳花塵里暗,槐色露中光”,說明洛陽當時的行道樹也是槐樹。唐代王維在《送邱為往唐州》中“槐色陰清晝,楊花惹暮春”的“槐色”,就是指行道樹槐樹的蔭蔽。
到了宋金時期,長安大街稱為“槐街”,蘇軾有“槐街綠暗雨初勻,瑞霧香風滿后塵”的詞句。自元代北京建大都城起,槐樹就一直是京城行道樹的當家樹,成為朝廷威權的象征。
在漢代,人們認為“槐,即望懷”,意思是人們站在槐樹下懷念往事,懷念去人,具有遷民懷祖的寄托和祥瑞美好的象征,就有了洪洞縣那棵舉世聞名的大槐樹,代表著華夏民族的祖先和根脈,也飽含著龍的傳人的情結、情懷和情愫,成為中華民族延綿不斷、生生不息根脈的賡續。
國槐樹被認為是忠誠、正直、堅韌和奉獻的象征。在中國古代,國槐樹是皇家建筑、園林和皇家陵墓中經常使用的植物樹種,因為它被認為可以象征君子的品質。在《詩經》中,有“國之重器不可輕,數尺布以為植,根干結而不可動,朝夕蔭而常承順”的描述,體現了國槐樹代表忠誠和堅韌的寓意。
國槐樹在皇家園林、家庭院落中多有栽植,以表達家庭和睦、團結一致的美好愿望?,F在在北京、西安、洛陽等地的古建筑群、園林、寺廟和道觀,還有通道、居民小區和公園等現代建筑,許多地方都能看到高大粗壯的國槐樹,其茂盛的枝干和深厚的根基用來象征吉祥、安寧和幸福。
國槐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歷代文人墨客不乏詠槐的詩句。東漢繁欽的《槐樹詩》:“嘉樹吐翠葉,列在雙闕涯?!碧拼醪g:“青槐夾兩路,白馬如流星。”宋代歐陽修:“行殿峨峨出綠槐,琳房芝闕聳崔嵬?!边@些對國槐的喜愛和贊美的詩詞,寄托了詩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詩人對國槐的鐘愛之情。
春臨枝繁添翠意,冬至葉瘦展蒼聲。這些根植于華夏大地的國槐,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優美的生態景觀,已深深定格在人們的腦海里。由此,我心中不禁暗誦起詠槐的詩句:“國槐郁郁立寒城,四季風姿入畫情。庇蔭似傘遮炎暑,挺干如梁負美名。”
(張秋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