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他揭示了三晉古文化研究的三大理論層次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5-13

■王秀梅

從萬榮縣通化鎮東衛村走出的著名文史學家、鄉賢李元慶,對東衛村及通化鎮的許多年輕一代來說,只是一個在鄉野流傳的傳說。

出生于1934年的李元慶,1957年離開村莊,先到北京大學哲學系求學,五年后進入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讀研,研究生畢業后留所工作。1976年5月,迫于生計,李元慶曾回到運城短暫工作。1979年,李元慶調至省城太原,成為山西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之后的李元慶,終于實現了自己“做學者”的夙愿,并以卓越的學術建樹,尤其是在三晉文化領域的開創性研究,迎來了學術事業的巔峰。

不過,在認識、了解他的老一輩人口中,李元慶還是那個李元慶,他們提起他,依然那么“元慶哥”“元慶哥”地叫著。已是著名大學者的李元慶,在他們眼里,依然是那個質樸的與他們毫無疏離、隔膜之感的李元慶。

李元慶自小喜愛讀書,是同學中毫無爭議的學霸。李元慶考大學的故事很傳奇,這故事是我從親戚們那里輾轉聽來的。說是第一年參加高考,李元慶被北京政法學院(即后來的中國政法大學)錄取,但他沒有聲張,也沒有去報到,因為他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考進北京大學,在未名湖畔開啟自己的學術之旅。第二年盛夏,苦讀一年的李元慶再次走進考場,高考志愿表上的報考學校,還是只填了一個:北京大學。這一次,23歲的李元慶如愿以償,考入北大哲學系讀書。

從李元慶高考一事,我想,他的性格特質中大概有這么兩點:稟賦突出且十分好學,目標清晰且篤定不移。非北大不上,不僅需要自信,更加需要實力。對一個出身普通農家的孩子而言,這志向稱得上高遠,就像他家鄉深秋的天空一樣高遠。志向高遠,又與努力、資質匹配,李元慶在學生時代成就了自己的第一個人生傳奇。

研究生畢業后,李元慶留在了中國社科院工作。中國社科院無疑是國內社科領域最頂尖最高端的學術研究機構,按理說,李元慶的學術之路開端很好,這么一路走下去,順風順水,他的人生之路似乎可以一直在云端延伸。

可是,人生在很多情形下并不是答案直接明了的單項選擇題,而是讓人頗費躊躇思量的多項選擇題。作為學者的李元慶,可以在自己喜歡的邏輯學研究領域縱橫馳騁;但每每想到一直在晉南鄉下生活的妻子和4個孩子,想到自己作為丈夫和父親的責任,他心頭總會涌起太多的愧疚。

李元慶生活的那個年代,晉南農村的娃娃親現象十分普遍,男孩女孩們往往十幾歲就被家里安排好了婚事。李元慶讀高中時,也在父母安排下結了婚。包辦婚姻未必不幸福。李元慶妻子雖說是個農村婦女,文化不高,但精明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夫妻倆相互體貼,十分恩愛。李元慶在北京求學、工作的20年間,妻子作為村婦女主任,在鄉下既要帶頭干農活,又要拉扯撫育4個孩子,同時還要照顧李元慶的母親和祖母。“這20年,很難想象你嫂子在家是怎樣熬過來的。”一次閑聊中,李元慶曾這樣面對老友感嘆妻子的不易,話語里滿是對妻子的疼惜與敬重,還有自己無法盡責的愧疚。感恩妻子對家庭的付出,同時也為了分擔一些家庭職責,1976年5月,李元慶毅然離開生活了20年的北京,將工作調回了運城。

為了肩頭的家庭責任,脫離國內最頂尖的學術圈,放棄大好的學術前程,甘愿回到偏遠的小城工作。這樣的人生抉擇,必定有著太多糾結與苦痛,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斷然取舍。從李元慶面對這道人生難題給出的答案中,我理解了鄉親們為什么說起“元慶哥”依然親切如昨,毫無疏離、隔膜之感。李元慶的性格特質中,有一種如家鄉黃土一樣的厚實與質樸,這是他性格的底色。在這片廣袤厚重的黃土上生活了20余年,生命被這黃土的厚實與質樸浸染,雖歷經廿余京城繁華的淘洗,這種厚實與質樸不減分毫——這種厚實與質樸,成就了他與鄉下妻子的婚姻傳奇。

李元慶在運城工作了三年左右,離家近了,離自己的學術夢想卻遠了。我想,運城時期的李元慶,被迫遠離了學術中心的李元慶,午夜徘徊心里不能不感到悵惘與失落——他一直以來的夙愿,那個“做學者”的夙愿,在他的心中一直如滔滔黃河般奔流不息,如今眼見這大河可能干涸斷流,他的心頭又怎能不隱隱作痛呢?

李元慶的學術夢想是真誠而熱烈的,這份真誠而熱烈具有感動上蒼的力量;善良的李元慶是幸運的,他幸運地遇上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多種歷史機緣的聚合,1979年,正值人生壯年的李元慶,調入山西省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工作。在萬物復蘇、生機勃發的時代背景下,李元慶的學術生命復活了,他迎來了日夜渴盼中的學術春天。

李元慶的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中國邏輯史研究,一是三晉地域文化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投身國家“六五”重點課題和“七五”規劃研究,先后與同仁合著或合編并出版了《中國邏輯史》《中國邏輯史教程》《中國邏輯史資料選》等著作。在他撰寫的《關于中國邏輯史的研究對象和內容》《中國邏輯史的基本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等系列論文中,他指出中國古代社會哲學、邏輯思想同社會倫理緊密交織的鮮明特點,提出中國邏輯史研究不可囿于“純邏輯史”的范疇,而應有更加廣闊、豐富、多彩的研究內容。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華地域文化研究漸成熱點。表里山河的三晉大地是華夏古文化中心,在中華傳統文化形成發展的鏈條中表現搶眼。李元慶將對家鄉的深厚感情注入學術研究,先是系統開展了對明代理學大師、河東學派創始人薛瑄的研究,與孫玄常等人點校出版了120萬字的《薛瑄全集》,參與籌劃了全國第一屆、第二屆薛瑄學術思想研討會在運城的召開,出版《明代理學大師薛瑄》研究專著,闡明了薛瑄在中國理學演化史上承前啟后的作用,有力推動了薛瑄思想文化研究。之后,他又組織省內外數十名學者,主持編撰了大型人物評傳《山西一百名人評傳》,以一百位歷史名人為線索,勾勒出上下三千余年的三晉思想文化發展脈絡,被譽為當代三晉文化研究的開山之作。緊接著,李元慶撰寫并出版了40萬字的《三晉古文化源流》,該書被譽為“三晉文化研究的綱領性文獻”。在《三晉古文化概論》等文中,李元慶提出了三晉古文化研究的三個歷史層面——晉國立國之前的孕育期和史前期、從晉國立國到韓趙魏滅亡的形成發展期、秦漢之后晉文化歷史的延續流變期;兩大特點——以運城、臨汾、上黨三大盆地為中心,形成了以農耕文明為特色的河東文化;以太原、大同、忻定三大盆地為中心,形成了以游牧文明為特色的雁門文化,兩類亞型地域文化在三晉大地交相輝映,形成了三晉文化有別于他地的顯著特征。李元慶還提出了全面開展晉學研究宏觀、中觀、微觀的三板塊理論構想,全面確定了晉學理論體系的框架——李元慶以一己之力,為三晉文化研究學術大廈完成了立梁架柱的重任,稱其為三晉文化研究的泰斗級人物,當不為過。

在將近半世紀的學術生涯中,李元慶先后出版學術著作16部,發表論文約百篇,其研究成果和觀點,特別是他關于三晉古文化的學術觀點,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博學善思的李元慶,以卓越獨到的學術貢獻,成就了自己的學術傳奇。

本文寫作過程中,與山西知名作家寧志榮微信聊起李元慶,寧老師說,他在太原讀大學時就認識了李元慶,作為小鄉黨還受邀去他家里吃過飯。寧老師感嘆:李元慶為人低調,目光深邃,堅守學術,與他談話時時常感受到學者的魅力。我從百度百科上看到李元慶的一張生活照,照片的背景是一個遠處有樓有樹、近處有雕塑水池的庭院。留著短平頭的李元慶坐在池邊,從滿頭烏發和額前若有若無的兩道皺紋判斷,拍照時的年紀,估摸也就五十歲左右;他右手隨意地撫按在旁邊的欄桿上,身體稍微前傾,藍西裝沒有系扣,露出里面雪白的襯衣,神態極其放松,一雙睿智和善的雙眼望向鏡頭,望著鏡頭前的你,淺淺淡淡的笑意,從他的嘴角和眼梢溢開來,從掌中的手機屏幕上溢開來——那個洞悉人生智慧的學者,就這樣隔屏微笑著,將一份從容觀世的云淡風輕,化作你心底隨風搖曳的一池青荷。

一個雨后的秋日,瓦藍的天幕上點綴著幾縷白云,顯出飄逸而靈動的韻致。我站在李家那座荒蕪的院落前,想象著青年時期的李元慶,在這普通的農家院落里怎樣走來走去地思考,或一邊哄孩子入睡,一邊輕輕翻動手中的書頁。

也許,多年之后,某個鄉村少年打這院落旁經過,牽著他小手的父親,會指著這院落給他看,向他講述從這農家院落走出著名文史學家的故事,傳說中的李元慶,也許就成了啟迪這少年人生夢想的一顆種子呢!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