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4-16

▲河東成語典故園“舟中敵國”雕塑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在電視劇中,我們常見到這樣大快人心的一幕——反派眾叛親離、陷入孤境,尤其在正邪對抗、人性博弈的劇情中較為普遍。這一場景,與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成語“舟中敵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舟中敵國”描繪的正是同船之人皆化為敵人的絕境,常被用來比喻眾人反對,落得眾叛親離、孤立無援之境。
然而,現實中的“舟中敵國”,遠非正邪分明、快意恩仇的爽文劇本那般簡單。它更像是一枚生銹的古幣,正面刻著“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的箴言,反面卻鑄滿了歷史的血與淚,警示著世人:哪怕看似堅不可摧的巨輪,一旦同舟之人各懷鬼胎,再堅固的巨輪也會在平靜水面沉沒。
那么,“舟中敵國”背后,到底潛藏著怎樣一段發人深省的故事?
這一成語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魏文侯逝世后,吳起奉命輔佐其子魏擊,即魏武侯。約公元前390年,魏武侯泛舟沿黃河順流而下,行至河流中游,他被眼前的山河景色震撼,不禁感慨:“這雷首山與黃河如此穩固壯麗,實乃我國國寶啊!”吳起聽聞回應:“國家的穩固,在于施行德政,而非依賴山川的險要。昔日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天險,右臨彭蠡澤屏障,卻因不修德行、不講信義,終被大禹所滅;夏桀統治時,其領土左依黃河、濟水,右靠泰山、華山,伊闕山在南,羊腸坂在北,地勢不可謂不險要,卻因為為政不仁,被商湯放逐;殷紂王的國土,左有孟門山,右有太行山,北倚常山,南臨大河,山河環繞,固若金湯,只因其無道無德,就被周武王誅殺。由此看來,政權穩固的關鍵在于施德而不在險要。倘若君王不修德施仁,恐怕這艘船里都會變成敵國啊!”魏武侯聽后,深以為然,稱贊:“講得好!”
吳起之言,字字珠璣,如黃鐘大呂,振聾發聵,終成典故,傳揚千古。它揭示了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為治天下,在德不在險。無道之人,眾叛親離;有道之君,化敵為友。
“舟中敵國”更像一部現實版的 “爽劇”,打破了人們的傳統認知。它所警示的危機,并非源于敵國軍隊那種硝煙彌漫、明火執仗的正面進攻,而是隱匿于同一艘船上的人心離散。吳起所指“德”與“險”的對立,以及列舉的三苗、夏桀、商紂等坐擁天險卻因失德而亡國的慘痛案例,道出了“在德不在險”的治國真諦。這一思想,超越了其所處的時代局限,直擊民心與德政關鍵,為后世治國者反復研習,化作滋養歷代的為政理念。
縱觀漫長的歷史,無數朝代的興衰更迭,都在反復驗證著“舟中敵國”這一警示的正確性與深刻性。
西漢初期,漢文帝、漢景帝推行 “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德政,發展農業,減輕民負,造就“文景之治”。唐朝貞觀年間,李世民以民為本,任賢納諫,廣施仁政,開創“貞觀之治”,讓唐朝盛極一時,萬邦來朝。反之,秦朝統一六國后,恃險暴政,百姓苦不堪言,終引發農民起義,僅二世而亡。隋朝亦是如此,隋煬帝好大喜功、橫征暴斂,引發民怨,在農民起義中覆滅。可見,政權存續不在山河險峻,而在德政施行。失德者,即便坐擁天險,其政權也不過如沙上樓閣,轉瞬即逝;有德者,即便身處平凡之境,亦能憑借仁德得民心,固國本。
在當代,“舟中敵國”智慧仍具現實意義。于國家治理層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關鍵。只有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作奮斗目標,切實解決民眾關心的實際問題,才能凝聚全民力量,助推國家穩步前行。
對個人而言,“在德不在險”同樣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生準則。職場中,品德高尚者真誠待人、樂于助人,易獲同事尊重信任,為事業奠基;自私無信之人雖能一時獲利,卻遲早遭人唾棄,陷入孤立。生活里亦是如此,德行好,廣結善緣,收獲幸福;失德則眾叛親離,人生黯淡。可見,品德修養是決定人生高度與廣度的基石。唯有修養品德,方能行穩致遠。
“舟中敵國”啟迪我們,古今雖異,可人心向德的本質從未改變。在追求個人發展與國家繁榮的道路上,我們必須始終牢記“在德不在險”的教誨。秉持高尚品德,團結一心,攜手共進,如此方能在人生征途上跨越艱難險阻,實現自我價值;國家也將憑此凝聚磅礴偉力,在時代浪潮中穩健遠航,開創昌盛未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