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4-09
□記者 王捷 文圖
清明時節,慎終追遠、緬懷哀思。因在二十四節氣中唯一具有節日與節氣“雙重身份”,清明節無疑有著重要的特殊歷史地位。自漢代成為節氣到唐代成為節日,清明節漸漸與時間相近的寒食節、上巳節相互融合,這也使得祭祖掃墓等寒食風俗及上巳踏青插柳等活動被融合在一起,并傳承至今。而提到寒食節,就不能不提春秋時期的忠義之士介子推。
寒食節曾是我國民間第一大祭日,也是唯一一個以飲食命名的傳統節日。唐代詩人盧象就曾在《寒食》中以“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描述了寒食節的人文來歷。這“一人”正是介子推,其由來,與我們今天講述的介子推為晉文公重耳“割骨奉君”的故事密切相關。

河東成語典故園“割骨奉君”雕塑
“割骨奉君”也叫“割股啖君”“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介子推不言祿”,這一典故在《春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史記·晉世家》《莊子·盜跖》《韓詩外傳》《東周列國志》等古籍中均有記載。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大臣。相傳公元前650年前后,晉國發生內訌,公子重耳出逃至衛國,但衛國不敢收留他,他又逃到齊國。途中,因為饑餓難耐,他向田夫討要吃食,卻被田夫用土塊戲謔了一番。跟隨重耳的人都只能以野菜充饑,但重耳卻怎么也咽不下去,被餓暈了,生命垂危。
當時,跟隨重耳的介子推為了讓重耳活下去,毅然將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割了下來,煮熟熬成湯羹給重耳吃。重耳這才得以重新上路。路上,他發現介子推走路一瘸一拐,幾經追問,這才得知是介子推救了他,大為感動,并承諾日后必當厚報。逃亡19年,在秦國的幫助下,重耳終于得以復國平定叛亂當上了國君。重耳對跟隨的人都重重封賞,并讓大家上報自己的功勞。介子推認為,重耳復國乃是上天之力,即使自己不割肉,他一樣會復國,因此不應該“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于是便攜老母歸隱老家介山(萬榮孤山)。
經人提醒后,晉文公對自己的忘恩負義感到愧疚,便親自帶人到介山尋找介子推,但無論怎樣,介子推都不出山。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現身,下令三面燒山,不料大火燒了三天把山都燒光了,還不見他們母子二人。晉文公這才發現,介子推寧死不出,母子二人抱樹燔死。為了懺悔,晉文公令天下于此日禁火冷食,以示哀思,便有了寒食節。這也是民間流傳最廣的寒食節來源。
在《左傳》《史記》對介子推的描述中,認為他患難時與君上不離不棄,事成后不言賞祿飄然而去,其高潔品性令人高山仰止。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高尚情操,西漢劉向在《列仙傳》里將介子推推崇至神仙之位,宋真宗更是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歷代詩家文人,亦留有大量吟詠、緬懷他的詩篇。
在重耳落難時,介子推肝腦涂地、忠心耿耿,這也成就了他的忠孝之名。他的忠孝并非出于功利,而是源自內心深處的道德信念,為后世樹立了標桿。他那忠君愛國的道義、隱居養親的孝道和功不言祿、淡泊名利的高風亮節,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內涵,傳承至今依然熠熠生輝,深深烙印在民族文化的長河之中。
介子推,以自己的非凡之舉書寫了一段流傳千古的傳奇,成為后世傳頌的道德典范。寒食節、清明節,不僅是對介子推的緬懷,更是對其忠孝、赤誠、廉潔等精神品質的弘揚和繼承。如今,河東大地介子推文化園等文化地標的建立及介子推忠孝文化周等活動的舉辦,無疑為介子推精神的傳播搭建了更為廣闊的平臺。相信,隨著人們多維度地深挖介子推的精神內核,介子推精神也將續寫新的篇章。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