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尋訪韓家嶺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4-08

景重清

韓家嶺,地處中條山深處,是夏縣泗交鎮的一個自然村。

這里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晉南革命中心”,一塊被稱為“小延安”的紅色革命根據地。

也許是我孤陋寡聞,也許是它藏得太深,在過往很長時間里,我都不曾聽說過韓家嶺,也就談不上了解韓家嶺的紅色歷史與革命故事。隨著這些年紅色文旅產業的興起以及影視文學巨著《嘉康杰》(杜流程著)的問世,才使我獲得對韓家嶺的全新認知,且心向往之。

一個清晨,我驅車去尋訪韓家嶺。車到夏縣,出縣城后開始向山里進發,一路曲折迂回,蜿蜒前行。車窗外高山險峻、峰巒疊嶂,清新秀美的山色景致盡收眼底。山澗清溪的流水聲、林中鳥雀的啼鳴聲,不時地愉悅著我的耳膜……過了泗交鎮不遠,就看到鑲嵌著“晉南革命圣地韓家嶺”幾個金色大字的紀念碑,高高聳立在崇山峻嶺之間。紀念碑周邊的夏縣中心縣委活動舊址、嘉康杰紀念館近在眼前,不遠處當年黨政軍民活動的窯洞舊址等依稀可見。

1931年到1947年,中共河東特委、河東中心縣委、夏縣中心縣委機關曾在這里駐扎。這里還曾是中條地委、條西地委、晉豫特委、太岳三地委、太岳五地委、太岳三分區的活動地,堪稱“河東革命搖籃”。

夏縣中心縣委活動舊址,在紀念碑西面一座青瓦泥墻的四合院里。院子堂屋內,一尊精心制作的蠟像生動逼真:嘉康杰、柴澤民等人正挑燈圍坐,面對一張軍事地圖,激烈地討論著戰情。斑駁的木桌凳、生銹的燈盞、一面折疊著的黨旗、墻壁上的圖片和柜子里的書籍,詮釋著八十多年前發生在這里的故事——

1931年,嘉康杰將中共河東中心縣委從河東中學遷至韓家嶺。這個小院就陸續成為各領導機關駐地。當時的許多決議、決定都由這里產生并發布。

太原失守后,日軍以4個師團兵力迅速向南推進,先期攻占了垣曲、夏縣和安邑,之后其他縣相繼淪陷。中共河東特委、犧盟會運城中心區等機關都被迫轉移到中條山深處的韓家嶺地區。

1938年,中共晉豫特委為加強中條山抗日根據地建設,決定在韓家嶺成立中共夏縣中心縣委,領導夏縣、聞喜、平陸、芮城、解縣、安邑、虞鄉七個縣的工作。

從軍火窯往南折返,一座青磚青瓦、高門大戶的四合院,是嘉家在韓家嶺的莊園。當年嘉康杰在這個院子里,當著老百姓的面燒掉地契,免除地租,然后打開自家糧倉分給佃戶糧食。莊園也是嘉康杰的故居,他和家人,還有母親都曾在這里居住過。嘉康杰在韓家嶺一帶積累了非常深厚的群眾基礎,老百姓都愿意跟他鬧革命,并且為駐村黨的機關和部隊站崗放哨,傳遞情報,資助生活。當時200多口人的韓家嶺,就有55人入黨、57人參軍,為河東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1941年,嘉家莊園被日本侵略者燒毀,只剩下兩間幾近坍塌的土坯房。我們現在看到的嘉康杰紀念館,是后來根據村里老人對莊園原先樣貌的回憶重新修建的。

紀念館由嘉康杰生平展廳、辦學展廳、革命運動展廳和生活場景四部分組成。據介紹,嘉康杰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兩次留學日本。其間,多次參加和領導反對軍閥政府、地主劣紳的斗爭,不惜被反動當局逮捕入獄。1927年,他在太原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獲得新生,有了至高的信仰、堅定的信念、崇高的追求和遠大的目標,由一個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

嘉康杰在白色恐怖籠罩下,臨危受命,任河東中心縣委書記,致力重建和恢復黨組織的工作。他頭裹白羊肚毛巾,穿著對襟棉襖、大襠褲子,扎著褲腳,一身鄉下小商販打扮,騎著一輛后架挎著竹簍的破舊自行車,里邊裝著日雜用品,孤身一人,跋山涉水,磕磕絆絆,通關過卡,游走于河東各地,秘密尋找失散的黨員,在自己的學生和民眾中發展黨員,播撒革命火種。在最艱難的歲月里,嘉康杰等人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使河東三十二縣的黨組織得以恢復或秘密成立,在黨的建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他胸懷教育救國夢想,從1921年到1933年間,竭盡所能,在夏縣、運城等地創辦了一所小學和五所平民中學,用新思想、新文化影響和造就了一大批進步青年,讓星星之火燃成河東紅色革命的燎原之勢。

紅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他配合紅軍東征,在韓家嶺成立“晉南紅軍游擊隊”,發動中條山暴動。他按照周恩來同志對山西省委的擴軍指示,奔赴各縣動員河東兒女參軍,新兵集中到韓家嶺短訓后,分批送往八路軍總部接兵處,出色地完成了擴軍1500名的艱巨任務。

1938年1月,他赴延安“抗大”學習,5月受組織派遣回到河東從事敵后游擊戰爭,先后擔任晉豫特委委員、軍事部長和晉豫邊游擊支隊供給部長,率領游擊隊戰斗在中條山區,配合主力部隊多次挫敗日軍進犯。1939年9月,他在中共晉冀豫區黨委第一次代表會議上,當選為區黨委委員和出席中共七大候補代表。會后,他擔任了中條地委委員、民運部長。

國民黨反動當局十分畏懼嘉康杰在晉南一帶的影響力,1939年11月18日,他遭到國民黨特務暗殺,不幸壯烈犧牲,時年49歲。嘉康杰被劉少奇同志盛贊為河東“群眾領袖”,并得到毛澤東同志的褒揚。

嘉康杰若是一座偉岸的豐碑,那么,巍巍中條山就是承載起這座豐碑的堅實底座,滔滔黃河水就是定格在這座豐碑上的華美碑文!

由這座四合院往北,一排窯洞依山而建,當年游擊隊駐地、軍糧窯、軍火窯、服裝廠、修械所、抗日供銷社等鱗次櫛比,掩映在蒼翠碧綠之中。窯洞是部隊駐扎時建起來的。因為是土窯,受雨水沖刷后極易坍塌,曾兩次修繕加固。我佇立凝思,感慨萬千,仿佛自己瞬間穿越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腦海中幻化出一幕幕生動的戰時畫面——

游擊大隊指揮部里,嘉康杰正在部署游擊隊破壞鐵路、襲擊機場、巧打據點、偷割電線等戰斗行動方案,打得日軍在河東大地上寸步難行,迅速南犯豫陜的計劃流產……

修械所車間里,工人們有的在用鋼鋸鋸著槍管,有的在組裝“八音手槍”,還有的在維修繳獲的“三八大蓋”……

服裝廠院內,繃起的一道道繩索上,搭滿了剛剛染上灰色顏料的布匹。屋子里,十幾名婦女正在縫制軍裝……

晉豫邊游擊大隊的隊旗在飄揚,寬闊的河灘上,戰士們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練兵活動,有練刺殺的、練投彈的、練射擊的,還有練赤身搏斗的、匍匐前進的……

1938年冬天,夏縣中心縣委舉辦軍政干部培訓班,各縣黨政軍領導干部在這里集中培訓。嘉康杰給培訓班送去《雷雨》《日出》《原野》等書籍,還有自己譜寫的詞曲。學員們課余時間學唱革命歌曲《中條山上》:“中條蒼蒼,黃河茫茫。中條山是河東兒女們威武不屈的脊梁。黃河是我們的熱血,一路奔涌激蕩。中條山上擺戰場,向著敵人沖鋒開槍。黃河岸畔軍號嘹亮,誓把侵略者全部埋葬。我們無所畏懼,我們無比堅強,歡呼著,歡呼著,我們必將迎來勝利的曙光!”整齊洪亮的歌聲,在中條山深處回蕩……

近年來,韓家嶺這個中條山深處的紅色革命根據地,先后被授予“省級黨史教育基地”“市級黨史教育基地”稱號,每年都會迎來一批又一批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們。

韓家嶺,原本荒僻寂靜的山村,八十多年前,成為晉南革命中心,吸引了大批胸懷志向的年輕人入黨、參軍、支前、送情報,一時間,這里革命風雷激蕩,紅色浪潮涌動,屋宇窯洞、山水樹木,都足以成為見證。

那個年代,年輕的共產黨人為了人生理想,為了奮斗目標,灑熱血,獻生命,義無反顧,成就了人生光彩,堅韌而壯烈的背影,定格在了歷史的時空??墒?,今天的人們,特別是年輕的一代,會知道多少,又理解多少?革命信仰、紅色精神,在眾多紀念節點和相關的主題活動中,如何繼承和發揚?或許,這已成為當下加強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如今,保存和修建這些革命歷史遺址,其現實意義,自是不言而喻。好在市、縣兩級黨委、政府都十分重視老區的建設和發展,多方面、多渠道籌集資金,改擴建泗交中學,新建西溝村康杰小學,改善村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這不,在距嘉康杰紀念館不遠處的山頭上,有座容量約200立方米的蓄水池,是從6千米外高水源地通過地埋管自流過來的,供附近3個自然村500多口人飲用。市、縣兩級老促會也籌資數百萬元,修繕革命舊址,開發和保護韓家嶺紅色資源。這些舉措,令人欣慰。

如今的韓家嶺,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貧窮已不見蹤影,生活步入了小康。進入新時代的韓家嶺人,利用當地生態資源優勢,發展山羊養殖、野生板栗生產、連翹等中藥材種植,集體經濟在壯大,群眾收入在增加,老區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路子越走越寬……

紅色,不變的初心;奮斗,不褪的本色。紅色歷史,是記錄,更是精神傳承和激勵。我想,沒有什么比這些更能告慰革命的先行者!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