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1-03
□記者 王捷 文圖

河東成語典故園“鯉躍龍門”雕塑
時光如梭,一轉眼我們已闊步邁入了2025年。新的一年新的起點,時間流轉帶來全新的開始,我們滿懷期待與希望。有這樣一則寓意美好的成語,恰與人們對新一年的憧憬十分契合。它就是發生在河津的“鯉躍龍門”,代表著突破困境后的蛻變升華,也象征著不懈努力后的成功飛躍。
“鯉躍龍門”的典故發生在距今約4300年前。河津古稱龍門,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集居,殷商時期商祖已在此建都七世,國都名耿,春秋時為耿國,秦置皮氏縣,隋唐為龍門郡治,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名河津,因境內有黃河和禹門口而得名,素有“華夏龍門,大河要津”之譽,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又是商賈云集之城、貨物集散之埠。
位于秦晉交界之處的禹門口,正是龍門所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龍門,禹所鑿,廣八十步,巖際鐫跡尚存?!焙笕藶榧o念大禹功德,尊稱龍門為“禹門”。由于禹門是秦晉兩省交通要沖的古渡口,便被稱為“禹門口”。禹門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觀,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前來觀賞吟詩作畫?。在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薛瑄的《游龍門記》中,“東西皆層巒危峰,橫出天漢,大河自西北山峽中來”就描述了龍門的壯觀之景。
禹鑿龍門的偉大之舉,也衍生了“鯉魚躍龍門”等佳話,并傳頌至今。其最早文字記載見于漢代辛氏的《三秦記》,雖然該書已失傳,但《藝文類聚》《太平廣記》中引用了其中的內容,唐代元弼《魚躍龍門賦》、宋代陸佃《埤雅·釋魚》、明代高明《琵琶記·南浦囑別》等,也都記載了“鯉躍龍門”這一典故。
遠古時期,地殼劇烈運動和黃河長期沖擊,造成龍門峽谷逐漸形成。相傳,由于河道十分狹窄,黃河下流不暢,導致沿途泛濫成災,鹽池被淹,無法產鹽。為了治水,大禹進行了大量調研考察,要想治理黃河、解放鹽池,就得重新為黃河修道,龍門山便是關鍵所在。大禹率先民將狹窄的山口開鑿成如今的龍門,河水自此暢通無阻,從龍門傾瀉而出,南下河東后被潼關一擋繼而向東,于是便成了今天的幾字形河道,從此奔向大海。
當年被洪水帶到黃河中下游的黃河鯉魚卻不忘故鄉,每年暮春三月,都會從江海和河川爭先恐后游到龍門產卵,一年當中,能夠跳過龍門的,不過七十二尾。剛剛跳過龍門,就會有云和雨伴隨,天火也會從后面燒掉它的尾巴,尾巴一燒掉,鯉魚就變成了龍。
科舉制度推行后,“鯉躍龍門”被用來比喻中舉及第。登上進士榜的會舉行慶賀宴,也叫“燒尾宴”,意思是鯉魚化龍,必燒其尾。而“龍門”在國人的心中,也變得更加神圣起來。
誠然,從自然規律上看,我們都知道,魚不可能變成龍。面對高聳險峻的龍門,處在逆流的魚,愈發顯得渺小,想要躍過去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魚敢于堅持、不斷努力,歷經艱難困苦、逆流而上,最終從平凡走向輝煌,讓人們真切感受到面對重重阻礙仍然勇于改變命運、積極奮進的拼搏精神。巨大的反差和鮮明的對比,讓這則故事有了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而這種精神,也一直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則成語典故亦作“鯉魚跳龍門”“鯉魚化龍”等,告訴我們人要改變命運,必定要逆流而上、奮發圖強、敢于筑夢,總有成功之日。“鯉躍龍門”這奮力一躍,是一種自我超越,只有如此才能抵達龍門背后的新世界,這又何嘗不是我們迎來的新人生呢。
也正因此,現今生活中,這一成語典故依然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它時刻提醒我們,只要心中有夢、奮勇前行,就能在生活的這片河流中乘風破浪;也激勵著我們,在新的一年或是人生的新階段,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都要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以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去應對,就會擁抱成功的未來,迎接屬于自己的全新蛻變。
人們常以“錦鯉躍龍門,好運常相伴”的吉祥祝福語送給親朋好友,“鯉躍龍門”的故事和其所承載的精神內涵,在祝福與祈盼中不斷綿延。這份祝福,也送給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愿你向著夢想與希望堅毅前行,在人生的篇章中蓋上自己的“跨越”印章。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