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1-03
□寧志榮
寒冬之際,閱讀大雅。瀏覽屈吉平先生的散文集,如飲佳釀,甘之如飴。他對文學的堅守,對故鄉的熱愛,傾瀉于筆端,情動于衷而形于言,如滔滔大河奔涌不息。在喧囂之世,能夠獨坐斗室,孜孜矻矻,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羈,數十年如一日從事文學創作,這正是難能可貴之處。
屈吉平生長在普通的農民家庭,自幼酷愛讀書。20世紀70年代的鄉村,圖書非常少,讀書往往通過互相借閱,有的書被人翻爛了甚至缺頭少尾。農村的孩子放學后,得割草喂豬喂羊,假期還要參加生產隊勞動,但這依然阻擋不了屈吉平的熱情,一讀書便常常廢寢忘食。書籍的滋養植入了文學的萌芽,他多么想走出鄉村,誰知參加高考卻意外落榜。為了謀生,他當過民辦教師,到建筑工地打過工,到私營企業幫忙,四處奔波。生活的磨礪和艱難,并沒有熄滅文學的火焰,反而更加堅定了理想,無論何時何地,他只要有時間就讀書寫作,持之以恒。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才華得到了伯樂的青睞,后被調入縣城建局辦公室從事文秘工作,又由于工作出色,當選為縣政協委員、縣作協常務副主席,擔任《后土文化》雜志副主編、《飛云》雜志主編。他身上有爭強好勝、自強不息的萬榮精神,他說:“人生很短暫,生命太脆弱,即便如此,人依然比世間任何東西都要高貴,因為人有能思想的靈魂,有永遠高揚的精神。”
文學的根脈總是與故鄉聯系在一起。萬榮位于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與山西的母親河——汾河的交匯之地,孕育了悠久而燦爛的文化,具有厚重的人文積淀。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風土人情、風物百態都是值得書寫的文學主旨,屈吉平對這片土地傾注了赤子之情。在他的筆下,譬如《黃土地上的守望者》《留守兒童的眼睛》《故鄉饃饃美得太》《與故鄉共成長》《老家的土墻廈》《蘋果熟了》《清明與子福饃》《水的記憶》等,我們看到了農民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欣賞到了美麗的田園風光,看到了獨具晉南特色的婚喪嫁娶,看到了鄉村的變遷史,令人手不釋卷。這些歷久彌新的鄉村故事,穿過記憶的河流一一展現在眼前,歷經歲月滄桑,回眸之時是無盡的故鄉情愫和故鄉風物,引起了無限感慨。在振興鄉村書寫鄉村的當下,他的作品是晉南鄉村的風景畫、活化石和珍貴的名片。
屈吉平對故鄉的文學書寫,使作品充滿了泥土的芬芳,十分接地氣。屈吉平說:“寫作,最重要的是反映生活的真實。每一位搞寫作的人,都離不開本人的生活環境、文化素養及個人素質的約束。”其實,作為一位作家,如果自己都不寫故鄉,那么誰會書寫自己的故鄉呢?書寫故鄉是作家對故鄉的一份深愛,更是作家通往文學殿堂的必由之路。從當代文學史來看,沈從文之于湘西,陳忠實之于白鹿原,賈平凹之于商洛地區,每一個作家與故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其筆端都離不開一方水土的滋養。從屈吉平關于故鄉的散文里,我們感受到作家之于故鄉,是草木之于大地,溪流之于大海。他將對家鄉的熱愛,對這塊土地的深情,凝注于筆端,變為美麗壯闊的文字。
少年自負凌云筆,春花落盡見秋實。“寫作的人注定要去寫作,不論經歷什么樣的生活他都會如此”,屈吉平是農民的兒子,具有農民的堅韌和吃苦精神。他少小立志,歷盡磨難,做人本分,為人正直,不慕榮華富貴,一直癡迷于寫作,為人民鼓與呼,取得了豐碩的成果。40多年來,他在各級報刊發表作品3000余篇,多篇獲獎;編輯出版30多種圖書;先后出版作品集《秋實集》、雜感集《世相雜譚》、散文集《家在鄉下》多部著作。如今,再看到屈吉平的散文集《黃土地上的守望者》,令人不禁欣喜,感慨良多。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