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元旦抒懷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1-02

□武青山

寒意雖深,春芽卻已悄悄萌動。

歡慶元旦的鼓點聲,在青春的校園里、在忙碌車間中、在廣闊的鄉村間,于祖國的每一個角落激昂回蕩。

家中有學生的,必定要參加學校排練的節目,能夠成為小演員,算是一件頂重要的事兒,孩子們興奮的勁兒,能一直持續到節目表演結束的那一刻。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全家出動,為孩子們吶喊助威。

記得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一個人要準備6個節目。晚上睡熟了,胳膊還支棱著晃動,摁下去,又抬起來。

在鄉村,人們把慶元旦俗稱為過“陽歷年”,但農村人沒有放假的概念,也就不把它太當回事兒。早先,我也如他們一樣。

妻子是一名教師,國慶節、元旦,她都要比平常多做幾樣菜,慶祝一番,我們全家受了影響,也慢慢開始過元旦了。

在中國,元旦作為節日,已是很久遠了。宋代王安石有一首《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中描述的是新年首日景象,爆竹聲響中,日頭當空,家家戶戶摘下舊的桃符,再換上新的。“春風送暖”,冬去春回,由此可知,王安石所處之“元旦”日,大地已是欣欣向榮,和現在的“元旦”情形大不一樣。

《晉書》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這是最早關于元旦的文字記錄。后來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寫道:“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文史資料足以證明,古時之“元旦”,并非我們嘴里所說的元旦,而是我們現在的農歷春節。

夏歷,中國人俗稱農歷,乃是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經驗之作。古時,人類都是依賴自然,靠天吃飯,氣候變化左右著一年的耕作,豐收抑或歉收,關乎人們的生存、部落的興衰。我們的祖先通過對天象的長期觀測,依據糧食作物在不同季節的生長規律,將一年劃分為“二十四節氣”,以契合農耕的時機。

 “元”,說文解字釋義:始也。即開端、起始之意。

歷數九寒天,太陽北歸,天氣回暖,土地冰雪消融。萬物由春發到夏榮,從秋收到冬藏,又從原點出發,始為“元”。故人也就把這一刻定義為“元旦”。

年是總結,是聚首,是給自己一年辛苦的回饋。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年就是一種張揚的紅,這種紅是驚天動地的。

中國人的過年,再濃的筆墨都不能寫盡它的隆重。

賀歲的習俗是由來已久的。

晉代詩人辛蘭曾有詩《元正》:“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

三國時曹植《元會》云:“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描繪的是宮廷的賀歲之禮,規模宏大而隆重。

前后數百年,即便國體動蕩,戰亂頻起,賀歲習俗卻未曾割斷,足見深入民心。

南宋詩人陸游在《己酉元旦》中寫道:“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斟。”墨凍尚寫春聯,可見對其的重視。

《荊楚歲時記》中是這樣描述賀歲的: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完畢,接著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五辛盤,進敷于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

所有的食物,都是土地的饋贈,敬天敬地,感謝大自然的豐厚賜予,各有其特殊含義。

我們現在祭祀先祖、書寫春聯、貼福字、舞龍燈,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及進行社火表演等歡慶活動。這種習俗因為在民間廣泛流傳,所以一直延續到現在。

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自夏朝設立歷法以來,無論怎樣變化,迎春慶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骨子里的精神寄托。

時空轉換,古人所說的“元旦”這個詞,已被調了位置。

中國人是很重視自己的傳統節日的,每個節日各自有它特定的含義。吃什么,玩什么,如何慶祝,是根深蒂固的。春節吃餃子,放鞭炮;元宵節吃元宵,鬧社火;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中秋節吃月餅,賞月亮。現在的元旦,不算中國人的獨有節日,在傳統的節俗文化中,沒有自己的印記。

盡管陽歷年的氛圍遠沒有春節的濃烈,而在春的門楣即將開啟之時,元旦,作為過去的一年總結和下一年謀劃的交匯點,是新的開端。一元復始,擘畫藍圖。

王安石那首《元日》,不正是他自己推行變法,除舊革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心情嗎?

總把老曲換新詞,悠久的黃河文化,已然跨越歷史的長河,在祖國豐碩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華夏民族的歷史根脈,孕育出嶄新的時代價值。

北國青松風起,南疆椰林搖曳,東海波濤洶涌,西域雪原壯闊,祖國這個大舞臺上,琴音裊裊,歡聲笑語,一幅描摹華夏文化魅力的水墨長卷,正徐徐展開。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