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2-22
□趙朝凱
清晨,寒風呼嘯,明媚的陽光灑在身上,帶來些許暖意。今年的12月21日是冬至,在我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據說,“醫(yī)圣”張仲景歸鄉(xiāng)時,目睹鄉(xiāng)親們在寒冬中顫抖不止,不少人的耳朵甚至被凍傷。于是,他在南陽東關支起醫(yī)棚,熬制驅寒的羊肉湯,再把羊肉和藥材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狀,制成“嬌耳”放入湯中,煮熟后分發(fā)給求藥之人。那些吃了“嬌耳”的人,身體逐漸變暖,凍傷的耳朵竟神奇地痊愈了。
此后,人們受“嬌耳”啟發(fā),按照其外形制作食物。經過歲月的流轉和演變,“嬌耳”最終變成了如今我們熟知的餃子。
冬至這天,我和妻子穿著厚實的羽絨服,前往附近的集市,購買新鮮的蓮菜、豬肉、韭菜等,準備包餃子。
當日的集市熱鬧異常,人頭攢動,各類蔬菜擺滿街頭。小販們身著厚衣,頭戴棉帽,起勁地吆喝著。我們也在人群里,挑選到了中意的蔬菜和肉,提著大包小包,匆匆返回家中。
一進家門,妻子立刻忙活起來,洗菜、擇菜,切肉、剁餡??粗β档纳碛?,我也挽起袖子,加入其中,和面、搟皮。在我們的齊心合作下,一個個餃子呈現眼前。
記得兒時,每逢冬至,媽媽總會在黎明時分起身,忙著籌備包餃子之事。她精心挑選食材,悉心調制出豬肉蓮菜餡與韭菜雞蛋餡。我和弟弟像小尾巴似的跟在媽媽身后,滿是好奇地瞧著她那雙靈巧的手熟練地搟皮、包餡。媽媽包的餃子個個猶如元寶,她說這寓意著財源滾滾,更是對家庭和諧、美滿幸福的期望。一家人圍坐在暖和的火爐旁,看著一鍋冒著熱氣的餃子。濃郁的香氣在屋內飄散,與一家人的歡聲笑語相互交融。那溫暖的場景,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腦海。
如今,我和妻子也在延續(xù)這份溫暖。即便歲月變遷,生活的模樣有所不同,但餃子所承載的親情和溫暖從未改變。它不只是一種食物,更是家的象征、愛的延續(xù)。
廚房里,鍋中的水歡快地沸騰著,妻子熟練地把一盤餃子放進鍋中。餃子一入鍋,就像歡快的魚兒在水中不停地翻騰跳躍,熱氣彌漫,香氣瞬間飄散開。
我站在一旁,靜靜看著這溫馨的畫面,內心充滿了溫暖與期待。不久,餃子煮熟了,一個個白白胖胖地浮在水面。妻子小心翼翼地把餃子撈起,開始裝盤。頭一碗餃子盛好,妻子毫不猶豫,直接遞給我,讓我先給媽媽送去。
我接過那碗熱氣騰騰的餃子,朝客廳走去。媽媽正安然坐在沙發(fā)上,臉上綻放著慈愛的笑容。
“媽,餃子熟了,您先嘗嘗。”我把餃子放在媽媽面前的茶幾上。
媽媽眼中閃過一抹感動,她輕聲說道:“以往都是我給你們包餃子,如今總算輪到你們?yōu)槲易隽??!?/p>
媽媽的這番話,讓我的思緒再次回到過去。那些日子里,每逢年節(jié)或者寒冷的冬日,媽媽總會在廚房忙碌不停,為我們全家煮出一鍋香氣撲鼻的餃子。那時的我們,總是急切地圍坐在桌旁,盼著媽媽把餃子端來。如今,也到了我們向媽媽盡孝的時候。這一碗餃子,不只是食物,更是我們對媽媽多年付出的感恩與回報。
媽媽夾起一個餃子,放進嘴里慢慢咀嚼,臉上滿是滿足和幸福的神情?!昂贸?,好吃!”媽媽連連稱贊。
看著媽媽開心的樣子,我和妻子相視一笑。此時,我明白,盡孝其實很簡單,就在這些平常的生活細節(jié)中,讓父母感受到我們的關心和尊重就足夠了。
在這一個個餃子里,我領略了時光的變化,體會了親情的深厚,品嘗著親手包的餃子,感受到了傳統節(jié)日的氛圍。
冬至的餃子,入口是美味,沉淀在心底的是傳承。希望這份溫馨的傳統永遠延續(xù),愿每個冬至都充滿溫情與期待。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