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2-20
□記者 張建群 王捷
自20世紀70年代末起,至今已過去了四十多年。袁氏水餃店、東街小籠包店、衛東飯店、運城飯店、銀湖飯店……那些在老運城市民心中留下印痕的老店,早已沉入時光深處。作為這些老店的經營者、參與者、見證者之一,E有一段特殊的與運城國營餐飲史的故事。11月12日,記者走訪了他。
一波三折的擇業
E是安邑人,20世紀60年代初出生的他,出生時已有四個姐姐。父親在老運城縣飲食服務公司工作,愛子心切的父親,退休前讓高中畢業的兒子接了班。
本來,E的夢想是當一名軍人。但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在飲食服務公司工作,也是一種幸福,E便幸福地走進了國營飯店。開始,相貌英俊的他跑堂,負責上菜、端盤子,但是時間不長,因為來了一名新同事,經理安排他去后廚洗盤子。
那時沒有今天的洗碗機,沒有洗潔精,甚至連熱水都不那么方便,水需在鐵質的水池子下邊生木炭加熱。木炭由洗碗工來燒,18歲的E對木炭生火技術一直掌握不了,火生不著,水也總是不熱。油膩的盤子不用熱水根本洗不干凈,每天他都備受煎熬。
那時運城的國營飯店職工,準時來準時走,不遲到,不早退,當然也不加班。一天中午,不知什么原因,十二點顧客蜂擁而入,人特別多。很快,店內上菜上飯,收盤收碗,流水作業,大家各干各的,隨后收工而去。E像往常一樣走到水池前,準備洗碗,看著水池里堆得像小山一樣的盤子和碗,看著空蕩蕩的飯店,年輕的E頭一下子大了。眼淚在他的眼眶里打轉轉,全家人寵愛的他,從來沒有感到過這樣孤獨和無助。他咬著牙洗完了一池子的盤子和碗,回到家對父親攤了牌——說什么都不去飯店洗碗了!
老父親看兒子鐵了心,無奈只得另做打算,托人找機會讓兒子另謀他途,卻一直沒有合適機會。經歷了找工作的起伏,E最終聽從父親的安排,又回到飯店洗起了盤子。心定了,辦法也多了,他洗碗洗得也順當了。E在飯店里成了大家都喜歡的一個小伙子,工作也從洗碗工調整為調料工。
五味俱全的職業
老運城的袁氏水餃店算是老字號了,當年的掌柜,每天燉一只雞。碳火爐子從晚燉到早,調料是多年傳承的秘方。面是手工和的,面里要加雞蛋和少許的鹽,這樣和出來的面又光又筋道。然后拿搟面杖細細地搟,人的手有力度,還有溫度,所以那手工面皮與現在的機器面皮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用手工面皮包的水餃,餡放得足,味調得正。沒有什么味精、雞精,傳統調料調上,多少適量,煮出來的水餃吃起來有肉的原香。
面和料只是基礎,袁氏水餃的秘訣在小火慢燉的那一鍋雞湯。同樣是各種傳統調料放好,湯好了后,雞肉也很“烘”了。將雞肉細細扯成雞絲,原肉回原湯,所以那水餃準確地講叫雞絲水餃。這也不稀奇,稀奇的是水餃煮好后,湯里還要配菜料。先有雞蛋攤成的金黃色的薄餅,特別薄,顏色也非常亮眼。把薄餅切成棱形的塊,放在碗底,再配上蔥和香菜,金黃翠綠,色彩誘人。
當時水餃店里搟皮的是一位姓王的大姐,她使兩根搟面杖,一次搟兩張面皮,面皮薄勻圓整,手藝出神入化,是正經手藝。她現在還在運城生活,八九十歲了,身體很好。
面好了,餡好了,湯好了,水餃也好了。每天早上一開門,飯店外頭排著長隊。店里頭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E是那個為水餃碗里放底料的,雞蛋片、香菜、蔥、鹽和調料面,全靠他的靈活掌握。
民以食為天。飯店里負責掌勺的人,位置特別,遇上熟人,多舀上些雞湯,外人看不出來,吃飯和盛飯的人卻心知肚明。物資匱乏年代,在飯店里工作,尤其是掌勺的師傅,有一種自帶的光環。年輕的E就親眼見過,老運城縣幾位有頭有臉的人物,到飯店里來吃飯,常常面帶微笑,是要給掌勺的大師傅遞上一支煙的。
一言難盡的創業
在水餃店里站住了腳,運城縣飲食服務公司的老總挺欣賞這個機靈肯干的年輕人,安排E去東街小籠包店給那里的經理做幫手。
E到了小籠包店后,發現那里生意冷清。那個年代,還沒有廣告這個行業。但這難不倒E,每天早上,他走出店門,站在門外熱情地喊:小籠包——小籠包,熱騰騰的小籠包!沒想到,這一喊,還真招來了不少顧客,但過了兩天,客人慢慢又少了起來。
E左思右想,又想出了招數,他每天給來吃小籠包的顧客每人免費贈送一碗高湯。這樣,人們吃了包子,喝了湯,獲得感倍增,一傳十、十傳百,店里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了。
效益好了,E的工資也高了,但因為人際關系上的一件小事,E向總經理提出辭職,換到了當年的衛東飯店。衛東飯店位于河東街與人民路交會處的西南角,生意不錯,E協助管理,干得也不錯。但是不久,他又離開了。
許多老運城人心中,可能都記得位于老東街與解放路交會處曾經的解放路飯店。20世紀80年代,那飯店也是國營性質,以路而名,就叫解放路飯店。不知道什么原因,生意一直不行。解放路飯店成了燙手山芋,誰都知道那里的活不好干,不愿意去。就這樣,飯店關門停業了好幾個月??吹剑牛峡偤鋈谎矍耙涣琳f,你去解放路飯店試試。

位于解放南路的原運城飯店
就這樣,走進飯店后,從盤大灶開始,E請了運城最好的盤灶師傅,先把飯店的龍頭工程灶火安排到位。后來,公司又支持了一筆裝修資金,安排專人對飯店進行了裝修。

位于運城火車站附近的銀湖飯店舊貌 攝影 高志勇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飯店總算開門營業了,但生意還是不紅火。有一次,E去西安辦事,發現那里有一家餃子館生意很好,他決定在店里賣餃子,還模仿人家的做法,把餃子兩個字寫在了飯店的牌子上。就這樣,解放路飯店的招牌變成了——解放路飯店餃子。這樣一來,過路的客人還真的進來不少,加上E帶領飯店員工合力提高餃子的品質,店里生意慢慢地好了起來。
在E的心中,這樣的效果還不是最好的,他的夢想是把解放路餃子館辦成和西安餃子宴一樣的名飯店、大飯店。
風生水起的事業
向公司匯報后,老總決定帶著E還有公司其他幾個人一起去西安取經。那家每天顧客盈門的西安餃子宴飯店,總經理姓姚,是臨猗人。憑這點老鄉情分,一行人動身了。西安與運城,如今聽起來很近,很快就能到,尤其是坐高鐵,也就是一個多小時的路程。但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風陵渡黃河大橋還沒有開通,人通過時要在渡口坐船,這樣費的時間就很長了,所以,E一行人一早出發,趕到西安時日頭都偏西了。
去西安餃子宴拜訪那位老鄉,也不知道人家太忙,還是因為找的人太多,反正,一行人見到這位老鄉時,這位老鄉很是淡然。
老總他們有別的事離開了,E留下來,靜等機會再去與經理深談。西安餃子宴,光餃子就有一百多種,不僅供應平時的散客,而且還承接大型宴會。飯店從裝修風格到菜品調配、服務人員管理,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想把這些全部學到手,當然不是那么容易。E到樓下,買了些小禮品,再進經理辦公室。經理對E說,學我們飯店的模式和經驗可不那么容易,各種費用……一二三四五,他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番,需要八千多元錢。這個數字在當時是驚人的,相當于幾個人一年的工資總和。E拿不出這么多錢,他想了想笑著說,錢沒問題,咱現在沒有,將來飯店贏了利,加倍奉還。
可能是經理看眼前這個年輕人眼神清澈,態度誠懇,他終于答應讓運城人來學習了。達成合作協議,E返回運城。運城這邊去了幾個年輕人,在西安餃子宴跟班學習。菜品、餃子餡調制、操作工藝流程、人員管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大家終于掌握了西安餃子宴的經營模式,取經歸來,打鼓升堂,要讓運城的餃子宴盛裝面世了。
公司那邊為E提供了裝修門面的支持,讓解放路飯店,也是未來的運城飯店、運城西安餃子宴盛裝面世。
開業的緊張籌備,自然是一言難盡。小到蔥胡子蒜皮,大到飯店布置,都得E操心,但運城餃子宴總算開業了。
從省會城市學來的模式,菜品和餃子一出場就贏得一片喝彩聲,食客奔走相告,運城終于有了一座氣度不凡的大飯店了。而運城飯店,在繼承老運城水餃、小籠包等精細調制的名吃的傳統上,又完成了大規模、多品種的華麗升級,滿足人們不斷增加的口味、品類需求。用現代的熱詞表達,E在20世紀80年代,經過一番苦苦的打拼,參與了運城餐飲行業,國營飯店建設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運城飯店從此在運城餐飲界獨領風騷二十余年,為運城人留下了多彩的記憶、青春的味道,還有那么多人生的重要節點、盛大儀式。后來,因為解放路拓寬改造,運城飯店退出了人們的視線,而見證了運城國營飯店發展的E去了另一座飯店——銀湖飯店,那是另一段故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