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2-04
□記者 張建群 文圖
運城中心城區北郊的舜帝陵景區,古柏森森,古建巍峨,帶卷棚的舞臺、古意盎然的過廳、滄桑的圍墻、古碑林立的穿廊、祈愿平安的大鼓,甚至還有陵廟中的關公祠、敤首祠,含著時光造就的基因和形象,講述著德圣孝祖舜帝在河東的故事。
運城舜帝陵景區占地面積1778畝,大門外有噴泉廣場,兩邊各有十根高大的漢白玉盤龍柱,氣象宏偉。進得門去,兩邊拴馬樁形態各異,有獅子、猴、海東青等,形形色色,引人眼球,與寬敞平坦的甬道一起帶游客進入景區中心。
作為德孝文化的重要承載,運城舜帝陵景區內除了古建遺存、舜撫五弦琴雕像等,還有不少隱藏于景區花間水上的文化看點,值得品味。
護柏之人
“舜陵古柏”是景區重要的看點之一,其中夫妻柏與劉秀柏最引人注目。這兩棵飽經滄桑的古柏經園林專家測定,樹齡均在4000年以上,可謂舜帝陵在河東運城鳴條崗上的真實見證。

劉秀柏旁詩詞碑:“劉秀古柏曾避難,王莽篡位亦枉然。中興龍椅此處坐,一續漢室數百年。”
司馬遷《史記》記載:舜生于諸馮,漁于雷澤,陶于河濱,耕于歷山,葬于鳴條。
舜帝陵墓旁有一棵古柏,樹齡亦在數千年。古柏無言,年輪有聲,它們以特殊的形態記錄著發生在鳴條崗上的變遷,也記錄了默默保護它們的一代士子。
舜帝陵中的夫妻柏,俗稱“活柏抱死柏”,一棵枯柏傾斜于地,身旁另一棵活柏用樹身托住了它。因為壓力,活柏也有些傾斜,但是在它的主干下,有一座磚石砌就的臺子,給這棵活柏以支撐,使得活柏抱死柏的景象可以持續。這塊臺子的表面鑲嵌著一塊石碑,碑上有一段文字,記錄了附近士人保護古柏的經過。
寫這一段文字的人是河東晚清貢士杜居實先生,他在文字的落款中用了號:不華子。不華子先生在碑文中記錄了這樣一段歷史:舜帝廟中的古柏原來很多,因為風雨剝蝕,廟里建筑有所損壞,先后五次砍伐古柏得資修建,多年下來,古柏損失頗多。當年清代名臣閻敬銘游賀村,曾見到一棵40圍的古柏,感慨地說應該是秦漢時所栽,太少見了。杜居實告訴他,舜帝陵中50圍的古柏都有幾棵呢。后來閻敬銘奉旨北上,途經舜帝陵廟,看到古柏,遂感慨杜居實所言不虛。現存已不多的幾棵古柏實在太需要保護了,所以砌臺留碑,告訴后來人。
舜帝陵廟里,除了護柏人,歷朝歷代護廟捐善款者也不少。這些富有愛心的人名鐫刻于古碑上,是景區里的另一道風景。
小亭故事
平時游舜帝陵,欣賞的是古建和歷史。花季游舜帝陵,則可以徜徉花叢,牡丹園、月季園、郁金香園,均小有規模,僅牡丹園內就有姚黃、魏紫、白玉等各種名品,還有一種粉白相間的花,外邊的花瓣是粉色,中間卻是白色,而且白色的部分緊緊“抱”在一起,與人們手工制作的絹花幾乎一模一樣。

牡丹園內“牡丹亭”
牡丹國色天香,為景區增添了明媚春光。明媚的花色引人,花圃旁的小亭子也很別致,提醒人們這是一處有文化的花田。牡丹園旁的亭子,顧名思義即為牡丹亭,小巧玲瓏,翹角飛檐,別有風致。據鑲于亭壁的碑刻記載:二亭原是鹽湖區王范鄉張董村村內關帝廟獻殿前的鐘、鼓二樓,其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三月,單檐、十字歇山頂、四邊回廊。據當地老者講,村中兩樓建成后,頗有巧工,樓中木柱,柱與石礎之間有縫隙,搖動木柱,可將手帕平穿過之而樓無恙。鐘、鼓二樓因年久失修,丹漆剝落,椽頭糟朽,柱石幾頹,原有巧工已不能再現。為了保護好這兩座古建,經同張董村村委會協商決定,將其遷建至舜帝陵景區神道東西兩側牡丹、月季園內,重新命名為牡丹亭、月季亭,這樣既保護了文物古建,又為舜帝陵增添了景觀。遷建工程經運城市文物部門批準,按照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原則組織施工。鹽湖區國稅局時任局長李軍率全體員工捐資20萬元人民幣,承擔了遷建費用,工程于2006年7月立木,9月竣工。為了讓后人記住王范鄉張董村村民對舜帝陵建設的貢獻,特立此碑為證,立碑時間為2008年9月。
16年前的一塊碑記告訴人們,舜帝陵景區內的這一景觀有鹽湖區張董村和區國稅局的貢獻。
其實在鮮花區域還有一處長長的走廊,廊上邊爬滿了青藤,應該是紫藤花。在春日,那也是一道如云如霞的風景。
村民搬遷
在舜帝陵神道西側,有塊石碑記錄了一段當年村民搬遷的往事。碑名為《舜帝陵廟前神道兩側村民搬遷碑記》,內容大意為:公元2003年3月,鹽湖區委、區政府為了保護文物古跡,弘揚仁愛精神,開發舜帝陵旅游景區,實施了舜帝陵廟擴建工程,決定整體搬遷廟前神道兩側49戶村民,為此,區政府成立了由時任副區長祁武昌等組成的領導組,全面負責拆遷事宜。同時,在原村東百余米處規劃建設新村,并為新村購置土地84畝,投入搬遷費用200余萬元。新村配井架,設電力專線,整修硬化巷道,設立農貿市場。全體村民急政府之用,應時代之節拍,攬大局于胸懷,舍小家而忘我,把對家鄉的熱愛、對舜帝的敬仰化為行動,令人敬佩,特立碑銘記,以示褒揚。
據鹽湖區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馬志剛介紹,這49戶村民是鹽湖區西曲馬村一隊的居民。他們曾經的家在舜帝陵神道兩側,兩棵樹齡4000多年的古柏兩邊也是西曲馬村的民居,東邊是加工廠,西邊為供銷社。現在古柏廣場和古柏附近還有幾棵大樹,是原來村民家中留下的。在碑亭的兩邊有一副對聯:崗上帝陵壯;廟前民風淳。
“當年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化用這句名詩,可以說:“當年尋常人家樹,今朝肅立神道旁。”歷史與現實,廟堂與民間,就這樣和諧地發生著奇妙的融合與變幻。當年搬遷時,一些民居已經很舊了,由政府主導搬至新址后,各種公用設施一應俱全,新房新景新生活,亦是社會發展中的一景。
鳴條新崗
沿著景區一直往北走,綠蔭匝道,眼前一座高高的、長滿綠樹的土嶺,成為景區的另一道風光。往南望去,景區中原有的河道與水域尚在,讓人明白,這土崗是修建景區時,河道與水域挖出的泥土堆成,經過綠化與修飾,成為一道新的“鳴條崗”。
從崗上向下有一條水道,能看出曾經流水潺潺的痕跡。在水道的下邊有一塊白色的石頭,石上刻著兩句詩:“向晚風吹庭下柏,猶疑琴曲韻南薰。”這是唐代詩人張濯的作品,全詩為:“古都遺廟出河濆,萬代千秋仰圣君。蒲坂城邊長逝水,蒼梧野外不歸云。寥寥象設魂應在,寂寂虞篇德已聞。向晚風吹庭下柏,猶疑琴曲韻南薰。”其詩寫景、寫人、寫堯舜之精神,含蓄蘊藉,詩意沛然。
舜帝陵廟與墓所在地正是史書中多次出現的鳴條崗,以舜帝陵廟所在之處看,其北依孤峰,南面鹽湖,西臨黃河,東望瑤臺,氣象宏闊,風光旖旎。
舜帝陵廟的建制是獨特的前陵后寢,相傳舜帝年邁之后思念故土,禹在鳴條崗上為他興建了離樂宮。舜帝在離樂宮內活到百歲高齡,無疾而終,去世后安葬于宮南,形成了全國鮮見的帝王前陵后寢格局。
舜帝陵景區的西北角有幾塊菜園和樹園。從附近的宣傳展板看,其名為舜耕園,平時有學生來此游學,體驗農耕文化。還有一片小樹林,每棵樹上都掛著一張小卡片,上邊寫著名字,應該是學生所種的樹,不定期前來護理。菜園里的蔬菜已長成行,從小到大開花結果,亦是一道成長的風景,對于遠離田地的孩子們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教育實踐意義。
舜帝陵景區內還有四道漢白玉的拱橋,橫跨于景區水系之上,原來的景觀湖中可以泛舟。
如今,鹽湖區文保中心(鹽湖區博物館)和鹽湖區蒲劇團均在景區內辦公,作為文化單位,為景區增加了一些文藝氣息。有時去景區會聽到樹叢中傳來歌聲與戲聲,應該不奇怪,又是演員們在練功了。每年9月的舜帝德孝文化節,景區內舉辦各種好媳婦頒獎活動,每當一位孝順媳婦走上臺前時,人們會在心里默默念叨,又有一個家庭的老人有福了。家國同構,社會的和諧與文明也許就這樣一點點得到浸潤與豐富。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種文明的傳承、一處古建的維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參與,從四五千年前的歲月深處走來,運城舜帝陵景區作為德孝文化的綿延之地,與時俱進,在新時代書寫著新的文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