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2-03
■楊和平
中條山南的芮城縣有一個小山村,三面環溝,北依條山,因傳為戰國名士、政治家段干木故里而得名段村。
在古代,段村曾是一個有數千口人的大村,以段姓為最,后因戰亂災荒外遷各地,所以相鄰各村及外地段姓人士多與段村有著同祖同宗的關系。相傳宋代末年分置為上段村、下段村。下段村村子不大,但名氣很大,雖僅有一二百口人,卻有著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段干木就是這里“段”姓的先祖。
段干木,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396年,享年79歲。封于段,為干木大夫,是道家之祖李耳之子李宗的后代,而以封地為姓。少年時曾求學于西河書院,步入儒家學門,習“王官之學”,懷“君子之道”,是卜子夏的嫡傳弟子。
段干木厭惡富貴,追求灑脫。他穿梭于集會市場之中,干上了捂巾摸手撮和交易的行當,俗稱“牙行”“大駔”。段干木善于交際的本領和博大精深的才華,把儒家思想、道德理念融入市場經營之中;主張公買公賣,公平交易,剔除欺行霸市惡習,反對敲詐欺騙行為,深得廣大市民商戶愛戴擁護,很快就成為魏國商界領袖級人物。從古到今,那些把段干木稱為“奸商”“市儈”的說法,是對商業的歧視,對經商者的丑化。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繼位,為了稱霸天下,求賢若渴。其師卜子夏、其弟魏成子力薦段干木出任為相。《太平御覽·逸民部》載:“魏文侯就造其門,段干木逾墻而避之。”魏文侯到段干木家造訪,段干木尊從“不為臣不見諸侯”的古訓,避而不見,每次都翻墻逃走。
《淮南子·修務訓》載:魏文侯為了表示敬意,每經過段干木門前,都要扶軾敬仰。仆人不理解,認為太過分了。而魏文侯卻說:“段干木光于德,寡人光于勢;段干木富于義,寡人富于財。勢不若德尊,財不若義高。”這就是成語故事“干木富義”的出處。
為了請到段干木,魏文侯還建起了一座豪華的“禮賢臺”,進一步表達他招賢納士真誠之心。魏文侯終于感動了段干木,他又親自乘車把段干木請到“禮賢臺”,拜其為師。從此就有了“禮賢臺”。
段干木為師不為官,卻把田子方、李悝、吳起、西門豹、樂羊等這些自己的朋友推薦給魏文侯,他們都為魏國強盛、稱霸中原立下了赫赫大功,留下了千古芳名。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皆出儒門,同為魏文侯國師,被后人稱為“河東三賢”。
《淮南子·修務訓》還載:有一年秦國攻打魏國,當行軍到半道時,大臣司馬庚當夜對秦王說:“魏君禮賢下士,段干木聞名于諸侯,德高望重,主張正義,魏國人上下團結一致,像這樣的國家,恐怕不是軍隊能征服的吧?”于是“秦乃偃兵,輟不攻魏”。這就是“一個名字,嚇退一國敵兵”的成語故事“干木偃息”的來源。
段干木晚年隱居故里下段村,繼續設教授徒。逝后,安葬于下段村。他下榻居住的院落房舍為古魏八大景之“段廬夜月”,說的是夜晚站在廬閣里任何一處,可以看到外面的月亮。
下段村原有占地五六畝的段干木祠堂,有正堂廂房數幢,后與段廬均被日寇燒毀,現存有歷代修建時的石碑以及各地段姓捐建的石碑。芮城最后一位知縣牛照藻曾為段廬題聯三副——
正門:門前西望首陽山;廟后南鄰干木祠。東墻:白鳥鶴鶴鳴上下;衣冠楚楚任逍遙。西墻:下界鐘聲通霄漢;段廬夜月近黃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