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1-26
■張吉有
在鹽湖區泓芝驛鎮東邊4公里處,有一個累德村。這個村是鹽湖區歷史上唯一由帝王命名的村莊。村的西門口矗立著一通“紐孝子故里辯”石碑,碑文開宗名義寫著:
累德里者,隋文帝旌紐氏父子之孝,而特賜其號。即余所居之累德村也,滄桑變而里名如左,所謂流芳百世者,其人之墓在村之北,原俗呼為麻茂墳……即所謂麻壯鳥悲,古槐復榮……而余村則童稚亦悉其事,如道家常。
碑文最后寫道:“舜生于諸馮,文王生于西周,舜則人皆可為,文王則人皆可師……所以紐公言之累德,因紐公父子而名。雖無文王優,于是所望于能師紐公者。”
關于紐公父子的孝行,在安邑縣志中有著明確的記載:
紐因,南北朝北周時人,性至孝,父母喪,廬于墓側,負土成墳。廬前生麻一株,高丈許,環圍合拱,枝葉郁茂,嚴冬不改,有鳥棲其上,因舉聲哭鳥即悲鳴相應,時人異之,周武帝表其閭,擢授甘棠令。
其子紐士雄,生于隋朝,質直孝友,父歿,亦廬墓側,負土成墳。庭前有一槐,甚茂,及士雄居喪,樹遂枯,服闋,還宅,槐復榮,文帝聞之,嘆其父子至孝,下詔褒美,號所居為累德里。
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表孝子紐世雄里門,曰:
朕思父子冠人倫之首,孝行為眾善之原,凡有君責者,當激勵以為風俗勸也。茲太常博士范升奏:甘堂令紐因子世雄,親喪廬墓,庭槐為之枯悴,服闋返歸,枯槐為之復榮,信非至孝不能感格,且父子一德,尤系風教之司先后重光,宜賜褒揚之典。朕特命臣集議,名其居為累德里于戲!爾世雄宜體朕心,顧名思義,移孝作忠,則于朕不為虛榮,于居不為虛榮矣。
此后歷朝歷代,不僅以居住本村為榮,而且為人至孝,代代相傳。
清乾隆九年,本村生員楊雁舉、楊雁淳二位賢士倡導為紐孝子父子建祠一座。在“創建紐孝子祠引”中寫道:
旨建坊入祠,譽為曠典,夫安邑為神禹舊都,歷代以來,忠孝節烈,后先接踵,載在史冊,考周隋時孝子紐公諱因暨子諱世雄,兩世俱善,居喪負土成墳,廬于墓側,一則棲鳥聲哀,一則古槐再茂,當時旌表其里號為累德,至今千有余年矣,赫赫若前日事。
此碑仍完好無損保存于后世重建的楊家祠堂內,足見累德村民對先祖紐氏父子的孝行代代銘刻于心,發揚光大,流芳百世。
碑文中所寫的庭前古槐復榮確有其樹,現仍茂盛地長在村西門口大巷南,樹高10.6米,主干高5米,胸徑1.32米,冠幅東西10.3米,南北13.6米,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累德村古槐被錄入《山西省古稀樹木》。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