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2024-11-26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提起萬榮后土祠,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那座因漢武帝《秋風辭》而聞名于世的古樓。斗轉星移,幾多風雨,這座古樓如今仍佇立在后土祠的“壓軸”之處,望著不遠處川流不息的黃河,也俯瞰著來來往往的行人。
而后土祠除了以《秋風辭》馳名的秋風樓,還有融佛道儒文化為一體的品字戲臺、鎮祠之寶宋真宗御書并篆額的蕭墻碑、戰國時從此道入秦拜相的張儀古道,可謂處處皆亮點。當然,值得細細品味的還有祠內精美的雕刻藝術,即木雕、磚雕、石雕、鐵藝等。

記者 楊穎琦 薛麗娟 文圖
嵌在門楣上的木雕
站在正殿前方,稍一抬頭便能看到額枋下一組精美的木雕,共分四層,繁復的鏤空透雕錯落有致,不僅起到承重的作用,更把中式審美發揮到極致。
第一層木雕最有代表性,據說是由一整塊核桃木雕刻而成的,其上人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真實記錄了明清時期后土祠一帶的風土人情。
最左是一個小人拿著蒲扇,在他身側有一張床,雕刻的是二十四孝之“黃香溫席”。其上是結滿一顆顆桃子的桃樹,寓意“健康長壽”。挨著桃樹的右側有一座橋,過了橋,三只小羊相互依偎在一起,寓意“三陽開泰”。再右有一扇打開的門,象征著“夜不閉戶”。整個木雕最中央是一座涼亭,亭下穿著長衫、坐著喝茶的是主人,身旁圍著圍裙、搭著毛巾的是仆人。其右側還有一座涼亭,一對男女正為長者端茶捶背,一幅家庭和美、其樂融融景象。又一座橋過去,一位手拿書卷的書生正埋頭苦讀,一位婆婆挎著籃正要去趕集。
整個畫面中人物、建筑、花木一應俱全,反映了當地人民悠閑自在、安居樂業的美好景象,可以稱得上木版雕刻的“清明上河圖”。
第二層木雕也極為精彩,最中間有五個小孩在葡萄樹下嬉戲,取“五子登科”“多字多福”之意。
第三層則是梅花樹上站著喜鵲,樹下有兩個人坐著品茶,代表“喜上眉梢”。
最上一層,也就是第四層,通體雕刻的各種花卉,花團錦簇,象征“吉祥如意”。
這四組木雕不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還通過人物、動物、亭臺樓閣等元素,生動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
民間相傳,晉南一帶的木匠手藝非凡,出門只帶一把刨子和墨尺,憑一身木雕手藝就可以走天下。他們做活十分精細,可以將主家交給的木料一概不剩,即使是邊角料也會被打成小板凳之類的物品,絕不浪費木料。這也不無怪乎,后土祠的木雕技藝如此精湛。

獻殿柱礎石雕生動
刻在影壁上的磚雕
在山西建筑中,無論是寺廟高堂還是普通民居,雕琢精美的影壁都是不可或缺的建筑細節之一,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道風景。
作為后土祠的“四雕”之一,正殿前兩側的影壁也成為人們到此必賞的風景。影壁左刻青龍,右雕白虎,氣勢撲面而來。整面影壁由壁座、壁身和壁頂組成,壁座用青磚雕成“幾”字形底座,底座上部雕刻卷草紋。白虎為近代仿刻,青龍設計則更為考究。
青龍影壁最上面雕刻倒掛蝙蝠,寓意“福從天降”。壁身砌出框架,上下各砌有多個小方格,上面四小格中分別雕有“琴、棋、書、畫”,下面五小格則刻著插花的花瓶、點香的鼎爐等,整體寓意“花開富貴”“福壽雙全”“健康平安”。
這些都只是鋪排和渲染,整個青龍影壁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壁身上雕刻的“魚躍龍門”圖案。整個畫面大氣磅礴,立體感十足,即使歷經百年風雨,龍身上的魚鱗線條仍清晰可見。
走近駐足觀看,這條體態矯健的飛龍奔騰在云霧之中,占據了壁身三分之二的面積。龍爪雄勁,龍鼻高翹,龍口怒張,細細的胡須根根分明、飄逸生動,怒睜著的兩只大眼俯瞰著下方波濤洶涌的大海,龍尾盤旋在半空中,片片龍鱗被雕刻得清晰可見。在波浪翻滾的水面之上,一條鯉魚探出頭來,魚頭高昂,仿佛也在期盼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魚躍龍門”。
整個青龍影壁從上而下,寓意“多才多藝”“鯉魚化龍”“平安富貴”,均代表了老百姓對子嗣、對生活的美好期望。
除了影壁上的磚雕,后土祠的石雕也毫不遜色。獻殿柱礎上的子母獅、五虎殿前的蟠龍柱也是形象逼真、姿態萬千。

正殿影壁磚雕逼真
掛在檐頭下的鐵藝
鐵藝也是后土祠一絕。
正殿兩側掛懸的大塊鐵花,分別雕有八卦圖、壽字、腳踩云朵的孩童、二龍戲珠等形象,令人頗為震撼。
在獻殿面對正殿兩側的墻沿上,一只鐵藝動物——麒麟,精致小巧、惟妙惟肖。后土娘娘又稱送子娘娘,民間素有“麒麟送子”的說法,所以這只麒麟更是被雕得栩栩如生,體積雖不大,但尾部毛發細如發絲,根根分明,歷經百年而不銹不腐。讓人不得不驚嘆,古人的一片匠心。
據說,修建后土祠的工匠都是懷著一顆崇敬之心,修建廟宇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積福,大家都十分用心。
這些雕刻和背后的故事也體現了人們對德行的推崇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據《資治通鑒》記載,漢代時,祭祀后土便形成了制度。漢代至宋代,汾陰祭祀一直是與泰山封禪規格相當的祭祀活動。金元時期,后土祭祀由皇家祭祀轉變為遣官祭祀;明清時期,皇家祭祀后土的儀式遷至北京地壇,萬榮后土祠從此成為民間祭祀場所。民間祭祀,多為祈福求壽、消災避禍、延續子嗣等,反映了民眾樸素的愿望。
萬榮后土祠,這座屹立于黃河岸邊的古老祠廟,不僅是華夏農耕文明傳承的重要象征,也承載著中華民族對大地母親深深的敬仰之情。
當你走進后土祠,不僅會為古建筑背后的歷史所震撼,也會為古建筑屋檐下那些能工巧匠的精巧構思所折服。從榫卯到琉璃,從木雕到鐵藝,每一處都在無聲訴說著工匠技藝的精湛和勞動人民的智慧,也讓今人在歷史中感受著河東文化底蘊的深厚。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