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1-26
吉海奎
說到紫禁城,人們都會想到北京的故宮,但我要說的是趙村的“紫禁城”。
趙村位于新絳縣萬安鎮的最邊緣,這里少了城市的喧鬧,多了世外桃源的清靜。南有峨嵋嶺為屏障,北有汾河水做后盾,東可看日出,西能望黃河,是個有悠久歷史的古村落。
傳說很早以前這里稱坡底村,因這里的先祖曾穴居坡下而得名,后因村莊漸大,王、趙兩姓人口居多,改名王趙村。再后來因種種因素,王趙村改名趙村至今。
趙村歷史深久,文化底蘊豐厚,歷來人杰地靈,物華天寶。村前是峨嵋臺地,很久以前經雨水沖刷形成了十溝九道嶺,人稱“九鳳朝陽村”;村北是富饒的汾河谷地,汾水繞村而過。趙村從不缺“山”少“水”,但趙村人歷來都低調務實,遇事能退則退,能讓則讓,有“財”而不顯擺,行善而不揚名。過去趙村的古村墻,村門也都是八字回縮在村墻之內的。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流浪乞討時到過趙村,見趙村地理位置優越:戰時可利用溝嶺攻守兼備,平時能耕種良田樂業安居;有旱地、水地,適種五谷雜糧;有坡地、溝地,宜栽果樹植桑;更有大片的灘地、草坡,適合于發展副業。尤其是此地民風淳樸,村民待人友善,朱元璋就在趙村一寒窯住下了。后來,朱元璋受趙村高人指點返鄉投軍,最后打下大明江山。
傳說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朱家在趙村建有“紫禁城”卻是千真萬確的。如今“紫禁城”遺址還在,地名仍沿用至今,朱姓的后代也在趙村。為了解趙村“紫禁城”的過去,筆者專門拜訪過一位退休老領導。據他所說,他雖生長在柏壁村,但他的祖籍卻是趙村,他記得小時候每年都要隨大人到趙村去祭祖。筆者還找過本鎮一石家莊村籍的老干部聊過,他也來自趙村的朱家,談到趙村和趙村“紫禁城”里的故事時連說遺憾,因為“紫禁城”的消失留給后人的只剩下說不出的痛。
趙村人都知道朱家祖墳里埋著一位丟了頭的皇親。傳說朱家人用黃金給尸身補上了個金人頭,曾引得盜墓賊惦記,后不得不平墳防盜。朱家祖墳的準確位置在什么地方,朱家后人知道的都少之又少,但趙村人一直稱朱家祖墳所在的那塊地方為“金疙窩”。
朱家人什么時候來到趙村,為什么要在趙村建“紫禁城”,現在的朱家后人也說不清道不明,能說清的只有“紫禁城”這個名字和那塊地方,以及流傳下來的野史傳說。
或許這是一段歷史記憶的斷片,也可能是朱家不能公開于世的一個秘密,我們只能在現存的歷史遺跡里去尋找、去推測歷史的可能,但誰都不能否認趙村“紫禁城”的存在。
趙村“紫禁城”坐南朝北,坐落在趙村村東南的高崖下,東、西、北三面是由天然斷崖形成的圍墻,正門朝北,出城門前行兩三百米就是現在趙村的東南角村門口,也是當年“紫禁城”的報事門。當時凡進城者,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待報事人進城稟報后方可入城。報事門門名還在,路還能走,卻早已沒了當年的傳報人。
雖然趙村的“紫禁城”占地面積只有三畝地有余,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它完全就是一個濃縮版的北京故宮的。出了報事門,向東走不遠處,還有個打簾坡。過去,皇帝出宮坐轎,轎子都有簾子遮擋,想必打簾坡地名就與那時的出行儀式有所關聯。
時空流轉,朝代更替。明朝滅亡,趙村的“紫禁城”也隨之敗落。為了生計,朱家后人最后把“紫禁城”賣給了當時的大戶王家,遺憾的是,王家的后人吸食鴉片,這個失落在民間的建筑瑰寶就慢慢地被拆賣完了。后到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為了在此尋寶,把傳說中朱元璋住過的古窯也給炸毀了,從此趙村“紫禁城”變得面目全非,一座有幾百年歷史的神秘建筑,就這樣煙消云散了。
現在的“紫禁城遺址”上已建起了新瓦房,聽說村民建房挖地基時,挖至幾米深處,發現了完好的“紫禁城”地基、清晰的院落輪廓、用多層磚鋪就的院子和地下糧倉的痕跡,還有一些殘甕空穴和一個地洞直入南崖深處,洞內因年久塌堵不能進入,洞通何方也無人知道。
在“紫禁城”的南崖之上,有一塊平地叫尉家坡,是當年守護“紫禁城”的駐軍所在地,也是保衛“紫禁城”的最佳方位。在離“紫禁城”不遠的村內,現在還留有朱家井(朱家井一直用到20世紀80年代)和朱府里胡同等古跡和地方名。
趙村是個歷史悠久、神秘而傳奇的古村落,藏龍臥虎,鐘靈毓秀。在趙村這塊土地上,流傳著與大唐李世民、大明朱元璋有關的故事和傳說。從明清時趙村手工制作的貢品官帽,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趙村生產的太陽牌玻璃刀銷往全國;從現在的農產品油桃出口到海外,到羅家金剛石帶動周邊鄉鎮人走向共同富裕,再到趙村正在開辦的農貿一體化服務園區的設計,趙村總是以低調的姿態走在前進的路上,滿足社會的需求,努力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巍巍峨嵋是趙村的脊梁,悠悠汾水是趙村的血脈。正因趙村有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才有今天趙村的騰飛和更加輝煌的明天。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