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1-26
■王雪樵
京西齋堂鎮有個知名度很高的山莊叫“爨底下”,今天寫作“川底下”。全村有20多戶人家,74座院落,689間房屋,大部分為四合院、三合院。該村以它獨具特色的明清建筑風格,幽美靜謐的環境,豐富的歷史文化蘊涵,榮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成為一個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勝地。
“爨底下”的“爨”字造型奇特,十分引人注目。那這個村名究竟是怎么來的呢?《川底下村志》(北京出版社,2020年12月第一版)所載資料顯示,這里有可能是明朝初年由山西夏縣移民建成的村落,村名是由夏縣爨村移植而來的。雖然書中沒有提到夏縣爨村。
一、傳 說
關于“爨底下”村落的形成,《村志》中載有兩種傳說。主流的說法是源自“山西移民”,稱:“據村民講,該村祖先是明代集體從山西洪洞縣奉旨遷過來墾荒戍邊,當時在離川底下村所在不遠的地方住下,建了一個村子。后來發洪水,村子被沖,遷到現在川底下村的地方。”
還有一種“軍戶后裔”說,稱:“川底下村民都為韓姓,系明代沿河城守口百戶韓世寧后裔,后由守口軍戶和隨軍家屬逐漸發展,繁衍成村,到清康熙年間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到光緒年間,正式建村。”
其實,這兩種說法并不矛盾。因為明初永樂年間山西向北平移民,都是按軍屯的編制落戶的,平時務農,戰時打仗。所以“移民”就是“軍戶”,軍戶及家屬都是從山西遷移過來的。而韓姓也不排除是山西移民,或者是在村落建成之后來此戍守而定居的。故“軍戶說”與“山西移民說”本質上是一回事。爨底下村落的形成源自山西移民應該沒有爭議。
二、槐 樹
《村志》記載:“村里老人說,村前有兩棵幾百年的古槐樹,就是山西移民象征。凡是山西來的都有種槐樹的習慣。”又說“20世紀80年代,村中有古松一棵,古槐2棵,均為北京市二級保護古樹。2007年,經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鑒定,位于村下古宅8號院前國槐被確認為一級古樹,樹齡在300年以上”“2018年村內有一級古樹二棵,分別在8號和9號院門口。每棵都有6層樓高,兩個人合抱不過來,長勢茂盛,樹齡在300年以上。”
明初山西移民,據說是在洪洞縣大槐樹下派遣的。所以移民到達新居地后,不忘故土,往往在當地種植槐樹,以作紀念。“問我老家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大槐樹也成為北方移民村落的標志。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山西移民所到之處,都有栽植槐樹的習慣。爨底下村的槐樹樹齡在300年以上,往上推算當是栽植于明代末年。這說明,有明一代當地一直有栽植槐樹的習慣,也可助證當地人是明初山西移民。
三、村 名
爨底下村是由軍事隘口演變成的古村落。據《村志》記載:“遼金時期,在村西北修建軍事隘口南暗口。”“明正德十年(1515)建爨里安口。為沿河守備轄管的17個隘口之一。”“清同治六年(1867),爨里安口移交宛平縣始稱爨底下村。”
據此可知,第一,“爨里安口”最初依方位稱名,叫作“南暗口”。“爨里安口”的本名應該是“爨里暗口”,是設在“爨里”的一個隱蔽的邊防哨卡。“安口”是“暗口”一詞的雅化。第二,蒙元時期當地無須戍守,明初為抵御蒙古始于此設防。正德十年,因“南暗口”附近有了“爨里”的存在,故以村莊命名叫作“爨里安口”,并建有軍廨。這說明“爨里”建村在明初,和永樂年間山西移民屯軍戍邊的時間段相吻合,這里的“爨里”應該是移民建立的村落。第三,明代實行的是里坊制度,村莊一般呼作“里”,這里的“爨里”就是“爨村”。而夏縣爨村在明代也稱“爨里”,是全縣“六十里”之一。放在移民的大背景下觀照,“地隨人遷”,這里的“爨里”極可能是移民的故居地山西夏縣“爨里”村名的移植。第四,“爨里+暗口”與“蒲州+營”“洪洞+營”“河津+營”“絳州+營”等山西屯軍移民形成的地名結構完全相同,進一步證實這里的村名“爨里”,也是由夏縣“爨里(村)”移民移植過來的一個地名。
因此,“爨底下(爨里)”村名的源頭在山西夏縣。
四、方 言
爨底下村的方言與夏縣方言有相同之處
古諺說:“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歷史上許多移民都保留有祖源地的一些方言。明初山西移民最多的大興縣和順義縣方言中就有不少山西話。如順義縣有個村莊叫“賈家清子”,是萬榮縣賈姓移民建立的村落。賈姓為萬榮大戶,萬榮話把“亭子”念作“清子”,所以把“賈家亭子”寫作了“賈家清子”。同樣道理,爨底下村的方言也保留有山西夏縣話的一些特點。例如:
當地人稱“藏”為“抬”。普通話說“把東西藏起來”,爨底下人則說“把東西抬起來”。這與今天的夏縣話完全一樣。
爨底下村流傳早年唱蹦蹦戲的順口溜:“唱得精韓曉耕,唱得對韓曉瑞,扮得俊韓曉印,唱得瞎韓曉花”。說“唱得不好”為“唱得瞎”,即是保留了夏縣方言,而普通話一般不這樣說。
普通話“兄弟”一詞兼指兄長和弟弟,而爨底下人則呼弟弟為“兄弟”,這也和夏縣話是相同的。夏縣話“兄”和“弟”兼指稱為“弟兄(們)”,專指弟弟則呼作“兄弟”。如說“這是我兄弟”,意即“這是我弟弟”。
普通話稱叔父為shū,而爨底下人則呼叔父為shóu,不呼shū;夏縣話也是念“叔”為shóu音。
爨底下人將二聲的“福”字念作三聲的“甫”,將二聲的“國”字念作三聲的“果”。在夏縣及毗鄰的聞喜縣(二縣歷史上曾有分合),人們口語中也有這樣的讀音。如將“李福全”念作“李甫全”,“張國平”念作“張果平”。而聞喜話的二聲(陽平聲)調值為213,與普通話的三聲(上聲)調值214就很相近。所以按照夏縣話、聞喜話的二聲念出來的字音,在北京人聽來就是三聲。
等等。
雖然我們沒有對爨底下村方言進行全面考查,但僅就以上《川底下村志》中提到的幾個例子來看,這里的方言與今天的夏縣話確有不少相同的地方。這應該是500年前夏縣移民口語的遺存。
“爨底下”村名源于夏縣,方言亦可為一力證。
當然,當地也有爨底下村名來源于“爨頭”或“老君煉丹爐”等說法。這些說法有可能是由于不明歷史真相,而從“爨”字形義獨特性引發想象造成的誤讀。
總之,種種跡象表明,“爨(川)底下”村名來源于“爨里”,而“爨里”原本是從山西夏縣爨村移植來的地名。所以從根本上講,“爨底下”村名來源于夏縣爨村。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