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1-21
□侯紅奎
如果你是絳縣人,那對酸菜面應是情有獨鐘吧?我就是如此,從田地里干農活回來,饑腸轆轆,一碗地道的酸菜面便能撫慰我的胃,讓我滿足不已。因為這酸菜面里,有濃濃的母愛和親情……
每年進入立冬時節,街上的芥菜也熱銷起來了。在農貿市場或小攤小販那里,隨處可見芥菜的身影,葉子翠綠,根部發白,陀螺般的形狀,肉嘟嘟的。
秋收冬藏。每年這個時候,我家都要去采購幾十斤芥菜回來,填補冬天菜肴的稀缺。這些年生活條件好了,但我仍然會買上一些做酸菜,重溫小時候的味道,即便我媳婦沒時間去買芥菜,我也是一定要去的。年年如此,似乎成了一種儀式,媳婦也就順從了我的心愿而去市場采購。畢竟女人心細如發,買回的芥菜都是比較干凈的。
把芥菜上的泥土先清洗干凈,莖葉用刀切碎后放入盆中,然后再把芥菜根(我們本地叫“芥菜疙瘩”)用擦子擦碎,放入一個大的瓷盆中攪勻,再澆入剛燒開的開水,放置幾天就會自然發酵出酸酸的味道。如果還嫌不夠味,可以適量兌一兩碗煮面條剩下的面湯,攪勻即可。將酸菜放置在陰涼處,千萬不能放在溫度高的地方,因為酸菜是怕熱不怕冷的。再說,如果空間溫度高,酸菜會酸得難以入口。
酸菜呢,是最忌諱油脂的,千萬不能有油脂濺入,否則,酸菜會很快在表面結一層白色的毛,繼而,會變軟腐爛。
在我們絳縣這一帶,除了芥菜可以做酸菜的原材料,還有一種叫薺菜的野菜也可以。酸菜在我們這里土名叫“玖富”“霍菜”。直到現在,我們家人叫法都不一樣。父母叫它“玖富”,我和媳婦則叫“霍菜”,孩子們不會說土話,便按城里人的說法,叫它“酸菜”。我不知道哪種叫法比較合規,但我的老輩人和下輩人的理解是不同的。
我父母那輩人都是從苦日子里熬出來的,過去的日子有多苦,日子有多難,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記得我小時候,每年冬天吃面都是用酸菜調拌,那個味道一直讓我感到溫暖。那時,缺油少面,媽媽舍不得多倒一點油,總是滴一點點,炒點蔥花,再把辣椒往油鍋里一爆香,然后就把盛好的一大碗酸菜倒進鍋里,白白的面條都讓父親、我和妹妹吃,母親不舍得去嘗一口,總是先填飽我們的肚子。母親總說,父親干的活計太重,我和妹妹又正在長身體。一碗酸酸的面條,包含了母親對我們濃濃的愛,以及對未來幸福安康的期望。
芥菜年年歲歲栽種成長,每年的酸菜我仍在做,而母親卻伴隨著光陰的年輪、歲月的蹉跎,漸漸老去。酸菜酸、綿、香的獨特味道,是任何味道都代替不了的,讓我一生都不能忘記。因為這里面有母親的味道,也有春天播種的希望,有夏天成長的守護,更有秋天收獲的喜悅,所以我歲歲年年從不敢忘懷。媽媽的關愛,是我一生勤奮勞作的動力,也是我一生都不會忘記的恩情!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