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0-23
□王端陽
一向身體健康的我,不承想前些日子檢查出胃體賁門出現(xiàn)病變,需要住院做個手術(shù)。雖不是什么令人驚怵的大恙,卻也不能含糊。從多方面原因考慮,以求放心,兒子決定去省城太原一所三甲醫(yī)院就醫(yī)。
退休以后,我窩居山鄉(xiāng)已是多年未出遠門了。世事變化、社會發(fā)展,我已近乎半個文盲,不要說北京、西安,也不說省城太原,就是運城我怕都找不著門了。兒子的決定讓我犯難,卻又無可奈何,只有聽憑他的安排。
一
一切準備停當,3月1日,我們終于動身前往省城太原。兒子帶了他的摯友小宋駕車一同前往,為的是必要時有個照應(yīng)。畢竟是出遠門,人地生疏,怕有時一個人應(yīng)對不了。一路上,從車窗看著路邊一晃而過的路牌和遠處飛逝而去的風景,我自感迷離茫然;即使到了地方,進了醫(yī)院,住進病房,以及隨后兩天的各項檢查和第四天的手術(shù)治療,在人流涌動中,我都是懵懵懂懂,恍然若夢。但我的心是平穩(wěn)的,是安靜的,我知道,兒子在我的身邊,我盡可以放心聽憑他的安排。而且,醫(yī)院有我一個沾親帶故的學生,有她給予的照顧,我們可省卻很多麻煩。
手術(shù)后的日子里,兒子專門陪護在我的身邊。病房規(guī)定,一個病號身邊只能留一個人陪護,而且當時身在省城,其他親人也不方便照看。在病房的那段時間,就成了我和兒子的二人世界。因為是兒子,他對我絕對盡心;正因為是兒子,我對他絕對放心,我凡事都不操心,事事都聽他的安排。
在兒子面前,我已經(jīng)完全褪去了遮羞的面紗,不能走路,由著兒子把我攙起站到床前方便。開頭幾天晝夜不停地輸液,他陪在床前不能合眼。我躺在床上靜靜看著液體一滴一滴慢慢滴下,他陪著我耐心忍受著輸液的煎熬。病房里為陪護人備有一張拉開能躺的坐椅,他晚上就將就著在上面休息。我整天躺著,渾身難受,晚上難以入眠,睜著眼睛看他疲倦睡去的樣子,心里充滿了不忍。但他哪里能睡得安穩(wěn),一激靈就又醒過來了。熬過了幾天,液體輸?shù)蒙倭耍t(yī)生吩咐可以喝口水喝口湯了,他就細心為我準備湯水,調(diào)理飲食……在那些日日夜夜里,我的病情一天天向好,他也一天天變得輕松。終于可以出院了,他和我一樣,臉上充滿了撥開烏云看到晴天的興奮。
我所在的病房有六張床位,在有精神和心情的時候,我注意到每個病床前的陪護人和患者都不外乎夫妻、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的至親關(guān)系。他(她)們對患者是那樣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照顧和體貼,這使我頓然意識到人世間的至愛親情在這個場合,在最需要付出的時候,是那么珍貴。22床的病號是位瘦弱的50多歲婦女,陪護人是她丈夫。丈夫守在她的床前,喂飯喂水,洗頭洗臉,擦手洗腳,可以說把半輩子的愛在這幾天都傾注到了她身上。17床的病號是個年近八旬的老人,她的女兒在床前為她有時梳梳頭,有時拉拉被,一會兒趴在耳邊說話,一會兒俯下身子為她翻身,充滿了母女間的體貼。我就不用說,再真實不過地感受到了兒子的用心和盡力。
這些日子里,我想了很多的事,想得最多、感受最深的還是眼前耳濡目染的人世間最珍貴的至愛真情。我為有兒子在我的身邊,感到莫大的安慰,內(nèi)心充滿了只有耄耋老人才有的那種安全感、踏實感和老有所歸的歸宿感。想到2014年我在本地醫(yī)院做前列腺電切術(shù)住院時,也是兒子一人陪護照料在身邊,切身體驗了古人留下來的養(yǎng)兒防老的至理名言。從古至今,平民百姓,蕓蕓眾生,誰不是老來靠兒女走完人生最后的歸程呢。
二
兒子已是中年。我們父子一個屋檐下生活數(shù)十個年月里,他是怎樣長大的?我為他做了多少事情?付出了多少辛苦?這些想起來一時覺得茫然,似乎兒子的長大都是老伴一手的功勞,我只是順其自然盡了一個做父親的義務(wù),而且有些事想起來還覺得內(nèi)疚,對兒子甚感虧欠。
那時兒子四五歲大,我們一家人還住在鄉(xiāng)下,我在縣城教書。一個星期天,妻子帶孩子來縣城轉(zhuǎn),我們一起逛街。在舜王大街一家賣兒童玩具和衣物的商店門前,兒子看中了一頂綠色大蓋硬檐的軍帽,非要買。我不舍得掏四五元錢去買一頂雖好看卻非必需的奢侈品(在我眼里,那時四五元完全可以省出來置辦一件頂用的家具),再三哄勸后,就兀自離開走去。我想,我走開了,兒子就不鬧了。不想,兒子在后面哭鬧著就是不走,我走幾步不忍心停住回頭,他哭號著追幾步,見我停住就也停下來。這樣幾次三番,妻子火了,還是心疼兒子,拉著兒子最終把那頂帽子買了下來。那件事后來每每說起,妻子就怨我心狠,直至今天,一提起來,我還是深深內(nèi)疚。
兒子四年級以前住在村里。因為手頭拮據(jù),我回家從未給孩子買零食的習慣,回家就記著干活,干完活就走。孩子也適應(yīng)了我這個吝嗇的父親,從不想著向我討要什么好吃的,有事只追他的母親。和別人家孩子的父親相比,我實在太吝嗇、太心硬了,給予孩子的父愛實在太少、太欠缺了,想起來就心痛自責。
但兒子畢竟是我的骨肉,我自然本能盡我做父親的責任。
三
20世紀90年代,我們一家搬到了縣城我所在學校教師宿舍區(qū)的小院里。為了生活方便,我在小院增建了一間小房。房子剛蓋好,墻還是濕的,兒子就搶先高興地住了進去。那時正值暑夏,濕熱正盛,因為缺乏生活經(jīng)驗,我們沒想到在那樣潮濕的環(huán)境里,孩子會因為蓋不住被子而受到濕邪的侵襲。一夜夜的濕熱陰涼,讓兒子落下了風濕的病根。時間不久,活蹦亂跳的兒子就關(guān)節(jié)腫脹,臉色蒼白,身體日漸消瘦,有一次上體育課竟跌倒在操場上,被同學攙著送到家里。
我和妻子很是著急,四處求醫(yī),卻找不到理想的治療方法。后來,聽文春芳老師介紹,新建小學有個女教師患類風濕病,在聞喜東鎮(zhèn)一帶用了一個民間醫(yī)生的偏方,病情大有好轉(zhuǎn),不妨去試一試。于是,我打聽清楚路線和地址,便準備帶兒子趕赴聞喜。因為一天趕不回來,我們就準備了兩天時間。第一天出發(fā)到絳縣橫水鎮(zhèn)兒子的姨姨家住一宿,第二天一大早乘客車到聞喜東鎮(zhèn),再雇輛三輪摩托奔向南邊塬上,就到了我們要找的村子。在那里,我們見到了醫(yī)生,說是醫(yī)生,其實不過是位農(nóng)村老婆婆,她是依著自己的祖?zhèn)髅胤剑耘渌幬铮灾扑幫瑁瑢V物L濕一類的骨病。她簡單問過病情,給我們?nèi)×怂帲⒎愿烙梅ê徒墒马棥:芸煳覀兙碗x開了那里,按原路返回。
兩個月后,我又去了一次,因為只是取藥,這次我單獨去的。為了省錢,我從橫水兒子姨姨家騎自行車一路前往那個村子,沒有坐車。上坡蹬車,路上辛苦自是辛苦,但返回時抄小路倒也便捷。就這樣,連用了三個月秘方藥丸,兒子的病大見起色,慢慢好了。那段日子里,我喜憂參半,擔驚受怕,看著兒子晚上服藥后大汗淋漓,如瓢潑一般,昏睡中都驚風抽搐,心都碎了。據(jù)說,那藥方里有蟾蜍之類的毒性藥材,老婆婆配方采用了以毒攻毒的中醫(yī)藥法則。后來說起,倒是頗因冒險而后怕。
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期,兒子去天津上學,我拼湊了家里多年的積蓄把學費交上,并和幾個家長結(jié)伴,一同千里迢迢把孩子送到學校。后來的幾年,直到兒子畢業(yè),我每個月的工資除過些許留作家用,其余都支付了兒子的學費。記得有一個月,家里只剩8元錢對付生活。其時,緊跟著又是給學校分期預付購房款,又是兒子結(jié)婚,那段時間,是我們家經(jīng)濟最困窘最緊張的時期,東挪西借,負債累累。幸好不久我辦了退休,受聘去了私立學校教書,才漸漸渡過了那段困難階段。
2005年春節(jié),兒子的風濕病又犯了,經(jīng)檢查確診為強脊炎,住進了運城市中心醫(yī)院。在醫(yī)院里,我一直陪護著他,直到出院我們才一同回家。回家后,我們又聯(lián)系到北京一家中醫(yī)院,用了一年的藥,總算是把兒子的病治愈了。
幾十年來,我和兒子風雨同舟,互依互靠,相依為命。他小時候,我撫養(yǎng)他長大,盡我做父親的責任;現(xiàn)在,我老了,他陪在我的身邊,對我知疼著熱。古往今來,祖祖輩輩,世世代代,人生皆都如此。有兒女陪在身邊的老來之福是多么幸福,這種幸福人人都當享受,但并非人人都能夠享受。
父子親情,人世間最普通的親情,也是人世間最珍貴、最真摯的親情。這種親情是本能的、永恒的,是任何情感都無法替代的。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quán)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務(wù)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