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0-22
□鄧育秦
“僻巷鄰家少,茅檐喜并居。蒸梨常共灶,澆薤(xiè)亦同渠……”于鵠(hú)這首五言律詩《題鄰居》,清新樸實,意境優美,寫得如詩如畫,向人們描繪了一幅和諧溫馨的鄰里相處圖。
我的鄰居淳樸善良、熱情好客,在農村生活的那些年,大家開門問候,出門互訪,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互幫互助。那時候,每家每戶的門都是敞開著的,鄰居們有事無事總想串個門兒。孩子放學回家書包一放,就到各家串門去了,玩玩具,看電視,不到睡覺不回家。
農忙時,幾家人湊在一起勞作,人多力量大。誰家澆地人手不夠,不等你開口,鄰居已經帶著工具來了;麥收時節,誰去翻曬麥子,總不忘把鄰居家的麥子也捎帶著給翻一翻;下大雪了,哪家主人出去掃雪時,也要把鄰居門前打掃干凈;哪家有紅白喜事,鄰居們更是自發地幫忙,拿鍋碗瓢盆,搬桌椅板凳,跑前跑后,忙左忙右,比在自己家還要忙。傳遞著相互的尊重,表達著彼此的心意,代表著互相的關愛,體現的是一種和諧,有甜蜜,有幸福,有依戀,更有忘不掉的情感和懷念。那叫真正的“遠親不如近鄰”。
為了照顧年邁的婆母和冬天取暖安全,退休后,我與老伴在縣城買了一套步梯房,裝修房子時,跟老舅家的孫媳婦良良不期而遇。互致問候后,方知我們同在一個單元買了新房,欣喜于茫茫人海中,緣分讓我們再一次相遇。從此我們倆形影相隨,一塊逛大街,一起看演出,新衣共欣賞,好飯同分享,相處得跟一家人一樣。弟妹總是善解人意,替我著想,幫我照顧老伴,替我分擔憂愁。有一次小區供電系統出了故障,接連兩天停水停電,儲備的那點水桶底朝天,我像一頭困獸陷入絕境,急得團團轉。“呯、呯、呯”清脆的敲門聲打破了沉悶的空氣,我開開門,只見表弟家的二女婿送來了兩桶水,原來是他們動用了人力資源,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尤其讓我感動的是,身患慢性病的老伴那天晚上突發心臟病,做過手術的表弟拖著病體幫我聯系120,協助護工把老伴扶上擔架,及時就醫,在他們的熱情幫扶下,我們才避免了一場意外。他們善良樸實,為我樹立了好榜樣,讓我學會了寬容和付出,懂得了謙讓和感恩,我會銘記他們一輩子的好。
我們小區的業主出入為友,相互守望,和諧相處,親如兄弟姐妹一般,拉家常,談愛好,越談越投機,越拉越親密,“鄰里冷漠癥”漸漸消融,一種文明和諧的社區新風悄然形成。
為了方便我照顧老伴,兒子給我們買了一套電梯房。對門還沒有人入住,這會是一家什么樣的人?多大年齡?好交往嗎?在我的猜測中,那天終于見到了新鄰居。他們要裝修新房,過來看看我家的布局。這是一對年輕夫婦,男的叫小平,女的叫燕燕,兩個孩子都在縣城上學。
開始裝修了,小平過來打招呼:“姨,今天要切割,會有很多粉塵的,請你不要出門,完了我收拾。”我隨即把笤帚和簸箕送過去。為了趕進度,他們在三伏天依然堅持施工,我把涼開水和小米粥放在臺階上,供他們飲用。在孩子開學前他們入住了,我把培育好的兩盆綠蘿端過去,可以吸收甲醛,清潔空氣。看到我夸贊他們的新空調物美價廉,小平幫我聯系供應商,也安裝了同款式的空調。
一來二往,我們熟悉了,他們在門口鋪的紅地毯像紐帶一樣,把兩家緊緊相連。我送一屜包子,她送一盤烙餅;我給兩個可愛的孩子帶些小食品,他們就把自家地里的土特產送我分享。那種溫馨與愜意,信任與和諧,快樂與美好,著實讓人心曠神怡。
那天老伴有些感冒,身體發燒,乏困無力,我用盡渾身解數,一直折騰到晚上十點,也沒把他從椅子上扶起來。孩子們住得遠,叫他們不方便,我試探著給燕燕打了個電話,問她睡沒睡?請她過來幫忙。放下電話我就去開門,他們兩口子已經像天使一般出現在眼前,安頓好老伴后,我感激涕零,語無倫次,燕燕的一句:“姨,你不要客氣,就把我當成你娃,以后有事盡管叫我。”讓我再也控制不住幸福的眼淚,數次哽咽。
俗話說得好:“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老祖宗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高度總結,實在精辟,而“近鄰不如對門”則更加現實,折射出了人性的光輝。今生能相處一個好鄰居,是我最大的福氣。沒有親情,沒有約定,是距離和緣分,把我們鎖定在同一片天地;共同的樓道,出入的胡同,頻繁的見面,真誠的問候,沒有血緣,卻有深情。如今我們單元的鄰居,見面都會有一個甜蜜的微笑。我相信,“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不再只是一幅讓人羨慕的場景,而是近在眼前的現實。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