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0-24
□王芳
讀《絳州澄泥硯》是一次特殊的閱讀體驗,這里升騰著作者與主人公對世界的認識,他們又在某一點上交匯、融合、升華,散發開去,泛出許多種滋味。它是報告,也是文學,區別于很多非虛構作家的炫技和目的性,也區別于在非虛構中進行虛構的流行病,只是老老實實地寫一件事,寫一種器物,寫一種傳統,寫一家人。
是的,是一家人,不是一個人的單打獨斗,是一家人的全情投入,作者李云峰通過扎實的采訪,數年的伏案耕耘,將藺永茂一家人為恢復絳州澄泥硯這一流傳許久又失傳已久的名品文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犧牲,以及在新時代下非遺所要進行的創新之路,還有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躍然眼前。
《絳州澄泥硯》一書可取之處有四:
1.捋清了一條線
作者捋清并完整表達了絳州澄泥硯的源流,從最初的陶硯、瓦當硯,到唐宋時期,人們能燒制出“積水不涸、歷寒不冰、擊若鐘磬、撫如童膚、堅可試金”的絳州澄泥硯,到元明時期,澄泥硯的繁盛,再到清代淪于消亡,脈絡清晰,史料翔實。
作者也給出了之所以如此的理由:“隨著代表政治、文化、軍事、科技中心的宋代皇都東移南退,再到元代都城北立,明代都城先南后北,直到清代繼續定都北京,漢唐時期形成的東西走向經濟文化帶,自然被南北走向的經濟文化帶所取代。這樣的發展變化,讓身處東西文化帶上的古絳州走向式微,就是一種必然了。”這是作者給出的地理意義上的必然結果。
2.寫活了一個人
絳州澄泥硯之所以能在新時代得以恢復,關鍵在于藺永茂這個人。
開篇第一章,作者便寫到藺永茂遇到外地一老者,一路打問,最早生產澄泥硯的地方,竟無人知曉絳州澄泥硯,這樣的話語深深地刺痛了藺永茂。再加上藺永茂本人自進入新絳博物館開始,博覽群書時遇到了典籍中的絳州澄泥硯,且藺家本是藺相如的后代,祖上就曾燒過澄泥“門字硯”,他又是一個美術工作者,對筆墨紙硯有著天然的親近感。絳州澄泥硯在歷史上的獨特價值,消亡的巨大遺憾,加上本身的種種因素,促使藺永茂把恢復這一寶貝當作畢生追求。
找線索,定方案,拉兒子加入,直到賠上家產進入試驗,“一次次失敗,一次次重來,藺氏父子堅持了不是一年半載,而是整整六個寒來暑往,陰晴圓缺”!六年來的無數次失敗讓人動容,失敗的慘狀讓人瞬間淚目。
連兒子藺濤也是藺永茂的“作品”,從苦口婆心帶著兒子進入絳州澄泥硯的燒制,再把美術經驗傾囊相授,培育藺濤對絳州澄泥硯的歸屬感,再到扶上馬送一程,到最后徹底交權,把藺濤和絳州澄泥硯一起送入信息時代,他覺得他老了。而從多年各界的反應來看,家族式的傳承和培育,杜絕了鏈條斷絕的其他可能,凸顯了這個老人的長遠目光和睿智。
3.鋪開了非遺在新時代的探索
目前為止,中國非遺何止萬千?政策傾斜也有目共睹,但完整地傳續并取得產業化和效益化的并不是全部,如何讓絳州澄泥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存活下來,藺濤一直在探索。
一是取得專家級人士的首肯,二是在各種場合頻頻亮相,三是契合某些活動或有需求的單位,四是開啟網絡營銷模式,五是開放式燒造而不是家庭作坊式傳續,六是從個人燒制一步步上升到大的文化園,進行橫向聯合。當然,這其中少不了創新,產品為王,必須有過硬的產品,一些契合時代審美的作品便問世了,“云水硯”“東方之冠硯”“荷塘月色硯”“關帝夜讀春秋硯”“民族復興硯”……都是有效嘗試。
藺濤的探索目前來看是成功的,因為不但絳州澄泥硯品質在提高,知名度在擴大,還帶出了不少專業人才,養活了不少人。這或許可以給其他非遺以啟示。
4.亮出了一種精神
藺永茂、藺濤父子恢復絳州澄泥硯,于地方文化來說,意義重大,但更重要的在于一種精神的傳遞和傳續。
他們燒制絳州澄泥硯的六年間,經歷了無數次從頭再來,才取得最后成功。即使成功了,也不能停下來,直到恢復唐代絳州澄泥硯的品質,并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這是中國人骨子里百折不撓、鍥而不舍的精神。
父子二人言說行事,謹遵道生德育的原則,他們愛自己的家,愛自己的親人,患難相守,相濡以沫。他們愛自己的土地和鄉村,但凡有機會就要回報。他們尊師敬道,惠及他人,師長、村人、友人得到過他們的幫助,母校、臨汾洪洞大槐樹景區、清華大學等都接到過他們的捐贈,他們把愛送出了很遠。
這兩方面合二為一,是一種精神,來自于古老傳統中的仁義和修身,在這個世界顯得難能可貴。他們的“傳三代”藺子麟也在最后出現,藝術和品種都如小荷,才露尖尖角,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非遺持久的腳步聲。
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他們對絳州澄泥硯和絳州這塊土地凝視得太久,地域便以特殊的方式回報他們,于是他們風生水起,這是因果,也是科學,于是有了李云峰對他們平靜又克制的寫作。
書中的人或物,留下了時代的印記。滄海橫流,在文學流于坐在井中自編自演時,踏踏實實地寫一本現實題材作品,已值得點贊,而好的報告文學,將在時間長河中凸顯自己的價值。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