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0-22
傅晉宏
黃河從晉陜大峽谷沖出龍門后,逐漸進入了一個開闊地帶,前行至潼關、風陵渡向東流去。這一段黃河河床寬淺,主流東西擺動,素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說,河東是山西永濟市,河西為陜西大荔縣。“秦晉之好”,交往頻繁,特別是周秦漢唐,蒲州地近京畿,地理位置重要,歷來為西北入晉之捷徑,很早就形成渡口,是為蒲津渡,在今永濟市蒲州鎮蒲州故城西門外。
蒲津渡又稱臨晉渡、臨晉關、浦阪津、蒲津、蒲津關、蒲關、蒲津橋、夏陽津、大慶關等。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九·山西一》曰:“戰國時期,魏置關于此,亦曰蒲阪津,亦曰夏陽津。自河東而言,曰蒲阪津,自關中而言,曰夏陽津。”一般的說法是,秦稱蒲坂津,漢稱蒲津關,唐改建蒲津橋,易名蒲關,宋改大慶關。
傳說最早從臨晉渡黃河的,是商代末期的周文王,其率兵從此東渡黃河,大敗耆國(長治西南)。史載最早大規模渡兵的是秦穆公。《左傳·(晉)文公三年》記載:“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
蒲津渡造橋歷史悠久。史載從臨晉關黃河上連舟架橋渡河的,是春秋后期秦桓公的小兒子秦后子。《左傳·昭公元年(前541)》:“后子出晉,造舟于河,十里舍車,自雍及絳。”那時的蒲津橋屬于臨時性的浮橋,基本上是過河拆橋。戰國時秦國為攻打韓趙魏諸國,兩次造橋。以后漢、東魏、隋皆造有浮橋,但均為竹索,很不耐用。唐開元六年(718),蒲州被置為中都。開元十二年(724),為了加強對唐王朝的大后方河東及整個北方地區的統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書張說主其事,改木樁為鐵牛,易笮索為鐵鏈,疏其船間,傾國力對蒲津橋做大規模改建,“鐵纜連舟”“河水漂浮”,異常堅固。
唐后,歷代繼續維修、使用蒲津浮橋。北宋時因大洪水導致橋梁損壞,鐵牛沉沒河中,但在僧人懷丙的巧思下,鐵牛又回到了原位。金代末葉,橋曾毀于兵亂,但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為了軍事需要又恢復了浮橋。武宗正德、神宗萬歷年間,均曾加以整建。但隨著黃河變道,蒲津浮橋地位不再,到了民國時期,浮橋已蕩然無存,鐵牛、鐵人等埋入泥土淤沙,不見蹤跡。
1988年永濟市博物館根據文獻記載,結合當地耆老印象,在蒲州古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進行大規模發掘,1991年6月深埋已久的大唐開元鐵牛4頭、鐵人4尊、鐵山2座、七星鐵柱1組等相繼出土。2001年蒲津渡遺址成為國保單位。
蒲津渡是秦晉之分野。清代時,出蒲州城西門5里,大慶關東有秦晉省界牌樓,也就是在河東還有一段是陜西地域。20世紀30年代,閻錫山下令嚴禁販賣和抽吸大煙,而陜西尚無此令。有一天,永濟某人吸食煙土被發現,撒腿往西跑,稽查人員窮追不舍。可是過了省界牌樓,追的人就止步了,吸食者已逃出了山西境。他還調侃說:“你們的法令管得了晉國,還想管秦國?”
歷史上的蒲津渡,既是擺渡的渡口,又是連舟的浮橋,還是交通關隘,是堤壩組成部分,蒲州城的交通及管理輔助設施,是集渡橋關壩城五功能于一身的復合體景觀。“蒲津晚渡”列為元代蒲州八景之首,曾是“晝則船檣林立,夜則燈火萬點”的繁盛景象,歷代文人多有吟誦蒲津橋的詩文。
2022年蒲津渡作為“著名自然(人文)地理實體地名”被山西省民政廳列為首批保護地名。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