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萬榮,黃河岸畔的璀璨明珠(上)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0-22

楊金貴

老家與萬榮相鄰,在兒時的記憶中,萬榮曾是一個有著“萬泉”“榮河”之名,卻極度缺水干旱的地方。萬榮人實誠,解店集上賣涼粉,一毛五一碗,兩毛五兩碗,即使顧客疑問是不是算錯了賬,攤主總是笑笑道:您只管吃!萬榮人樂觀,“滾水泡饃就棵蔥”的家常飯,也能吃出個口香腸子爽。萬榮人敢想敢干,農業大干快上那陣,萬榮人就立志:“蓄住天上水,挖出地下泉,引水上高塬,萬榮變江南。”這些都已成為歷史的過往和時光的回響。萬榮的大蔥、孤山的黃梨很有名,每到秋冬季節,家里總要備上一些,一旦家人有個頭疼腦熱、上火咳嗽,這兩樣東西用場可就大了……

萬榮和萬榮人,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很好的,以致到現在,我的朋友中,萬榮人居多。

我特別喜歡萬榮這個名字,樸實無華而又富有詩意。“萬”象征著無窮無盡的活力與希望;“榮”代表著各行各業的繁榮與輝煌。萬榮,萬榮,萬事向榮,萬業繁榮,萬物爭榮,萬眾尊榮……

有人說萬榮是因“萬泉涌動,榮光冪河”而得名,想象美好,其情可贊。其實萬榮縣名是1954年原萬泉縣和原榮河縣合并時,各取首字而成的。

萬榮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地方建制的產物,但它卻是一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土地,猶如一部絢麗多彩的史詩宏著,跳躍著汾陰、萬泉、榮河、寶鼎等字眼,從先秦的悠悠古韻中走來,歷經南北朝的風云變幻,沐浴隋唐的熱風涼雨,領略宋元的文化交融,見證明清的歲月沉淀,走過民國的滄桑變遷,使其成為黃河岸畔一顆閃耀著永恒光芒的璀璨明珠。無論時光如何流轉,萬榮深厚的底蘊都能散發出巨大的魅力。而今的萬榮,更是生機勃勃、活力四射,榮光璀璨、氣象萬千……

金秋送爽,花果飄香,是大自然最美的時節。我和好友相約,踏上了萬榮這片神奇的土地,懷抱對未知的期待和探索的熱情,近距離、多角度地欣賞和感知這顆明珠,真正領略它的獨特風韻與華彩……

古建韻千秋

萬榮是一個古建云集的奇妙世界,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后土祠、飛云樓、早塔泉、稷王廟、八龍寺塔等11處。每一座古建筑都稱得上是一部立體史書。它們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文化的傳承和人類智慧的結晶,在歲月的風雨中,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滄桑。

秋風吹拂著絲絲涼意,天空飄落著零星的細雨,反倒讓人清醒和愜意。我和朋友在萬榮縣委宣傳部同志的陪同下,走進了李家大院。我是第四次來這里,但每來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隨想。

李家大院的門樓高大巍峨,灰色的青磚建筑古樸而厚重。因過去來這里都是陪著客人,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沒有琢磨過門樓上的巨幅楹聯。“一部滄桑身后留畫梁幾許依山獨秀;百年風雨門前有善畝萬千與我同耕”。凝視細想,實讓人心緒波動。財富豐盈不及精神富有,德善傳承方有家業繼興。游李家大院不僅是一次視覺盛宴,更是一次精神洗禮。

踏入院門,一道布滿燈籠的紅色走廊,營造出迎接國慶佳節的喜慶氛圍,彰顯著新時代的紅火氣象。

大院深處是錯落有致的四合院,布局嚴謹、結構精巧,鱗次櫛比、古雅幽深。各式楹聯、匾額、雕刻,寓意美好,做工精致,藝術精湛,別具特色,仿佛向人們訴說著院落的傳奇及其背后的深邃文化和精神力量。

李家大院不僅形象生動地體現了晉南民俗、民風和文化特點,而且將徽式建筑風格融入其中,為其增添了一抹溫婉與典雅。哥特式建筑風格的點綴,賦予了它別樣的神秘與浪漫。南北珠聯,中西璧合,多種風格在這里交融,共同成就了這座大院的獨特與別致,更體現了萬榮人開放包容的精神和對外文化的尊重,具有極高的旅游觀賞和研究價值……

萬榮的飛云樓可以說是中國木質建筑國保中的國寶、奇跡中的奇跡,它和應縣木塔被譽為南北“雙絕”。

中午時分,我們來到位于萬榮縣城的飛云樓下,一眼就被那雄偉氣勢和奇特構建所震撼。樓高23米,外觀三層四滴水歇山式樓頂,宛如一座巍峨的宮殿。內看五層,四根通天大柱作為樓身構架的骨干直通樓頂,仿佛神話故事中的巨人一樣,力可托天。全樓斗拱密集,共有345組,竟無一根鐵釘。各層檐角起翹,宛如云朵簇擁,故名飛云樓。

飛云樓每一處細節都見證了中國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無窮智慧。那精美的木雕,巧奪天工的斗拱,栩栩如生的彩繪,無不展現出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魅力,也印證了自古以來萬榮人的聰明睿智。

飛云樓不僅是一座建筑瑰寶,也是萬榮人一種精神寄托。據傳,曾有萬榮人和武漢人相遇,談笑甚歡。談及中國的名樓時,武漢人自豪地說:“武漢的黃鶴樓,離天只有二尺九。”萬榮人便接著說:“萬榮有座飛云樓,半截鉆到天里頭。”武漢人覺得萬榮人在吹牛,也夸口道:“有一回,一個人從武漢黃鶴樓上不慎掉下來,不是摔死了,而是餓死了。”萬榮人當然不服氣,張口就來:“有一年,一個小孩從萬榮飛云樓上走下來就死了。”武漢人說:“走下來肯定比掉下來慢,不是也餓死了吧?”萬榮人慢悠悠地說:“老死了!”武漢人再也無語。笑話歸笑話,但笑話背后是萬榮人那種爭強好勝不服輸的精神特質,是萬榮人對飛云樓的崇尚與情懷。

如今,飛云樓告別了往日的清凈,每天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大量游客,成為游客心儀的打卡地。陪同的萬榮縣委宣傳部同志告訴我,縣委、縣政府計劃將飛云樓前開辟成一處富有特色的休閑文化廣場,既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方便外來游客,又為廣大市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讓人民群眾更有獲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可以想象此工程完工后,這里將成為一片充滿歡樂和活力的生活樂土,古老的飛云樓與現代文化娛樂設施相映襯,更加熠熠生輝、灼灼其華……

最具厚重歷史的萬榮后土祠,位于黃河西岸的廟前村。下午5時,我們一行懷著對古老文明的敬畏和對先賢人祖的敬仰來到這里。當腳步邁進山門,莊嚴肅穆的氣氛便籠罩在身旁,“品”字戲臺、東西五虎殿、獻殿、香亭,似乎都顯得那么靜謐、神圣。

我們緩緩走到正殿前,一種難以言喻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們仿佛看到了后土這位大地母親,以其廣博的胸懷孕育了萬物,滋養著生命的繁衍與成長。那一片片肥厚的沃土,是她賜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人們世世代代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播下希望的種子,收獲喜悅的碩果……

我們仿佛看到了,遠古時期這里尚顯荒僻,但陽光灑在大地上,卻泛起一層神秘的光澤,天空澄澈而高遠。軒轅黃帝率領一隊隨從來到這里,他親自拿起掃帚,帶著莊重的敬意,將地面掃凈整平,辟出一處象征著與天地神靈溝通的祭壇,然后恭敬地站立壇前,雙手合十,面容肅穆,向著大地默默祈禱,祈求后土圣母庇佑,風調雨順,土地肥沃,五谷豐登,百姓安居樂業,生命得以延續,文明得以繼承。這一舉動,穿越了5000年的時空,至今仍讓我們感到莊重與虔誠。

我們仿佛看到了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宋真宗趙恒等歷史上9位皇帝,先后24次到這里祭祀后土熱鬧而宏大的盛況……

遠古祭祀的鐘聲穿越時空,在耳邊悠悠回響,那是先民們對后土圣母的真誠敬畏與衷心感恩,那是生命與自然的最初對話和情感交流,那是人與自然的友好融合……

轉過正殿,便是東可瞻魯、西能望秦,氣勢輝煌、聞名于世的秋風樓。樓高三層,磚木結構,斗拱密結,造型古樸,典雅莊重。樓上飛檐如翼,凌空欲騰,恰似一只振翅高翔的大鵬。秋風樓的每一根木、每一塊磚、每一處雕刻,都凝結著建造者的匠心。

因樓體年久,正待修繕,游人暫不能登樓遠眺。但漢武帝劉徹當年祭祀后土,泛舟游覽黃汾的情景仿佛歷歷在目。漢武帝游興高致,思緒萬千,留下《秋風辭》千古絕唱:“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全詩短短九句,竟提到十種意象,意境優美,音韻流暢,構思巧妙,聲情并茂,既寫出了泛舟中流、君臣飲宴的歡樂景象,又表露了老之將至、雄心猶在的白首豪情。時光已過兩千多年,《秋風辭》依然唱響。這正是:漢武臨汾河,秋風譜浩歌。白云映盛景,詩意繪山河。古韻傳千代,風華永不磨。

從秋風樓下穿過,我們爬上望河臺,萬榮縣文化和旅游局的同志告訴我們,在這里可以看到“榮光冪河”的祥瑞之象——就是陽光覆蓋到黃河水面上,水面泛出五彩繽紛的彩霞。據說宋真宗當年在此看到“榮光冪河”之象,群臣歡呼,真宗一喜之下,便下令將當時的寶鼎縣改回到榮河縣。

說來也巧,當我們登上望河臺,西邊的黃河之上果然懸著個大太陽,古老而雄渾的黃河水面以及與之連接的天空,頓時成了霞光的舞臺,奇特瑰麗的云彩像魔術師一般不斷變幻著花樣,一會兒橘色如錦緞,一會兒深紅似旗海,五光十色點綴其間,顯得十分壯觀。霞光賦予了黃河神奇的力量,它攜裹著與之交匯的汾水,帶著歲月的沉淀,向西奔騰而去。這光和霞、景與情,是大自然對萬榮最慷慨的饋贈。這份美景會永遠鐫刻在每位游客的心靈深處。

說到萬榮古建,盡管難以一紙書完,但絕不可不說一下稷王廟。萬榮稷王廟是目前國內現存唯一的北宋廡殿頂古建筑。在傳統建筑形制體系中,廡殿建筑是房屋建筑中等級最高的一種建筑形式,屋頂陡曲峻峭,屋檐寬深莊重,氣勢雄偉浩大,在封建社會是體現皇權、神權等統治階級象征的高級建筑,其他官府及庶民嚴禁采用。萬榮稷王廟采用廡殿建筑風格,自然是對農耕始祖后稷的敬畏和尊重。而今,隨著歷史的煙云散去,汴梁的宮闕早已隱入歷史的塵埃,但在萬榮稷王廟依然可以欣賞北宋時期高等級建筑之風貌……

產業譜華章

一個地方繁榮的背后,往往要有產業的支撐。產業乃發展之基、財富之源、壯大之本、興盛之要。產業興則地方興,產業強則地方強。

多年來,萬榮人具有強烈的商品意識和獨到的產業眼光,“東啟明,西長庚,南星北斗,敢為摘星手;春芍藥,夏牡丹,秋菊冬梅,善做養花人”。萬榮的產業發展,并非千篇一律的模式復制,更不是心血來潮的一哄而起、一哄而落,而是主導與輔助共進,傳統與新興融合,形成了一個充滿生機的生態系統。農業方面,水果、香菇、中藥材、優質糧生產、畜禽養殖“五管齊下”。工業方面,外加劑、中醫藥、農副產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四輪驅動”,真可謂“太陽、月亮、滿天繁星”,譜寫出一曲曲產業發展的壯麗華章。

以蘋果為主的水果產業,是萬榮產業的一大品牌。蘋果原產于歐洲,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近百年來傳入世界五大洲,成為人們普遍喜歡的一種水果。蘋果被稱為“平安果”。“蘋”與平同音,中國人給蘋果寓以“平安”“吉祥”之意。許多地方兒婚女嫁、走親訪友、探病問安時,都以蘋果為最佳禮物。蘋果是“智慧果”。科學家發現蘋果中所含溶解性的磷和鐵以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細纖維等,十分有利兒童成長發育。蘋果是“靈感果”。牛頓就是通過一個熟透的蘋果從樹上掉下這一現象,發現“萬有引力”的。蘋果是“生命果”。“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這是著名諺語。蘋果含有豐富的糖類和營養物質以及200多種低分子化合物。蘋果還有“美顏果”“藝術果”等美稱。萬榮人更富有體驗感和創造性,他們把蘋果稱為“快樂之果”,種的人快樂,買的人快樂,吃的人更快樂,它給人們帶來的是平安、健康、美麗、智慧、長壽,讓人感到快樂和幸福。

萬榮,天生就是大自然饋贈的一處優質蘋果產地。這里氣候宜人、陽光充沛,既沒有嚴寒的侵襲,也沒有酷暑的焦灼,為蘋果生產提供了舒適的環境。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蘋果,個大形正、色艷肉脆,營養豐富、味道甜美,著實受人喜愛。

我們在萬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蘋果博覽館看到,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萬榮人就開始大面積種植蘋果,30多年來,全縣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年產達12億公斤,萬榮蘋果三次蟬聯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萬榮蘋果被譽為“中華名果”。

萬榮人對蘋果像呵護孩子一樣精心,更讓這份甜蜜的事業熠熠生光。他們在種植上不斷探索革新,改品種、改土壤、改密度、改模式,讓蘋果的品相日益姣好,品質越發優異,價值節節攀升,產量持續增長。在服務上同樣不遺余力,為果農提供品種選擇、種植技術、農資服務、農機托管、成果銷售等一體化、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萬榮蘋果不僅馳名全國,而且漂洋過海遠銷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在世界水果舞臺上展現出獨特魅力。

萬榮優質蘋果種植宛如一場繽紛的盛宴,緩緩拉開了萬榮多種類水果種植序幕,各種水果如同一顆顆晶瑩的珍珠,散落在這片沃土上,展現出無限生機。“草莓酥梨紅櫻桃,李子冬棗黑葡萄,蜜桃紅柿三白瓜,四季鮮果不斷茬”,成為萬榮水果的真實寫照。

走進萬榮未來果園,我們仿佛來到一個濃縮的水果世界。上千畝大的果園,種植有七大類210多個水果品種。這里已成為全縣水果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以及現代化、集約化、智慧化種植的“試驗室”和“孵化地”。紅的、綠的、黃的,各色蘋果散發著不同味的芳香;青的、紫的、黑的,“異樣”的葡萄像瑪瑙般晶瑩剔透;大小式樣的獼猴桃,大的如雞蛋,小的似紅棗,顯得十分俏皮靈動……它們歡快地演奏著果園豐收曲。未來果園還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聯袂,研究出紡錘形、主干形、V形、Y形、棚架、籬壁等多種水果栽培模式,有利于機械化操作,節約人力物力,降低生產成本,擴大土地利用率,提高水果產量和品質。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目前,全國水果行業有影響力的“王掌柜”“鑫榮懋”等大型水果經銷企業均已落戶萬榮,萬榮水果產業的“三級跳”將大放異彩,為世界帶來新的驚艷……

隨著萬榮果業的提檔升級,每年要產生大量廢棄果木。這些干枯的果樹枝干,要么當作柴火燒掉,要么成為污染環境的垃圾。聰明的萬榮人發現,種植香菇既可使廢棄的果枝得到利用,又可將果枝殘渣變成肥料滋養土地,不失為一條閉環的綠色生態產業鏈。于是,香菇生產又一大支柱產業迅速在萬榮發展壯大。

2013年,萬榮引進河南投資商到南張鄉薛里村建設香菇基地,并成立“天天香食品有限公司”,燃起香菇生產星星之火,到2015年就已“星火燎原”,勢不可擋。目前,全縣已形成菌種制棒、養菌出菇、收購交易、初深加工等一體化產業鏈,產業規模達到3000萬捧,名列山西前茅。

香菇雖沒有靈芝那種仙風道骨,也不像蟲草那樣雍容華貴,但它的生產過程看似簡單卻充滿挑戰。菌種選擇、菌種擴繁、培養料制備、菌絲培養、出菇管理等環節,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弄不好就會造成巨大損失。在薛里香菇基地,我們感受到了香菇種植的嚴密和不易。那里的每一位香菇生產者,都像是一位執著的耕耘者,更像是一位虔誠的守護者。操作規范是他們心中不可逾越的紅線,一絲不茍是他們對香菇生產的熱愛和敬畏。正是他們的敬業,萬榮香菇才品質非凡。觀其形,圓潤而飽滿,每個菇朵都宛如小巧精美的玉傘,傘蓋紋理清晰,規則細膩;察其色,或深褐,或淺白,光澤溫潤,質樸自然;嗅其香,韻味獨具,淡雅清新;品其味,堅實而不失滑嫩,香濃而不損爽口;辨其質,益生元素豐富,營養價值居高,實乃萬榮珍品,人間美味!

說到萬榮的產業發展,不得不說萬榮的混凝土外加劑。它不僅是產品研制和產業發展的故事,更是一部萬榮精神的史詩,奏響著萬榮人艱苦奮斗、不屈不撓、敢為人先、勇往直前的激昂樂章。

1975年5月的一天,萬榮縣坑西村青年農民徐錫賓外出推銷塑料時,在火車上邂逅徐州人劉健。小伙子主動為比他年長的劉健打水,熱情地與劉健攀談。他的善良和真誠如春風暖陽,讓劉健心里感到熱乎乎的。徐錫賓的誠善之舉,不僅收獲了他改變命運的機遇,也為家鄉富裕帶來了福音。劉健得知萬榮坑西有村辦企業,便告訴徐錫賓徐州生產的一種微沫劑,一小瓶成本僅1.5元,全國統一售價卻高達19.4元。這可是潑天大的利潤呀!徐錫賓便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村干部。經過一番合計后,坑西村第六生產隊決定拿出事先計劃買手扶拖拉機的錢,嘗試微沫劑生產。于是派徐錫賓和財務隊長潘曉引,經由劉健引薦去徐州學習微沫劑生產技術。

潘曉引和徐錫賓揣著對未知的渴望,踏上了前往徐州的學習之路。可是他們到徐州后,人家不讓看配方,也不許參與配料生產。因為微沫劑當時屬于新技術,配方生產是保密的。但看在劉健引薦的面子上,只讓他們站在生產車間一旁觀看。

倔強的潘曉引并未就此退卻。她默默地細致地看著人家怎么做,用眼觀察每一個細節,用心揣度每一個步驟,用腦分析每一種成分……

回到家里,潘曉引憑著她十多天的觀察分析,大概琢磨出了制作微沫劑所用材料和熬制步驟。但家里沒有熬制微沫劑的電磁爐和搪瓷鍋,潘曉引便用煤油爐和洗臉盆來熬制,一次又一次,成百次的試驗,成百次的失敗,據說,當時她家的紅薯窖都快被試驗產出的廢渣填滿了。

潘曉引不灰心,經過無數個日夜的煎熬和堅守,終于從臉盆中熬出了“致富劑”。那一刻,她流出了喜悅的淚水,她用自己的堅強和堅持,書寫了一段屬于自己、也屬于萬榮人的傳奇故事。

潘曉引的成功,激勵著每一個追逐夢想的萬榮人。生產混凝土外加劑一時成了當地的“搖錢樹”。生產工具由煤氣爐、搪瓷臉盆變成了大火爐、大鐵鍋,這才演繹出“一個爐子一口鍋,一根棍子忙攪和,一鍋就賣一萬多”的傳奇佳話……

數十年來,萬榮縣一群群聰明人、能干人,懷揣夢想與追求,秉持科學與務實,在混凝土外加劑生產中,勤于學習,勇于探索,善于創新,硬是把外加劑從單一的微沫劑生產發展到早強劑、堿水劑、速凝劑、膨脹劑等幾十個品種,讓萬榮外加劑產業從寧靜的鄉村,走向繁華的城市。十萬大軍踏遍大江南北,銷售網絡聯結四面八方,642家生產企業,600萬噸產能的產業規模,使得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30%以上。萬榮人成為全國混凝土外加劑生產銷售領域一支強大的生力軍。三峽大壩、青藏鐵路、港珠澳大橋等全國重點工程,都融合著萬榮外加劑。

萬榮外加劑從“一鍋熬”變成了大產業,一路走來,留下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這其中有創業者夜以繼日的奮斗身影,有研發者攻堅克難的執著眼神,有推銷者奔波他鄉的堅實腳步,有生產者認真操作的辛勤汗水……他們用自己的奉獻和擔當,把萬榮人的精神融注到一座座宏偉的建筑之中,在祖國的山河之間塑起一座無形卻高大的萬榮人“群雕像”……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