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0-21
□記者 王捷 文圖
文物名片
主角:三彩珍珠地麒麟蘆雁紋脈枕
出生時間: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出土地:永濟市蒲州鎮魯家村
尺寸:長11.5厘米、寬9.5厘米、高5.5厘米
藏寶地:運城博物館

關注我們欄目的朋友應該會記得,此前我們介紹過瓷枕一類,有白釉黑彩詩文八角形瓷枕,也有黃釉褐彩花卉紋臥虎枕。今天,我們再向各位介紹一款與眾不同的瓷枕,那就是珍藏于運城博物館的唐三彩珍珠地麒麟蘆雁紋脈枕,出土于永濟市蒲州鎮魯家村。
在運城博物館展出的眾多精美瓷器尤其是一系列瓷枕中,這件寶物精致小巧、釉色艷麗,格外引人注目。單從這款瓷枕的名字“脈枕”,以及猶如一個拳頭大小的尺寸“長11.5厘米、寬9.5厘米、高5.5厘米”,就能看出其特別的用途來。
不錯,與以往多為古人睡覺使用的枕頭相比,這是一件脈枕,顧名思義,就是中醫為病人診脈的用具,放在病人手腕下起到襯墊的作用。
中醫在把脈時,會用手指去感受病人的脈象。脈枕能讓病人的手腕處于自然狀態,幫助病人氣血暢通,脈象更舒展平穩,從而提高把脈的準確性。也正因此,脈枕一般都是精致小巧輕便型,方便外出診治時攜帶。
據悉,脈枕最早出現于隋代,唐朝時期開始大量生產,宋、金、元時期最為鼎盛。進一步查詢資料可知,脈枕材質可謂多樣,包括陶質、瓷質、木質及金屬、藤條、玉石、竹子等。其中,瓷質的脈枕因為散熱功能好、手感清涼舒爽、更便于感知脈搏規律等特點,備受中醫的青睞。
唐代陶瓷脈枕有很多種類,包括青瓷、白瓷、三彩、絞胎等。仔細端詳這件三彩珍珠地麒麟蘆雁紋脈枕,其呈長方形,形制規整,通體施黃、綠、白三色釉,色澤斑斕瑰麗又不失質感,側面還留有氣孔,中間為空,既能防止燒制時變形,又能方便醫生靈敏感知病人脈搏。尤其是“珍珠地”“麒麟蘆雁紋”等特點,都屬于古代瓷器的紋飾,折射出古代瓷器的藝術發展歷程。
“珍珠地”,又稱珍珠地劃花,在瓷器主題飾紋以外或以內的空間,用小圓孔工具戳印出如珍珠狀細小的圓圈,看上去貌似用珍珠填滿空間,視覺上讓瓷器更加美觀,也更加立體生動。這也反映了制瓷技術的進步,具有時代特色。
頂部繪制的麒麟和側面的蘆雁,活靈活現,靈動可愛。麒麟作為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祥瑞神獸,有吉祥之意,常常被作為一種紋飾用在瓷器上。雁紋則常以棲息環境蘆葦為襯景,俗稱“蘆雁紋”,同樣是一種象征吉祥的紋飾。
可以說,這件制作精良,融合瓷器、雕刻、繪畫、色彩等于一體的脈枕,是難得的藝術品,讓人感受到唐人極富浪漫氣息的生活意趣,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風俗及時尚品位等。
這件脈枕出土于永濟市蒲州鎮魯家村。永濟是“舜陶河濱”的地方,歷來陶藝發達。據記載,早在元代,蒲州窯就是北方著名的瓷窯。這件脈枕,正是當地陶瓷歷史的發展與演變的一個依據。
同時,歷經時間的淬煉,這件脈枕四周的邊棱能看到明顯的使用痕跡。也許當年,它的主人曾用它治病救人,無疑,這件瓷枕更是一個日常用品。這是中醫文化在生活中的浸潤和影響,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與社會意義。
脈枕是專家學者考證中醫文化發展的一大依據。作為中醫的“最佳拍檔”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見證了中醫的發展進程,更見證了“醫者仁心”“懸壺濟世”的中醫精神。它就像一個文化載體,將有關中醫的信息變得更加具象化。
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道:“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戰國時期扁鵲診脈的文獻記錄,讓我們了解到中醫的起源,而一千多年前唐代的脈枕,則讓我們感受到中醫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光陰荏苒,如今醫療技術不斷發展,脈枕的材質已發生了更多變化,但脈枕仍然在中醫診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件唐代的三彩珍珠地麒麟蘆雁紋脈枕瑰寶,藝術與實用同輝,映照人類的文明畫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