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0-17
□董明吉
夏縣,因大禹當年在此封國號為“夏”而得名,是全國唯一一個用“夏”字命名的縣。夏縣禹王城,因大禹當年在此建立都城而得名。
四千多年前,夏縣禹王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部落聯盟,由十多個姒姓部落組成。夏后氏在這個部落中居于領導地位,其首領就是大禹。
(一)
13年間,大禹的足跡遍步華夏山川河流,治理好天下的水患,隨后接受舜的禪讓,成為天下共主。人類由原始部落進入文明的“夏后”時代。
《史記·夏本紀》載:“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郇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12個氏族組成的部落,以“夏后”為名號和國號。
大禹治水期間,每到一處都會安營扎寨,指揮中心主要集中在黃河中游的冀州中原地區:陽城、陽翟、平陽、晉陽、安邑、斟鄩、西河、亳等處,但最高的中央領導機構設立在夏侯氏的都城——“安邑”。
《水經注·涑水》載:“安邑,禹都也,禹娶涂山女,思戀本國,筑臺以望之,今城南門,臺基猶存。”這句話是說,安邑是禹的都城,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兒,她思念自己的國家,于是筑臺望鄉,當時安邑城的南門,那座高臺的基址還在。
《史記·夏本紀》載:“禹封國號為夏。”
“夏”是夏后氏族圖騰的唯一標識。
“夏”字,最早見于甲骨文,其本義是“雄武的中國人”。
甲骨文中的“夏”字,是一個人的象形:頭、發、眼、身軀、兩臂、腿腳一應俱全,且雙手擺開呈現一種強而有力的架勢。金文中的“夏”字較甲骨文而言,字形極大地復雜化了:人的頭和身軀變成繁體的“頁”字形結構;左右兩邊兩個呈鋸齒狀結構的部分,是手的象形;其下是腳趾朝向左邊的兩只腳的象形,也就是“止”。小篆中的“夏”字,由金文字形發展而來,只是“腳”簡化成一只,整個字的結構看起來更為明朗。約在隸書階段的后期,“夏”字又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簡化:上面繁體的“頁”被寫成了隸書“夏”字所示的形狀,兩邊的“手”被省略掉了,下面的“腳”變成了“夂”,由此演變為楷書中的“夏”字。
《說文解字》載:“夏,中國之人也。”
《辭源》載,“夏”有4個意思,其中一個是“古代漢族自稱為夏,也稱‘華夏’‘諸夏’”,還有就是“朝代名。相傳為禹所建立。建都安邑。在今山西夏縣北”。
《辭海》中,“夏”有6個意思,其中提一個為“中國人自稱”,一個為“夏后氏,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相傳為夏后氏部落領袖禹子啟所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建都陽城(今河南開封東),斟郇(今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等地。傳到桀,為商湯所滅”。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夏,朝代名。禹治水有功。受舜禪。國號夏。亦稱夏后氏。都安邑。故城在今山西夏縣北。”
《通典·河東郡》載:“夏,漢安邑縣地。蓋以夏禹所都為名。禹都安邑城,在今縣北十五里。”
(二)
夏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進入了早期國家形態,組建了政府和軍隊,有了管理社會和保衛領土的能力。夏朝制定了法律,反映了社會階層的出現和國家的階級本質,表明其有了治理社會和管理國家的制度。夏朝還形成了等級制度,反映了社會階級分化的出現,也表明夏朝已經有了統治和管理社會的能力。而都城的建立,不僅表明夏朝有了固定的政治中心,也表明夏朝已經有了統治和管理國家的物質基礎。
《春秋左傳正義》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諸夏”,“夏”也有盛大、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諸華”,華有美麗、華麗的意思。久而久之,“中華”便成了“中國”“華夏”的代名詞。這不僅是地理層面的,更深一層的價值在于文化沉積方面和文明的含義。
“華夏”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華夏各族和蠻貊人民,無不遵從。大約從編著《尚書》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春秋左傳·定公十年》載:“孔丘以公退,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子說,東夷邊遠之地人不能干涉華夏的事情。這里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
華夏是中國的古稱,同時也是漢民族的別稱。關于“華夏”“中華”的“華”,一指華山,二指舜的名字“重華”的諧音,“夏”則指夏水,也就是今天的漢水;“夏”是源自夏朝,夏朝以中央大國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國”的意思。
在古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5種含義:一是指帝王所在的國都,即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是指中原地區;四是指國內、內地;五是指古代華夏族、漢族居住的地區或建立的國家。
夏禹之后,兒子夏啟繼承了王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君主。這一變革,標志著中國社會從原始的部落聯盟向高度集權的國家政權轉型。夏朝的政治體制以“家天下”為核心,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相結合,為后來的中國政治發展奠定了基礎。
夏啟建立夏王朝時,取萬物生長最旺盛的季節“夏”,寓意強大、繁榮之意。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在安邑誕生了。
(三)
《中國通史簡編》載:“由于形勢不穩,他(啟)放棄陽翟,西遷大夏,建都安邑。”
如果說,夏禹在禹都開創了夏都文化新紀元的話,那么,夏啟在安邑則開啟了華夏文明的新時代。
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為了保障河東鹽池安全,夏朝決定就近再置一個安邑,種種原因擱置下來,公元487年才正式設立南、北安邑兩縣。夏縣被命名為南安邑,新置安邑為北安邑。由于南、北安邑方位錯位,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南、北安邑名字互換,在北安邑別置夏縣。此時,夏縣仍在禹王城。公元578年,夏縣遷移十五里以東新址,南、北安邑取消,保留鹽池邊一個安邑。飽經滄桑的古安邑,剎那間變成遐思遙愛的禹王城。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說:“夏以前的堯舜禹,活動中心在晉南一帶。堯舜禹建都在今河東境內,故河東是最早稱‘中國’的地方。晉南地方是當時的‘帝王所都。’‘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國’,而‘中國’一詞的出現正在此時。‘帝王所都’意味著古河東地區曾經是華夏民族先祖創建和發展華夏文明的活動中心,是中華民族總根系中的‘直根’。”
這真是:赫赫夏禹功德大,魏魏夏啟立大夏。泱泱華夏復興隆,浩浩安邑古中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