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0-17
有“中國西部歌王”之稱的王洛賓先生的歌曲,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甚至大多數人都會哼上幾句,如:《達坂城的姑娘》《半個月亮爬上來》《康定情歌》《在那遙遠的地方》《阿拉木汗》《掀起你的蓋頭來》《瑪依拉》等。先生創作或改編的眾多優秀音樂作品,被人們傳唱了幾十年而經久不衰,有些還傳唱到了國外。然而,王洛賓先生與我們運城的一段情緣,可能了解的人就不多了。
王洛賓先生一生可謂是命運多舛,經歷波折,他曾因莫須有的“共黨嫌疑”罪名被國民黨特務抓捕入獄4年;也曾在特殊年代里蒙受不白之冤達十多年,但無論身處順境或逆境之中,唯一不改的是他的音樂創作初心。即使在國民黨的監獄里,他仍能創作出十余首囚歌來。
一首《大豆謠》,與河東兒女有了不解情緣。
今年已85歲高齡的康杰中學退休教師羅力立,是革命烈士的后代。她父親羅云鵬是黑龍江人,早年參加革命,在延安中央黨校學習一年后,被分配到陜北公學工作,1938年初被中央派往蘭州任中共甘肅工委副書記。她的母親樊桂英是安邑人,西安助產學校畢業后留在學校附屬產院工作。1938年,住院產婦劉群先介紹她到陜西涇陽安吳堡青訓班學習,其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學習結束后,被組織派往蘭州八路軍辦事處,化名張英。報到后被分到甘肅工委所屬婦委會,由此與羅云鵬相遇并一起工作。組織上為掩護羅云鵬身份和工作需要,經謝覺哉提議并與夫人王定國牽線介紹,張英與羅云鵬結為夫妻。1939年9月17日,他們的愛情結晶——一個可愛的女兒降生了,父親為她取名“羅俐麗”,寓意聰明美麗。(后來,父親在獄中給她改名羅力立,寓意長大后挺立有力量)。然而當小力立出生不到8個月的時候,厄運突然降臨。1940年6月6日,甘肅工委遭到破壞,羅云鵬與正在他家開會的兩位省委同志一起被國民黨警察局抓捕,第二天,張英和8個月大的女兒也被抓捕了。
因為當時還處在國共兩黨合作時期,國民黨為掩蓋其罪惡行徑,數次轉移,最終把他們關在蘭州李家灣東側一處國民黨中統特務組織設立的“特種政治犯看守所”,俗稱“沙溝秘密監獄”。在這里,他們偶遇了因莫須有的“共黨嫌疑”罪名關押的王洛賓先生。
沙溝監獄的牢房分大號和小號,所謂“小號”,即是在一個大牢房里隔出12個“牢籠”,排成兩排,一邊為單號:1、3、5、7、9、11;一邊為雙號:2、4、6、8、10、12。羅力立母女關在6號牢籠里,王洛賓關在對面5號牢籠里。轉移到沙溝監獄時,羅力立已兩歲了,是監獄里唯一一個可以活動稍自由一點的“小囚犯”。由于長期營養不良,小力立長得身小頭大,獄友們都親切地喚她“大頭”。力立從小就活潑可愛,常常從牢籠遞飯的小窗口里爬進爬出,深得眾獄友喜愛。住在對面5號牢籠里的王洛賓更是對小力立疼愛有加,經常把她叫過去,教她唱歌、跳舞,小力立學會了不少歌曲和新疆舞。獄友們還教她識了不少字,26個英文字母她都能記下來。可惡的獄警不許她稱呼獄友“叔叔”“阿姨”,聰明的力立就用英文字母來叫他們,她叫王洛賓為“W”。
8個月大就進了監獄牢房的小力立,從認知世界開始,面對的就是一群衣衫襤褸而意志堅定的“囚犯”和面目猙獰窮兇極惡的國民黨特務、獄警。吃的方面就更談不上了,獄警曾因她是小孩,以不是“囚犯”為理由克扣了她的口糧,是父親帶領獄友們絕食斗爭后才給她爭得了吃飯的權利。一日放風時,力立從墻角里撿到幾粒蠶豆,嘗過后,高興地跑到放風的獄友和王洛賓跟前,問他們“世界上什么東西最好吃?”在大家答出“巧克力”“饅頭”“紅燒肉”等時,這些都是小力立從沒見過的,她一邊搖頭一邊著急地把藏在口袋里的東西掏出來高高舉著,神氣地說“是大豆”。母親聽到后轉身掉下了心酸的眼淚,王洛賓聽了也是心潮起伏、感慨萬千。回到牢房隨即一邊哼唱,一邊記寫,創作了一首兒歌《大豆謠》:
蠶豆稈,低又低,
結出的大豆鐵身體。
力力對囚徒夸大豆,
世界上吃的數第一,
世界上吃的數第一。
小力力,笑瞇瞇,
媽媽轉身淚如雨。
街頭上叫賣糖板栗,
牢房里大豆也稀奇,
牢房里大豆也稀奇。
小力力,有志氣,
媽媽的哭聲莫忘記。
長大沖出鐵大門,
全世界大豆屬于你,
全世界大豆屬于你。
這首兒歌在監獄里傳唱了許久,并教會了小力立,激勵羅力立受益終生。
1944年,王洛賓被保釋出獄,去了青海。
羅力立母女在1946年2月22日羅云鵬被國民黨殺害后,也獲釋出獄。按照羅云鵬臨刑前的遺愿,本是要“回家”到延安去,無奈當時國民黨軍隊正在瘋狂圍剿延安,難以成行,輾轉兩年后,她們回到了已經是解放區的運城老家。
從此王洛賓與羅力立母女天各一方,失去了聯系,但彼此都在關注著對方。
1994年3月10日,年逾80歲的王洛賓和電影《往事歌謠》攝制組一行來到運城,專程看望他當年的小獄友羅力立。在運城康杰中學教師宿舍里,王洛賓和年過半百時已退休的羅力立時隔50年后再次相見了。他們相擁而泣,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大豆謠》。此行,王洛賓還特意給羅力立帶來一包大豆,他們一邊吃著大豆,一邊回憶著監獄里的往事。遺憾的是,當時羅力立年過80的母親樊桂英中風失語,癱瘓在床,已認不出人來。當王洛賓俯下身子告訴她“我是王洛賓,住在5號,您和力立的對門”。瞬間的記憶閘門一下子被打開了,已失語多年的樊桂英突然放聲大哭起來。這里也許是勾起了她對丈夫羅云鵬和諸多同事的思念;也許有對當年的難友王洛賓時隔數十年來看望她的感動;也許包含了對她一生坎坷經歷的感傷。
在羅力立夫婦的陪伴下,王洛賓游覽了解州關帝廟,第二天返回西北途經西安古城時,又專程看望了羅力立在西安工作的女兒羅蘭,向她講述了外祖父羅云鵬在監獄里英勇斗爭的事跡,勉勵她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工作。
一曲《風陵渡的歌聲》,原來早已與運城結緣。
今年以來,我們市延安精神研究會與景雪變工作室合作,以羅力立老師講述的親身經歷故事為原型,攜手編創紅色革命題材蒲劇《大豆謠》。因為劇中要用到王洛賓的《大豆謠》原創歌曲,在羅力立老師介紹下,我與王洛賓的兒子王海成先生取得了聯系。王先生對運城把《大豆謠》搬上蒲劇戲曲舞臺表示大力支持,回復說,“宣傳紅色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如果有需要我一定相助”。隨后,又通過微信給我發來了“中國著名音樂家王洛賓藝術年表”“王洛賓和他的囚歌《大豆謠》”“王洛賓和他的《風陵渡的歌聲》”等珍貴文史資料。
由此我才了解到早在抗戰初期,王洛賓先生就與我們運城結緣,到過風陵渡,且有一段戰斗經歷,為抗戰事業作出過貢獻,同時還創作出了一曲《風陵渡的歌聲》。
根據王海成先生的記述:1937年冬天,王洛賓跟隨丁玲領導的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從臨汾前線轉移到風陵渡,他和戰友們在這里參加了搬運物資、轉運傷員的工作。風陵渡黃河渡口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的一處戰略要地,它的北岸是山西的風陵渡,南岸是陜西的潼關。當時黃河上沒有橋,兩岸來往的人員和抗戰物資全靠木船來擺渡。這里每天都有從前線上撤下來的傷兵從風陵渡過河,再送到潼關野戰醫院去救治。王洛賓和戰友們每天都忙碌在渡船上,他們把前線撤下來的傷兵裝船轉運到潼關。再把前線急需的炮彈和手榴彈從南岸裝船轉運到風陵渡。
那些在黃河激流中來回擺渡的木船,還要冒著被日本飛機的轟炸和掃射的危險,它們隨時都會被炸彈擊中,造成船毀人亡。王洛賓作為一名愛國文藝戰士,他雖然沒有真刀真槍地上過戰場,卻在黃河風陵渡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
他用歌曲記錄了風陵渡的抗戰歷史,用潼關老腔的旋律為英勇無畏的黃河船工譜寫了一首抗日戰歌《風陵渡的歌聲》:
哎咳,哎咳喲/我們是為了來抗戰哪/咳喲!
大家齊上肩哪/搬運手榴彈哪!
伙伴們莫偷懶哪/咳喲!咳喲!
掌好你的舵呀/拉緊了你的帆呀/咳喲!
我們是為了來抗戰哪/咳喲!
大家多流汗哪/我們是為了來抗戰/咳喲!
大家多流汗哪/哎咳,哎咳喲!
1993年,王洛賓應邀前往臺灣講學。一天傍晚,他在臺北公園散步,遇到了一位同樣滿頭白發的老人。閑談中,才知道老人是一名退伍的國民黨老兵,當年曾在山西娘子關抗擊過日寇,后來他的腹部受傷才撤下火線,經風陵渡過黃河,到潼關后方醫院療過傷。王洛賓當時恰在風陵渡幫助運送過傷兵。一說到風陵渡,兩個素不相識的人聊得熱火朝天,王洛賓激動地說:“老弟,如此說來,也許當年我還背過你呢!”退伍老兵也笑著說:“我剛剛還在想呢,當時背我的是不是你這白胡子老漢呀?哈哈……”
為這次兩個抗日老兵的邂逅,王洛賓寫了一首短詩《兩岸》:
半個世紀之前
在黃河兩岸
我曾背運過傷員
頭上敵機
腳下狂瀾
心中只是想
讓親人提早進入醫院
多少白天
多少夜晚
從潼關劃到風陵渡
從風陵渡再到潼關
從來未感到黃河還有兩岸
今天
漫步臺北公園
一位拄杖的老人
走過來搭訕
說他年輕時
據守過娘子關
掛彩了才退下火線
我猛然想起往事——
說不定我背過他
說不定就是他的鮮血
染紅過我的衣衫
我倆緊握著雙手
默默無言
心中暗想
不該再有什么“兩岸”
1994年運城團聚之后,羅力立一直渴望再次與她獄中的“W”叔叔相會。1995年12月28日,講述王洛賓的大型紀錄片《往事歌謠》首映式在北京舉行,羅力立應邀出席。原想這是與王洛賓見面的一個機會,遺憾的是王洛賓當時去了新加坡,并未出席首映式。1996年3月14日,也就是王洛賓先生看望羅力立離開運城兩年后,因患膽囊腺癌醫治無效,在原蘭州軍區總醫院不幸去世,享年83歲。
當羅力立聞知王洛賓墓碑落成暨骨灰安放儀式5月28日在北京金山陵園舉行消息時,因母親重病,她無法前去參加悼念活動,便撰寫了一副挽聯“一生為民歌,名揚中外垂千古;千里送英魂,三晉母女淚垂襟”,托北京友人將挽幛和花籃送到了洛賓叔叔墓前,表達了一對河東母女對王洛賓先生深切的懷念和哀思。
斯人已去,歌聲依舊。王洛賓先生離開我們已快40年了,然《大豆謠》和《風陵渡的歌聲》依舊在傳唱著,王先生的這段河東情緣也必將為人們所熟知和傳頌。(李新潮)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