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2024-10-16
運城晚報訊(記者 薛麗娟 楊穎琦)作為第四屆中國考古學“西陰論壇”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10月15日上午,來自海內外考古領域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機構40余位專家學者,前往夏縣東下馮遺址、絳縣西吳壁遺址現場,對夏商時期遺存考古成果予以調研。部分專家還前往運城博物館、解州關帝祖廟,近距離感受河東大地的厚重歷史文化。

東下馮遺址位于夏縣埝掌鎮東下馮村東北部,東倚中條山,西望鳴條崗,是晉南地區目前發現面積最大的夏商時期大型聚落之一,是探索“夏文化”、解讀晉南“夏墟”歷史內涵、展現夏商歷史、研究早期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關鍵遺址。
絳縣西吳壁遺址發現夏時期規劃有序的手工業生產區,揭露出豐富的夏商冶鑄遺存,為夏及早商王朝找到了銅料來源地,發掘了迄今所知商代初期規模最大的貴族墓葬,為研究早期國家與控制、開發、利用中條山銅礦資源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實物資料。
在東下馮遺址、西吳壁遺址,考古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了近年來進行田野考古發掘概況及發掘成果。專家學者在遺址現場對遺址現狀、遺址分布、周邊環境等進行了仔細考察,查看研究了陶器標本、出土礦石、爐渣、青銅器件等眾多出土文物,現場熱切交流自己的發現,并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和建議。
廣西民族大學科技史與科技文化研究院副教授鄒桂森是第二次來到運城。他說,研討會上學者們分享的新發現、新認識,對于研究夏商時期銅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方向。“冶金技術反映的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現狀之一,東下馮遺址和西吳壁遺址的冶鑄殘留物,對探討早期青銅的起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次的實地考察調研對我來說收獲頗豐,讓我再一次認識到了運城考古遺存的豐富和厚重”。
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劉思然教授認為,此次“青銅冶鑄與夏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國內外學者的廣泛參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對比的視野,“理解中國夏商文明,同時要放在世界考古的比較視野之下,看到與其他地區在同一時間段的文明共性與差異。這樣的國際交流,對于開拓我們的考古視野具有積極作用”。
夏縣東下馮遺址在夏商文化起源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董偉直言,之前對東下馮遺址有所了解,但具體地點還是第一次來。此次實地考察,看到東下馮遺址發現的大量夏商時期冶銅遺存,讓他對晉南地區在夏商王朝發展與崛起進程中的重要戰略資源地位有了更深的認識。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