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孝思傳承的見證

——稷山吳壁村蘇氏祠堂的前世今生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0-15

□蘇國榜

祠堂,又稱宗祠、家廟,是供奉與祭祀祖先的場所。它記錄著家族的傳統與輝煌,也是家族悠久歷史與興旺發達的標志,更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之延伸。

吳壁村蘇氏祠堂,位于稷山縣清河鎮吳壁村南隅,歷經歲月的風雨洗禮,是留存至今、為數不多的一座祠堂,2010年被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它的建設體現了蘇氏家族團結友愛、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見證了蘇氏家族腳踏實地、勇往直前的奮斗歷程;記錄了蘇氏族人的貢獻與輝煌;更是蘇氏族人尊祖敬宗、飲水思源的一種孝思體現。

人丁興旺的蘇氏大家族,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共建有7個祠堂,即1祠堂、2祠堂、3祠堂、4祠堂、5祠堂、6祠堂和總祠堂,前6個祠堂均為支祠。經過漫長歲月的變遷,現僅存位于村南的總祠堂。

“來于曲沃 吳壁安居 創業興家垂百代;

源自春秋 四川衍派 文章德業著千秋”

據大清乾隆二十六年春所立的蘇氏始祖碑碑文記載,始祖夫婦率二子于大明弘治年間自曲沃東莊(今侯馬市新田鄉東莊村),西遷稷山吳壁村而居焉。

東莊村的蘇乃輝老人講,曲沃蘇氏先祖是從四川眉山遷來的,系“一門父子三詞客,唐宋八家占三席”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的后代。其考取功名后,被封為山西絳州太守,太守攜家眷上任時,選擇在離絳州較近的曲沃東莊安了家。吳壁村蘇氏祠堂大殿石柱上的楹聯“德遵嵋山詩書文章傳家久;恩覃稷地禮樂蒸嘗享祀新”,似乎亦可佐證這一說法。

關于吳壁村蘇氏先祖從曲沃東莊西遷的原因,蘇乃輝老人講:在明朝時,曲沃的蘇氏家族出了個舉人在朝為官,由于被奸臣陷害,被判殺頭之罪,并要株連九族。得知消息后,蘇氏族人慌忙向四處逃難。若干年后,奸臣事發,忠烈平反。皇恩浩蕩,特賜金頭一具(因獲罪身首異處,頭無可尋),并樹碑旌表。東莊村有蘇氏舉人墳,地里有一個碑亭,碑亭高大雄偉,氣勢恢宏,基座足有一人高,碑為方碑。

蘇氏先祖從曲沃東莊遷居吳壁后,艱苦創業,勤勞節儉,恪守仁義,注重孝悌,敬賢重教,繁衍子孫,蘇氏一族逐漸發展為村中巨族。

明末清初,蘇氏不少族人走上了從商之路。到清末民初,上百年間,蘇氏族人的足跡遍布鄰近幾個省市,在河南、河北、陜西、甘肅等地的經商者有百十戶人家。上一輩的老人中,不少人從小就在商鋪里開始了“熬相公”生涯。民間有“吳壁店頭,賽過絳州”的說法,即是對從商者生意大、經營好的肯定與贊譽。

蘇氏祠堂的建設,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族人在溫飽有余、手頭寬裕的情況下,不僅大興土木,改善居住條件,而且遵循“敬長上,睦宗族”的德孝觀念,各支系分別開始建設屬于自己的祠堂,最早建的祠堂是6祠堂、3祠堂、1祠堂,其次是4祠堂、5祠堂,最后是2祠堂、總祠堂。除了總祠堂外,其他支祠堂具體建成年代因房屋已拆,無法考證。

從規模看,6祠堂、3祠堂和1祠堂因規模不大,當屬于年代較早。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院落中被毀的兩棵柏樹的樹身推斷,3祠堂有300多年的歷史。3祠堂的房屋樣式一般,是家庭院落形式的,說明當時的經濟情況還不算很富裕。后來的4祠堂、5祠堂、2祠堂、總祠堂,就很有規模。特別是2祠堂和總祠堂,建筑風格很有廟宇的風范,兩面防火墻為徽派建筑風格,建成時間在清代道光至咸豐年間。

現存的蘇氏總祠堂,建筑古樸典雅,風格獨樹一幟,兼具殿堂、民居等地方建筑特色,為研究明清建筑多方面的特點,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2010年5月26日,蘇家祠堂被稷山縣人民政府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蘇氏總祠堂正房梁脊板上的梁志記載,其創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六月。大院坐東面西,為一進院落布局,磚木結構,東西長53.8米,南北寬16.8米,占地面積903.84平方米。中軸線上,現存大門、正房及大門兩側耳房,主體結構保持原貌。

大門位于院落西端,面寬一間,深二椽,單檐硬山頂。檐下施飛椽,前檐下施裝飾性斗拱3攢,其上高浮雕鳳凰戲牡丹圖案,寓意百鳥朝賀、萬物繁榮。前檐兩金柱已毀,板門改制。大門兩側各跨耳房兩間,深二椽,單檐硬山頂,五花山墻。門旁原有一對石獅,大門外兩邊原各有一個花園,花欄圍墻,兩旁各有一攬粗的大槐樹。

正房共有五間,莊嚴雄偉,氣勢恢宏,進深三椽,前出廊,單檐硬山頂,五花山墻,牡丹雕花脊筒。屋內梁架結構為四檁前出廊式架構,前檐下施裝飾性斗拱11攢,明間門頭板上陰刻“見僾聞愾”四字成語。這則成語出自西漢戴圣《禮記·祭義》,意為仿佛看到身影、聽到嘆息,表達對去世親人的緬懷與思念。

次間檐下置四根長0.29米、寬0.28米、高3.1米的方形青石楹聯柱,下施方形柱礎線刻飛馬、花卉圖案。石柱上雕刻有兩副楹聯,明間聯文“立百世精誠之業敬繩祖武;存萬年禮祀之典拜答先功”系隸書,次間聯文“德遵嵋山詩書文章傳家久;恩覃稷地禮樂蒸嘗享祀新”為草書。兩副楹聯表達了后人對先祖的感恩與敬仰,以及不負先輩厚望,開拓進取、再創輝煌的決心和信心。前檐原為明清風格的木雕——實木花格柵門窗,在人民公社時期用作庫房而改制。

整個祠堂從外觀看,一是窗欞、廊柱、門楣、棟梁上的木雕工藝精湛,各種動物、花卉、祥云造型逼真;二是規模宏大,蔚為壯觀,彰顯了當時蘇氏家族的興旺發達,繁榮昌盛。

蘇氏總祠堂建成后的百余年間,一直是蘇氏族人憶祖宗創業開基、教兒孫慎終追遠的圣地。在計劃經濟時代,其曾作為村里加工廠中的一部分被村里征用,才得以較為完好地保存下來。

由于百余年間歷經風雨剝蝕、炎陽炙烤,加之歷史因素,祠堂大殿及門樓個別地方脊毀瓦破,椽檁腐朽,貓頭、花板、石獅、龍柱等難覓去向。

為恢復蘇氏祠堂原有風貌,展示蘇氏祠堂恢宏氣勢,傳承蘇氏家族良好家風,族內賢達蘇三奎、蘇國才、蘇云鶴等帶頭出資出力,并倡議族人集資修繕。族人們積極響應,慷慨解囊,齊心協力,攻堅克難,于2012年清明節前修繕了祠堂大殿,2018年2月又對門樓及兩側耳房進行了修葺,使蘇氏祠堂大殿及門樓以其獨特的風貌重現于世人面前,再現了古樸典雅、氣勢非凡的昔日風采。

百余年來,注重于慎終追遠、具有德孝觀念的蘇氏族人,亦農亦商,耕讀傳家。在科舉盛行的清代,其不僅涌現了聞名遐邇的大儒商蘇邵魁,而且先后有70余人考取了貢生、監生、舉人等功名,近10人獲取了縣丞、議敘、州同等官職。

“祠宇恢恢 先祖殊勛當記起;

香煙裊裊 宗族后裔定榮昌”

保留并傳承至今的吳壁村蘇氏祠堂,經過精心修葺,在中斷了40余年的集體祭祀后,重新成為蘇氏后裔明淵源、序昭穆,慎終追遠、緬懷祭祀先祖的地方。2013年春節,族人們舉行了儀式隆重的吳壁蘇氏拜祖大典。

此后每年的春節和清明節,族人們云集祠堂,敲鑼打鼓,行祭祀之禮,表追遠之誠,以追思祖宗之功德,啟迪族人之智慧,激勵后人之精神,不斷傳承中華民族敬祖宗、序昭穆、揚家風、正道義的良好道德風尚。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