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9-26
記者 王 捷
有專家、有成果、有探討、有提升……在山西·運城第35屆關公文化旅游節上,由中華文化促進會牽頭主辦,山西中華文促會、運城學院、運城中華文促會、關公研究院具體承辦的“關公文化主題講論會”,憑借“講論+評議”的新穎形式,獲得與會人員交口稱贊。大家紛紛表示,對關公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有了更加深刻、明晰的認識和理解。此次講論會,是凝智聚力創新挖掘關公文化時代價值內涵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實踐。
值得一提的是,會議的成功,離不開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的精心籌備和巧妙用心。這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機緣?9月23日,講論會開始前夕,王石接受了記者專訪。

關公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主題
今年已是王石連續參加關公文化旅游節的第六年。在他看來,關公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主題,然而他感覺到現在很多人對關公文化的認知還不多,特別是對關公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聯認識不夠深入,這正是他非常愿意不遺余力地參與到傳承關公文化的隊伍中,支持、宣傳運城的原因。
近年來,王石接觸了大量民俗文化和民間信仰這一類文化現象。他發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屬于民俗文化和民間信仰的。
2018年,中央文史研究館委托王石完成“如何表達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課題。研究中,他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學說,以及宗教等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但還是覺得有所欠缺。
為此,他特意請教了歷史學家許倬云先生。當時,恰巧許先生正在撰寫《中國文化的精神》,了解到王石的困惑后,很熱情地給他寄來了還沒有出版的部分書稿。書中有一章提到了“眾神的世界”,講的全是中國老百姓各種民間故事、小說、話本、傳說等,也包括《西廂記》等。
“認真拜讀后我明白,所謂的傳統有大傳統和小傳統之分,大傳統指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主流思想、哲學、理念,也就是我們習慣說的儒釋道,小傳統指的是一般民眾的、老百姓的生活信仰觀念等,這部分恰恰是我們容易忽略的。”王石說,也因此,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不能忽略民間文化和民間信仰。
為此,王石希望,能夠把實實在在存在、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精神文化和價值準則,作為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主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是屬于民間信仰、民俗風尚、民俗文化這一類,是現實中的一種文化狀態,我們應該尊重這樣一種狀態。”
王石認為,中國“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其中也能得以體現。“中國的‘神’包括關公在內,都是人創造的,人們用自己創造的‘神’來保護自己、祈求平安、教育自己。”他說,關公的“忠義仁勇”等精神,就是一種自我教育,而這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以人為本”,人們崇拜他,為自己樹立了一個榜樣,才會以此為準繩。
讓講論會更加有的放矢
這些年,如何深入挖掘關公文化的內涵和意義,中華文化促進會與運城一起作了大量努力。每年關公文化旅游節期間,中華文化促進會都會邀請全國一流專家學者前來座談共謀共商,進一步挖掘關公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關公文化的不斷傳播。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形式有所變化。自6月份開始籌備起,承辦單位就面向全國征集論文82篇,遴選出52篇論文結集成冊,供與會者交流學習。而圍繞“關公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這一主題,不僅有主旨講論,還有專題評議和總結提升,讓講論會變得更加有的放矢。
王石參加過各種論壇和研討會,在這個專家思想交流碰撞的平臺,如何讓他們的意見建議發揮最大價值,他和中華文化促進會一直在摸索。他發現,邀請近些年有研究成果的專家進行深入探討和觀點分享,能夠產生更強烈的反響和更直接的效果。于是,這次關公文化主題講論會,就特邀了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娟教授作主題講論,清華大學唐克揚研究員、西南交通大學梅紅教授、臺灣孫文學校張亞中總校長作專題評議發言。
“王娟教授五六年前跟我們一起參加了運城關公文化旅游節,受到很大啟發,她用幾年時間做了一個課題。”王石介紹,她從歷史、民俗、文化等角度,深入研究了關羽從人到被民間神化的發展脈絡和關公文化的淵源流變。
“我們把論壇做成一個講論會,來講解重要的知識點。”王石說,“中華文化中有很多重要的知識點,讓學有所長、有研究成果的學者作報告,會給大家一個清晰的認知和思想的印象,實際效果也會更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在很多認知上是有盲點的。對大多數人來說,很多所謂中華文化的理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他說,關公在史書《三國志》里的記載僅有一千多字,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歷經千年歷史演進,關公成為一個世界華人共同崇拜和信仰的“神祇”、關帝,“這個過程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我們要集中這樣去講?就是希望給大家一個明確、清晰的解讀。”
講論會贏得了與會者的高度肯定,也讓王石感觸很深。他希望通過這次主題講論,進一步對關公文化“溯源、尋根、找魂”,為研究關公文化、挖掘關公文化內涵、釋放關公文化活力開拓思路、提供借鑒。
賦予關公文化新的時代內涵
在王石看來,關公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運城市的一張重要文化名片。每一年來到運城,王石都會真切感到運城的面貌變得越來越好,關公文化旅游節也舉辦得越來越成熟。
來自海內外的社會各界人士和關公文化愛好者,因為關公精神齊聚運城,讓他再次看到關公文化旅游節保持著關公文化作為世界華人共同信仰的格局。“這個格局是很大的,這是世界華人的文化認同。”他說。
今年開幕式后,王石還應邀參觀了“盛世華誕 文化筑夢”書法展,這也是本屆關公文化旅游節的一大亮點。展覽中運城書法家的精湛書法技藝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運城還有很多女性書法家和年輕書法家,令他耳目一新,“運城的書法底蘊同樣深厚,這也是運城文化的一個標志”。
新時代對于關公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王石認為仍然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在整個世界的背景下,“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能有一個共同的信奉很重要,它能讓所有人有一個行為標準。我們現在說的關公的‘忠義仁勇’,其實說的都是行為價值標準,即一個人怎么樣是對的。如果大家都認為這樣是對的,那是很了不起的。”他說。
王石進一步闡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曾提出“抽象繼承法”。“一個古代的概念可以不斷被詮釋,不斷被賦予新的解釋,讓這個概念一直獲得一個新的內涵”。他說,關公文化中的“忠義仁勇”等,都是從古代傳承而來的概念,不是現代提出的概念,“但是從前的概念,我們怎樣給出新的解釋,這是學者們應該做的事情。”
王石注意到,運城一直深耕關公文化的時代內涵,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他也希望,運城未來能不斷挖掘、繼續努力,例如可以將關公精神中的每個字進一步加以闡釋。
“比如‘忠’是指什么,關公是忠于一個人、忠于他的大哥,今天可能我們還要忠于事,努力把它完成好,這是另外一種含義。”他說,同樣一個概念、理念,在不同時代可以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運城下一步,可以對關公的“忠義仁勇”作一個標準的、體現時代精神的全新解釋,這也是對傳播關公精神的一個貢獻。
攝影 本報記者 茹 雅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