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對關公精神的初淺解讀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9-24

■關新剛

要做好一件事情,至少具備兩點因素:一是喜歡,二是用心。喜歡是一種情懷;用心是一種責任。這些年來,我專心從事關公文化研究,雖然還沒有完全做好,但我對關公文化始終有一種盡力而為、永不怠慢的鐘愛和情懷。

一份責任與使命

對關公文化的深度鐘愛與情懷,還應當從1995年7月開始在關公出生地鹽湖區原常平鄉政府工作說起。

1995年7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組織部門通知,讓我到常平鄉政府工作,擔任黨委書記。打聽緣由,原來是幾天前關公誕辰時,我代表關公后裔在活動上發了個言,被組織關注了,把我從鹽湖區委宣傳部文明辦負責人的崗位上,提拔為鄉鎮主干。從那時起,我更加明確了自己肩上有著一份傳承關公精神、弘揚關公文化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

常平鄉政府工作期間,我時常聽到海內外嘉賓追問的兩個問題:一是河東運城作為關公故里,有何依據?史上有無紛爭?二是常平村作為關公出生地,為啥沒有關姓后人?關姓族人現在何處?拿史料“說話”,讓大家明白,成為我深入學習研究關公與關公文化的初端和動力。

關于第一個問題。我認為,運城作為關公故里,其主要依據及遺跡應當是:一書兩墓三廟。“一書”,是指史書《三國志》。《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三國志》作為我國古代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它具有翔實可信的真實性,尤其是明清以前的正史,更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正因如此,關公故里山西運城,古往今來,無可非議,史無紛爭。

“兩墓”,是指常平關帝家廟內祖宅塔下關公父母掩埋地和中條山石磐溝內關公祖父母墓葬地。常平關帝家廟祖宅塔是由石塔變為磚塔,其廟是由祠堂變為廟宇的。這兩處墓地是保留了一千八百多年不可移動和替代的歷史遺跡。

“三廟”,是指解州關帝祖廟、常平關帝家廟和城內關王廟。解州關帝祖廟是皇家官府修建的;常平關帝家廟是鄉民和關氏后裔修建的;城內關王廟是河東鹽商修建的。三個廟宇不同修建者,各自代表著官、民、商三個層面。三方崇關建廟,正是關公故里河東運城的重要涵蓋與地標。

關于第二個問題。常平村作為關公出生地,為啥沒有關姓后人?關姓族人現在何處?以史為據,經一番努力查閱文獻,我終于在《安邑縣志》《解州州志》《山西通志》以及《關圣帝君圣跡圖志》“四志”中找到了相關答案。“四志”中記載相互補充,互為佐證。特別是《三國志·關羽傳》開篇中“亡命奔涿郡”和《關圣帝君圣跡圖志》中“憫冤除豪”圖文并茂的記載,使得“關公故里常平村為啥沒有關姓后人?”這一疑慮基本厘清,河東解梁關圣后裔避難遷居“本邑(安邑)古村”史料基本掌握。

與此同時,自2003年4月起,筆者先后參與全國部分省市關氏后裔在河南洛陽集中研究編寫《中國關氏宗譜》,又與運城宗親一起收集編寫河東運城《關公故里關氏族譜》;組織本村宗親用三年多時間,編輯印刷《河東圣裔莊關氏族譜》,并免費發放到全村400余戶村民手中;2014年3月,我參與由運城市三晉文化研究會18名作者組成的創作團隊,利用五年多的時間,編輯出版《關公全書卷三·關圣氏族》。

如果說祖訓家規是家族子孫世代恪守的家族文化和精神財富,那么,“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以及“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的“四好兩愿”格言,就是關氏宗族歷史上曾出現的“三個時期險遭誅滅,兩個朝代風光榮耀”的生息之本、旺族之源。

同時,筆者還針對史上關于“關姓氏族險遭誅滅”這一存在爭議的問題,撰寫出了《蜀破,龐會“盡滅關氏家”了嗎?》《關圣氏族的榮耀與艱辛》《關公嫡孫辨析說解》《河東乃關姓祖籍之根》《運城,華夏關姓族人的祖籍》《鹽湖區西古村關帝圣裔源流》《關圣氏族與關公文化》《關帝遺訓與關公文化》等文章,發表于各級報刊,并相繼編撰了《關公在河東》《圣裔情懷》《巡游祭祀拜關公》等資料。

一些研究與思考

2011年退崗后,筆者本著“文化研究,重在交流”的學習理念,積極參與各地關公文化社團研討會議以及關帝廟宇尋訪流調活動,研究尋找“真實的關羽與真正的關公”。

關公人格的四次跨越。在對關羽、關公與關公文化的不斷研討中,我深刻感到:一千多年來,關公之所以能夠由人而侯,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由圣而神,之所以能夠儒稱圣,釋稱佛,道稱天尊,三教合一,三家供奉,之所以能夠不僅僅是山西運城的關公,關氏后人的關公,更是世界華人的關公,之所以能夠由一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成為一個超民族、超信仰、超國籍、超時空的國際道德偶像,成為一個情感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的天下關公,成為一名武圣、一種信仰、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符號,應當源自“歷史記載中的關羽(源于西晉初期陳壽《三國志·關羽傳》)、文學藝術中的關公(源于元末明初時期羅貫中《三國演義》)、民間信仰中的關帝(源于明萬歷皇帝敕封)和皇家祀典中的關圣(源于清雍正皇帝敕封)”四個階段和層面的相互作用和推進,四次升華和跨越。

正因如此,古往今來,如果要論述哪種信仰能夠覆蓋全世界,就是關公崇拜。

關公精神的文化解讀。關公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精神氣質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就是關公精神。由關公精神引發的一系列文化現象,就是關公文化。關公一生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概括來講為“忠義仁勇禮智信”七個字;簡要來講為“忠義仁勇”四個字,核心來講為“忠義”兩個字。因而歷代皇帝在對關公的20余次敕封中,有“忠義”二字的至少8處。解州關帝祖廟首道端門上方,一邊是“精忠貫日”,一邊是“大義參天”。于右任先生也曾撰寫一副對聯:“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春秋一書代表著民族精神”。

關公精神的精髓,就一個字“義”,因而歷代皇帝在對關公的敕封中,與“義”有關的多達15處之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宋徽宗皇帝加封的“義勇武安王”和康熙皇帝御名的“義炳乾坤”。所以講,“義”字不僅貫穿于關公輾轉作戰的一生,更加推了關公“義”文化的概念形成。

需要指出的是:關公的“忠”,并非愚愛、愚忠,而是一種致力于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精忠、效忠;關公的“義”,并不只是兄弟義氣,而是一種囊括了俠義和道義的正義、忠義;關公的“仁”,并非仁慈、鐘愛,而是一種恪守原則、肯于施舍的博愛、大愛;關公的“勇”,并非匹夫之勇,而是一種文武兼備、果敢善戰的武勇、神勇!

關公精神的內涵特征。關公的“忠義仁勇”精神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所以講,愛國以忠、誠信以義、友善以仁、敬業以勇,既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也是弘揚關公文化、傳承關公精神的社會實踐。因而說,關公精神的內涵特征,應當是世代褒揚的傳承性和與時俱進的時代性。

一種賡續與傳承

廟宇奉祀是推崇關公和關公精神的主要平臺和場所。河東運城每年舉辦的關公祭祀規模性節慶活動,至少有四次:一是農歷四月初八關帝巡城活動;二是清明節關氏后裔祭祖活動;三是農歷六月二十四關公誕辰祭祀活動;四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連續舉辦了35個年頭的國際關公文化旅游節。

其他一些地方關公祭祀活動還有:農歷正月初五拜關帝、迎財神活動;農歷正月十三關公飛升日(道教稱這一天為關圣帝君飛升成仙、得道成果日)膜拜活動。農歷二月初二四圣出巡活動和農歷五月十三關公磨刀節(一些地方又稱關公誕辰日)祭典活動等。

同時,我國古代虞坂古鹽道、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以及萬里茶道上的“四大商道”,也是傳承弘揚關公精神的重要途徑和載體。

以河東運城虞坂古鹽道為例,我國古代三皇五帝時期,蚩尤與黃帝、炎帝為爭奪鹽業資源,而發生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戰役“涿鹿之戰”,就說明在那時鹽池已經存在并已成為財富了;西周初期,人工最初開鑿虞坂古鹽道,說明古時鹽池已經有販運鹽業的行為及商人了。如果說食鹽是早期的重要商品,那么鹽商就是最早的商人了。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籍河東商人猗頓以販運食鹽和牲畜成為富敵王侯的大富商,就說明在那時被后世尊稱的“中國商祖和晉商祖師”已經出現了。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宋真宗演繹的“關公大戰蚩尤怪”神話故事,就證實在那時民間已經尊奉關公為池鹽保護神了。因而,運城關王廟因鹽而建、應運而生,使得明代萬歷年間巡鹽御史吳楷攜鹽商大賈修建的關王廟也就因商而興、因義而盛了。

史料記載,北宋仁宗年間,巡鹽御史范祥在河東鹽池實行政府發行鹽鈔、商人付現領鈔、鹽場按鈔發鹽的“鹽鈔法”(又稱鈔引法,鹽鈔后稱鹽引)改革,明代洪武年間明太祖為了防御外侵,沿我國北部長城設立“九邊重鎮”防線,委托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關等邊關重鎮運送軍需后備糧草后發給鹽引作為補償,“以糧食換取鹽引”賺取差價的“開中制”實行后,使得河東池鹽私營火爆,山西出現了一批擁資千萬、實力雄厚的大鹽商。

這些鹽商成幫結隊,行銷食鹽,始成規模。此后,河東鹽商借勢推動山西商圈由晉南向晉中北移。明清時期興盛起來的以經營鹽業、茶葉,尤其以票號等商業為主的晉商,大都是由經營河東池鹽的鹽商起家的。

河東鹽商們從實踐中積累出的“輕財重義,有濟于民,朋合為幫,和衷共濟,以義制利,義利相濟”的營商理念,為晉商精神的形成,奠定了豐富的思想基礎和道德支撐。可以講,鹽商是晉商的先驅,晉商又是鹽商的發展。鹽商使用的“鹽引”,為晉商興起的“票號”提供了索引,奠定了基礎。鹽商與晉商的商賈之緣,正如運城關王廟山門楹聯所寫:富鹽商興晉商商賈遂愿;秉信義擔道義義財通天。

萬里茶道是明清時期由山西茶商以挑夫、船筏、馬幫、駝隊等運載工具,打通的一條貫通中蒙、中俄、中歐的國際大通道。據統計,這條大通道上,現遺存關帝廟16余處、會館10余處。其中,河南社旗山陜會館就是萬里茶道上山西茶商所建會館的一個縮影。

河南社旗山陜會館籌建歷經六個朝代,連建136年,實屬驚奇罕見!在這里,“誠信為本,義中取利,有義才有德,有德才有利”,成為他們的商業倫理;“秤平、斗滿、尺足、客滿意、我高興”以及“食蔬食魚不食言,賒酒賒旗不賒義”,成為他們的“口頭禪”。

晉商是萬里茶道的開拓者、踐行者,同時也是萬里茶道發展的見證者、受益者。萬里茶道的發展史上,晉商功不可沒,晉商背后的強大支撐關公精神更是功高蓋世。正因如此,不論晉商走到哪里,他們都要把關帝廟或會館建到哪里。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