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9-13
記者 魏 濛
在街頭、公園、旅途、體育場館……我們身邊時常會突發生命攸關的緊急情況,我們能否及時進行現場急救,為他人爭取生命的寶貴“黃金時間”呢?日前,運城市中心醫院社區管理科聯合運城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業務部工作人員,走進鹽湖區東郭鎮中心小學開展心肺復蘇技能培訓和心肺復蘇知識宣講,幫助大家了解快速有效的心肺復蘇技能操作,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識,提高師生的急救意識和能力。
2024年9月14日是第25個“世界急救日”,旨在呼吁全世界重視急救知識的普及,讓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技巧,能夠在事發現場挽救生命和降低傷害程度。
生活中掌握急救技巧,可以增強廣大群眾面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最大程度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為此,記者采訪了市中心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李銀琦,請急救專家為大家分享護佑生命的急救知識。

急救“救”在你身邊
“挺實用的。課上講的遇到心跳呼吸驟停、氣道異物、溺水、電擊、燒燙傷等各類突發情況時的急救知識和技巧,關鍵時刻能救命!”張女士說,前段時間,她報名參加了單位組織的急救知識培訓,學會了不少急救知識,以后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突發意外情況,她就知道該如何正確急救了。
“我就是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幫孩子把卡在喉嚨里的葡萄吐出來的。”鄭女士說,上周末她把買的葡萄洗好后讓兩個孩子吃,孩子邊吃邊打鬧著玩,一個不注意小女兒把一粒葡萄吞入喉嚨,臉憋得通紅,她看到后立即用學到的海姆科急救法進行急救,葡萄順利吐出。但當時的情況,把她們一家嚇得不輕。
“在發病或災難發生的最初10分鐘內,實施緊急救治尤為關鍵。”李銀琦說,急救的最終目的是保存一個具有良好腦功能的成活體。在現場每推遲1分鐘搶救,病人的死亡率就上升3%。
“因此,在意外發生時,現場十分鐘內公眾的自救、互救與專業救護同等重要。”李銀琦提醒說,及時有效的現場自救、互救是不可替代的獨立救治環節,關系到病人的搶救成功率。
“尤其是在前10分鐘內,處理得當對搶救生命起著決定性作用。”李銀琦說,大量急救措施實踐證明,4分鐘內進行復蘇者,有50%能被救活;4分鐘—6分鐘開始進行復蘇者,僅10%可以救活;超過6分鐘者,存活率僅為4%;而10分鐘以上開始復蘇者,幾乎無存活可能。所以有“急救白金十分鐘”之說。
李銀琦介紹道,受交通狀況影響,國內大城市急救中心人員到達現場平均為12分鐘左右。期間,公眾應展開有效的自救、互救,而不是空等救護車到來。
急救是一項關乎生命安全的緊急醫療服務,它涉及疾病和創傷等緊急情況的處理,包括心臟病發作、中風、呼吸困難、外傷等。正確的急救行動可以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時間,挽救生命。然而,大多數人對急診急救知識了解甚少,這可能導致許多可避免的傷亡和不必要的后果。因此,學習基本的急診急救知識對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錯誤急救傷害大
生活中,人們難免會遇到一些突發狀況,比如一不小心被燙傷、孩子突然被東西噎到、獨居老人意外摔倒等,面對這些緊急情況,應該怎么辦?
李銀琦說:“正確的急救知識關鍵時刻能救命,但錯誤的急救方法則可能造成嚴重的二次傷害。因此,面對一些‘急救妙方’,人們要學會辨別,避免走進誤區。”
魚刺卡喉嚨,喝醋、吞饅頭。魚刺卡喉不是要命的大事,但如果錯誤處理,可能小事變大事。吞咽饅頭或飯團很可能會使魚刺扎得更深,甚至是刺破食道,傷及主動脈等。而喝醋的方法同樣不可取,魚刺被醋長時間浸泡可能會軟化,但醋在喉嚨的停留只是一過性的,很難真正起到效果。如果魚刺卡得比較淺,張開嘴就能看見,直接用手或筷子、鑷子夾出即可。卡得再深一點的話,可以用勺子壓住舌頭,如果能看見,還是用鑷夾出來。如果魚刺卡得比較深,就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突發心梗,用力咳嗽、使勁捶胸。心梗是因為心臟的血管突然發生了血栓,用力咳嗽會加重心臟負擔,增加心臟驟停的風險。胸外按壓是心臟驟停時的急救方法,捶胸不會打通血管,同樣會增加心臟負擔,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引發猝死。
身體一側突然無力,再等等看。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以突然發病、迅速出現局限性或彌散性腦功能缺損為臨床特征,為一組器質性腦損傷導致的腦血管疾病。全球疾病負擔研究數據顯示,卒中是我國成人致死、致殘的首位病因。出現一側肢體無力,很有可能是腦卒中的表現。腦卒中急救,識別是關鍵!一旦一側肢體出現無力,特別是全部力量都沒有了,出現癱瘓時,千萬不要等,等待很可能就會錯過最佳救治時間。應快速撥打120,進行溶栓才能恢復正常,改善預后。
被異物卡喉,用手指摳嘴催吐。意外窒息是我國幼兒意外傷害的主要原因之一。0歲—5歲的孩子氣管很細,即便是很小的顆粒被誤吞入或者吸入,都可能阻塞氣道,導致窒息。手指催吐,很容易將堵塞的食物推進孩子的氣道口,且家長的手指同樣會堵塞氣道,非常不可取。那么,應該怎么辦?家長可以用兩只手固定住孩子兩側顴骨,讓孩子趴在一側手臂上,用另一只手的掌根部去大力拍擊孩子兩肩胛骨連線中點處5次,期間要防止孩子掙扎著地摔傷。如果異物還是沒有排出,用另一只手的兩根手指去擠壓孩子兩乳頭連線中點處5次,重復以上動作直至異物排出。
燙傷后涂牙膏和醬油。燙傷后涂牙膏和醬油不僅不能減輕傷情,還會刺激傷口,加深受傷程度,增加感染幾率。
流鼻血時要仰頭。小時候一流鼻血,家長就讓我們仰頭,然后用衛生紙堵住鼻孔。但是,流鼻血時仰頭,可能會使血液流進呼吸道,造成窒息。
暈倒時掐人中。人在仰面倒地時,大多數氣道是開放的。而掐人中的時候,常常把患者的頭抱起來,摳住下巴的手往下使勁用力按壓。大拇指在掐人中的時候,其余四指會自然地放到下巴處用力,這樣反而會讓傷者的嘴閉緊,口腔分泌物無法排出,造成窒息或呼吸道堵塞的嚴重后果。
急救技能需掌握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充滿各種危險因素,當我們生活中遇到大大小小的意外時,掌握必備的急救知識能在關鍵時刻派上大用場。
李銀琦說,急救技術作為醫學常識,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掌握。日常生活中,擁有常見的急救意識及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急救技能,關鍵時刻能救命。
異物梗阻急救關鍵詞:海姆立克急救法、“石頭剪子布”。
嬰兒。嬰兒如果發生窒息,第一步應將嬰兒面朝下放置于手臂上,手臂貼著前胸,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別卡在下頜骨位置,另一只手在嬰兒背上肩胛骨中間拍5次,然后觀察異物是否被吐出。如果沒有吐出,立刻將嬰兒翻過來,頭沖下腳沖上,面對面放置在大腿上,一手固定在嬰兒頭頸位置,一手伸出食指中指,快速壓迫嬰兒胸廓中間位置,重復5次之后將嬰兒翻過來重復第一步,直至將異物排出為止。
成年人。施救者站在被救者身后,兩手臂從身后繞過伸到肚臍與肋骨中間處,記住“石頭剪子布”的口訣。一手握成拳,另一手包住拳頭,然后快速有力地向內上方施壓沖擊,直至將異物排出。
自救法。自己一手握成拳,另一手包裹住,快速向內向上沖擊肚臍與肋骨中間處,直到將異物排出為止。如果自己力氣不夠,迅速找一把帶靠背的椅子或桌子,然后將自己的腹部按壓在桌角、椅背或其他堅硬的物體上向內向上沖擊,一定要快準,反復沖擊,異物會排出。
猝死急救關鍵詞:心肺復蘇(CPR)、自動體外除顫儀(AED)。
判斷施救地點是否安全,同時拍打患者的雙肩,并在患者雙側耳旁呼叫。如果病人沒有反應,可判斷病人沒有意識。
發現患者失去意識,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并保持通話狀態。可以通過觀察患者胸廓起伏、口鼻是否有氣判斷患者是否有呼吸。如果沒有呼吸,立刻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按壓部位是胸中線和兩乳頭連線交點。雙手重疊上下手扣住,兩手伸直垂直下壓,每分鐘按壓100次至120次,下壓至少5厘米,每按壓30次,進行2次人工通氣。按壓和吹氣按照30∶2的比例反復進行,隨時觀察患者生命體征。
在有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AED)的場所,將除顫器放置在患者身邊,打開除顫器,解開患者衣服,胸部皮膚保證無遮擋,將電極片貼在患者左側乳頭外部和右側胸部上方,提醒并確認所有人均沒有接觸患者,按下電擊鍵,進行除顫。除顫后繼續進行2分鐘的心肺復蘇,完成后等待AED下一次分析心率。
燒燙傷急救關鍵詞:清水沖洗傷口、牢記四步法。
沖——迅速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以快速降低患處皮膚溫度。
脫——若衣服已經粘到皮膚,用剪刀剪開衣服,并保留粘住的部分,如果有水泡,盡量避免將水泡弄破。
蓋——用清潔紗布覆蓋傷口,避免感染。
送——立即將患者送至醫院處理。
觸電急救關鍵詞:準確判斷施救環境是否安全。
及時脫離電源。要切記一定不能用手觸碰身體,否則也會導致自己出現觸電的情況,最好用絕緣體將帶電物體挑開或者直接關閉電源,以便盡快脫離觸電電源。
現場搶救。如果觸電時間比較長,或者電流比較大,都會對患者的重要器官造成損害,嚴重時還會出現昏迷不醒或呼吸停止的情況,此時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并且現場做人工呼吸或心臟按壓急救措施,直到醫護人員到達,保障患者能夠及時就醫治療,減少傷害。
食物中毒急救關鍵詞:催吐、大量喝水。
食物中毒通常在進食后1小時到1天內出現惡心、劇烈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繼而出現脫水和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催吐是食物中毒處理的重要環節,但必須在中毒者清醒的狀態下進行。如果中毒者已經昏迷,千萬不要催吐,有可能被吸入氣道,造成窒息。大量飲水可以避免水分的丟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