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9-13
郤江波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明確要求,“以浸潤作為美育工作的目標和路徑,將美育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各環節,潛移默化地彰顯育人實效,實現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功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實現美育浸潤是當前擺在各級各類學校面前的重要問題。筆者認為,實現美育浸潤的關鍵在于從美育課程走向課程美育。
美育課程通常指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等藝術課程。藝術課程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以及培養想象力和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對于藝術課程,教育部提出了“開齊開足上好”的明確要求。然而,由于美的內涵的豐富性和美育功能的全面性,學校美育僅僅依靠藝術課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加強各學科的協同美育,實施“浸潤式”課程美育。
課程美育是指充分挖掘各學科中的美育資源,實現課程與美育的深度融合,這種深度融合是通過“浸潤”實現的“雙向奔赴”。課程浸潤了美育,使得課程超越了實用功利的價值取向,指向學生心靈的完善與情感的升華;美育浸潤于課程,使美的元素充盈于整個課程中,時時處處都能與之相遇。如果說藝術課程所體現的美的主要形式是藝術美,那么課程美育所呈現的美的形式就更為豐富多樣,除了藝術美之外,至少還包括自然美、人文美、科學美和人格美。
課程美育可以使學生領略自然之美。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萬物蘊含著無窮的美,是人類美感的源泉。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無數文人墨客通過詩詞文章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美的意象,既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美,也有“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秀美。因此,除了讓學生體會文字美和韻律美之外,還要引導學生領略自然之美。當然,領略書本上的自然之美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創造條件讓學生走進自然,親近自然,進而愛上自然。
課程美育可以使學生感受人文之美。中華大地不僅江山如畫,而且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無數的名勝古跡,成為感受人文之美的寶貴財富。西湖之美絕不僅限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湖光山色,更在于白堤、蘇堤等人文歷史景觀蘊含的人文之美。因此,在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的教學中,可以把人文精神與歷史、地理進行有機融合,使學生充分感受歷史的厚重和地理的張力。
從美育課程走向課程美育,將使各門學科中的美育資源得到彰顯,使得美育不再成為藝術課教師的獨家責任,而是所有學科教師的共同追求,不僅使學生獲得智慧的增長,而且還能獲得審美素養的提升。“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我們期待這樣的“美課”越來越多,讓學習成為一段美的歷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