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2024-09-10
□張天野
師是個會意字,從帀從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圍。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眾多。其本義源于古代軍隊的編制。《周禮》上說:“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
后來師泛指軍隊,現代軍隊中還有師,隸屬于軍,下轄幾個旅或團。師除了這個本意,最重要的義項就是指老師了。韓愈《師說》中講:“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那為什么又叫老師呢?有兩種說法。一說老師原是宋元時代對地方小學教師的稱謂。金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云:“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后專指學生對教師的尊稱,一直沿用至今;一說老師一詞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后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兩種說法都有些道理。
中國古代對教師的稱謂頗多,除老師外,還有以下幾種:
夫子 這是孔門弟子對孔子的尊稱。夫子有飽學之士的意思,孔夫子這個教師的祖師爺自然當之無愧。
西席、西賓 據說漢明帝劉莊常到太常府內,聽啟蒙恩師桓榮講經。漢代席地而坐,漢明帝安排桓榮坐西面東的坐席,以示尊敬。從此,西席便成了對教師的尊稱。
師長 這可不是現在軍隊的首長,而是古時候教師的尊稱之一。
山長 五代時,蔣維東隱居衡岳講學,受業者眾多,人們尊之為“山長”。此后,山中書院的主講教師亦稱“山長”。久而久之,“山長”成為對教師的一種尊稱。
先生 這是古代對門館、私塾老師中年長者的尊稱,后來延伸為對所有老師的尊稱。
教授 原為學官稱謂,自宋代始,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均設“教授”,以傳授學業;后來成為老師的尊稱。《水滸》里的智多星吳用,常被稱為教授,其實是指他原來當過私塾先生。
師父、師傅 這兩個詞語音、語意相同,來源卻不一樣。師父源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簡稱師父;而師傅則源自官職太師、太傅、少師、少傅,或為輔佐國君之官,或為教導太子之官,或為虛銜,統稱為師傅。
宗師 原為掌管宗室子弟訓導的官員。《漢書·平帝紀》:“其為宗室自太上皇以來族親,各以世氏、郡國置宗師以糾之,致教訓焉。”后逐漸演變為眾人所崇仰、堪稱師表的人。北宋孔平仲《談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徠山人也。文章學術,天下宗師,皆呼為徂徠先生。”
教諭 原為宋代京師小學和武學中的學官名。明清時期,縣設“縣儒學”作為一縣之最高教育機構,內設教諭一人,另設訓導數人。訓導是指輔助教諭的助手。府學教諭多為進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邵陽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